第五章 巩固皇权(1 / 1)

刘邦传 邱开杰 1659 字 6天前

顺应民心,登基称帝

项羽乌江自刎后,楚军也溃不成军了,这些残部降的降,逃的逃,曾经名噪一时、叱咤九州的江东子弟兵迅速冰消瓦解,终究成了一段历史。楚汉争霸之时,天下只有两股强劲的势力,项羽带领的楚军和刘邦的汉军。现在,楚军灭亡,天下也只有刘邦的汉军了,而刘邦手下的那些诸侯们,也都是“识时务者”,不再与刘邦一争高下了。大家都明白,现在天下已经在刘邦手中,项羽这等枭雄最后都成为了刘邦的剑下亡魂,更别说他们这些实力弱小的了,如果再反抗,真是有违天意了。再说,天下战火纷飞,人们饱受战争之苦已经很多年了,百姓们也不愿意再继续打了,黎民百姓们急需要有个人带领他们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天下人心归一,万众瞩目在刘邦一人,于是,大势所趋,他宣布:“秦末战乱以来,民不聊生,百姓苦于战乱,如今天下安定,再无兵戈之争,我宣布:‘大赦天下’。”这句话响应了百姓心中的期盼,让百姓们看到了希望。

公元前202年二月,新受封的楚王韩信和梁王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刘邦即位称帝。

奏章内容是这样的:“起初秦王无道,天下诛之,大王您先擒获秦王,平定关中,论功劳您当数第一,你救万民于危难之中,这是莫大的功德,对于将领中的有功之人,您又封王晋爵,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地,如今他们已成为诸侯王,这与您的‘汉王’地位没有悬殊,这样,大王您的功勋就将被埋没了,所以臣等冒死请求您即皇帝位。”

刘邦开始假意推辞:“要论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要论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重要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好好使用,那是他失败的原因。”

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

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几天后,刘邦在山东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这是中国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刘邦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汉高祖。

在当上皇帝后,首先受其荫惠的是其家人,吕雉被册封为皇后,刘盈为太子,其二哥刘仲、四弟刘交和其他兄弟也有封赏。但是却没有大哥刘伯家的封赏,按照常理,大哥刘伯虽然已故,但作为家中的长子,其子孙亲眷应该得到庇荫,最不济也应该得到一些财物上的照顾。之所以如此,还要追溯到刘邦“无业游民”时被大嫂家欺负的故事。那个时候的刘邦不务正业,喜欢到处蹭吃蹭喝,而每次刘邦到大嫂家来的时候,大嫂都会将家里的饭锅敲得嘎嘎作响,以此来轰走刘邦。虽是陈年旧事,但是刘邦此人爱记仇,这一记就是一辈子,如今刘邦荣登大宝,怎会容大哥大嫂家来分一杯羹?但是此乃家丑,不可外扬,刘邦也不能让外人落了口实,所以后来在父亲的劝和下,刘邦还是勉强给了刘信一个“羹颉侯”,领舒、龙舒两县。

其实,这个“羹颉侯”是,嘲讽性封号。颜师古注:“颉,音戛,言其母戛羹釜也。”

刘信在封地兴修水利,建七门堰,为安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该堰位于今舒城县新街乡七门堰村的七门山下。

汉初,韩王信反,信以郎中将击信,功。然因其母得罪高祖于微时,故不得封。太上皇见之,怜之,亲为之请,方勉强封这一嘲讽性封号。

大凡人发了迹,周围都是利害,真心难见,性情的流露,往往显现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刘邦对于旧事,是一一记了账的,一顿饭的恩怨,他要报回来,当年难堪受的气,如今要还回去,倒是很有一点天真的人情。

二哥刘仲同大哥刘伯是同一类型的人,也是勤苦耕耘,小康殷实。刘伯死后,太公将刘家的希望和自己未来的依托,寄望在了刘仲身上。刘季起兵后,刘仲没有跟随,一直留在老家侍候供养刘太公,大概后来也同太公、吕后等一同被项羽扣押于军中做了人质,很是受了些苦,直到高帝五年,楚汉和谈成功才被释放。

