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带来的影响,百姓反秦的声音越来越响,不仅如此,一些朝廷官员的心思也开始活泛起来,其中就有沛县县令,他也知道反秦已经是大势所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也和起义军一样“反攻倒算”,也许能在反秦运动中洗白自己甚至发点横财,然而,区区县衙,兵力薄弱,要想造反可不是容易的事,而且这几年,身为地方官的县令又未曾为人民做什么事,即使发动群众,也不可能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那么,怎么办呢?正为这事儿焦头烂额之际,他的左膀右臂萧何和曹参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请刘邦回来协助您。”两个人不仅是刘邦的死党,也是聪明人,他们知道,这是将刘邦捞出来的大好机会,一旦刘邦从山里回来,他们就可以大干一场了,其实,这并不是二人假公济私,而是因为只有刘邦才有这样的号召力。
为此,曹参这样劝服县令:“老爷您是秦朝的官吏,现在却要反秦,可以说是背弃秦朝,您想让沛县的百姓跟随您,恐怕并非容易的事,但也不是毫无办法,您可以找回那些在外流落和逃亡的豪杰英雄,这样能将百姓聚集起来,形成号召力。”这是个好办法,想要发动群众,就可以招来那些能够振臂一呼的有影响力的人,虽然县令也知道这样做有风险,但是他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了,他找来屠户樊哙,此人是一名屠户,与刘邦一直关系要好,他令樊哙进山寻找刘邦,不过当樊哙能轻松抓到自己找许久都抓不到的刘邦时,县令瞬间明白了其中的问题。
在收到樊哙的消息后,刘邦立即令人清点行囊,此时的他,已经接收了很多前来追随他的人,队伍人数已达百十来号。刘邦知道,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虽然现在自己只是屈尊于县令手下,但是这个时间不会太久,想到这,他浑身充满了力量,星夜兼程赶到沛县,生怕事情再有什么变数。
然而,县令一个人静下来将此事左思右想,慢慢发现:“以刘邦现在在沛县的号召力,我将他从山中召回,岂不是引狼入室。”顿悟后,县令气得差点跳脚,原来是萧何和曹参给自己摆了一道,想到这,县令赶紧令人关上城门,并做好防御,只要刘邦等人敢进城立即拿下。同时,他也下令在城中捉拿萧何、曹参,抓到后立即处死。
这一点,在《史记》中有记载,当刘邦一行人兴冲冲赶往沛县城的时候,“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可怜萧何、曹参二人,诚心诚意帮助县令出谋献策,做梦也想不到惹来杀身之祸。真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大祸临头,总不能坐以待毙、束手就擒,要赶快逃走!可是,县城四门早已紧闭,搜捕的士兵穿行于大街小巷,二人插翅难逃,危在旦夕。惶恐之中,二人只好翻越城墙,坠绳而下,匆匆如漏网之鱼,急急如丧家之犬,前去投靠刘邦。再说刘邦,得到樊哙送来的消息后,立即召集手下的百十号人马,扬眉吐气、意气风发地往沛县开拔。行至中途,遇到狼狈不堪、惊慌失措的萧何、曹参,得知县令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紧闭城门,拒绝刘邦入城。大家一致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不如趁势起兵,拿下沛县县城!
此时刘邦的队伍已经有百十来号人了,但是缺乏兵器,如果与县令的队伍直接对战,未必有多少胜算,于是,在萧何等人的建议下,他运用自己在沛县的号召力,采用对百姓的心理战。在每支箭矢上绑了一封帛书,然后将箭矢射到沛县县城内。大家拿到箭,打开帛书一看,发现上面写的是:“秦王朝荒**无度,百姓早就不堪忍受暴政,可是父老乡亲们还在为他们守城,秦王朝即将灭亡,起义军已经攻破数座城池,沛县也离失守不远了,如果大家也拿起武器诛杀县令,并响应各路英雄,那么,大家就能相安无事、保住家人,如果执迷不悟,就会有无谓的牺牲,希望大家想清楚中间的利弊得失。”
本来沛县的老百姓就对刘邦曾放走服徭役者而对他心存敬仰,如今再看到帛书上说的这些内容,谁还能无动于衷,再看看那个毫无建树、坑害百姓的县令,大家心中自然有答案了,于是,刘邦一呼百应,百姓很快反攻县府,乱棍打死了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