刘邦做了皇帝后,刘仲改名刘喜,被封作代王,酬谢他看家养老的功劳。刘喜生产持家是个本分人,实在不是做国王的料。代国在现在的山西省北部,邻近匈奴。刘喜做了代王不到一年,匈奴兵打来,他就弃国逃到首都洛阳。虽说没有被深究定罪,做国王是不合适了,经过赦免,降级封为郃阳侯,衣食租税,安安稳稳地在领地上过日子。刘喜于惠帝二年死去,比刘邦多活了两年。刘喜碌碌一生,没有什么值得多说的事,他的儿子刘濞,就是景帝时期掀动七国叛乱的吴王,在历史上却是声名昭著。

当然,刘邦没有忘记那些陪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所以在称帝后第一时间也将这块巨大的“蛋糕”分给了他的兄弟们:萧何被封为酂侯,曹参被封为平阳侯,樊哙被封为舞阳侯,夏侯婴被封为汝阴侯,张良被封为留侯,陈平被封为曲逆侯,灌婴被封为颍阴侯……加上之前就分封的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傲、燕王臧荼等人,许多人分享到了胜利果实。

的确,刘邦能建立大汉江山,最为关键的就是他拥有的这支团队,文臣有谋,武将有勇。这些都充分说明,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会用人的皇帝。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在政权建立后的一次对功臣的论功行赏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在刘邦论功行赏时,他给萧何的封地和赏赐是最多的,官是最大的,超过许多战功卓著的武将,他封萧何为侯,食邑八千户。

刘邦一宣布自己的行赏决定,众诸侯不乐意了,他们纷纷抗议道:“我们披坚执锐出生入死,打的仗不计其数,身上到处是伤,立下汗马功劳,而萧何呢?他只不过是舞文弄墨、口发议论,就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真要论功劳,应该是跟随您身经百战的曹参大人论第一。”

刘邦静静地听完了这些武将们的牢骚话,然后不慌不忙地反问道:“我刘邦能有今天,确实在座的各位都是有功之臣,大家与我同生共死,过着刀口上舔血的生活。但是,你们这些人懂得打猎吗?”

刘邦冷不丁这么一问,众人不明就里,只好回答说:“知道一些。”然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敢多说。

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

大家回答:“知道。”

听到了肯定的回答,他就开始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了:“我们在追杀猎物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发现野兽所在地的是猎人。如今你们只是能捕获猎物,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而至于萧何,他的功劳就相当于猎人。”

说到这里,刘邦发现大家似乎没听懂,稍微停顿了下,继续解释道:“至于萧何,他虽然不像猎狗那样亲自捕杀猎物,但是他却能发现猎物,且能指点你们如何猎杀猎物。再者,在座的诸位都是只身一人随我行军打战,而萧何全家十几口人,全部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大家能比的吗?”

这样一番话下来,大家再也不敢吱声了。

那么,刘邦为何要重赏萧何呢?

这是因为萧何从刘邦在泗水亭做亭长开始就支持刘邦,且屡次为刘邦解困,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萧何思维灵活,具有很强的政治智慧,虽然他并没有亲自参与战场上的厮杀,但是在各大战役中,尤其是后期的楚汉争霸战争中,如果没有萧何源源不断地补给供应,刘邦根本无法取得胜利。

战事不利,刘邦曾多次逃亡山东,萧何却一直坐守关中给予坚定的支持。所以说萧何为大汉的建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说,刘邦是个赏罚分明的君王,且他善于说道理,深入浅出的一番话,将萧何的巨大功劳展现了出来,让后人听了,不由得不肃然起敬。

其实刘邦这样做,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此时,天下刚结束战火,在战乱期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要让这些武将们奋勇杀敌,就必须给他们封王封爵,擢升大将,都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天下一统之后,国家的要务势必向休养生息、恢复建设、维护治安方面转移,所以,崇文抑武,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因此,对萧何的功绩,一定要列为第一,通过一个评功评奖,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汉朝的工作重心已经不是带兵打仗,而是要发展民生了。

在完成了这些事宜后,功成名就的刘邦在定陶大摆酒宴,与他身边那些刚刚受封的兄弟们通宵畅饮,享受着辛苦得来的一切,营帐之中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至此,大汉王朝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