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因势而变才能规避风险(1 / 1)

“因势而变,规避风险”是经商的两种安全之道。李嘉诚在商场中能够因势善变,不逆商场规则,不强买强卖,失败了不气馁,成功了不骄不躁。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交易。这是当时流入加国的最大一笔港资,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

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作为全球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只局限于此,舞台未免太小了。跨国投资是李嘉诚的夙愿,80年代中,和黄、港灯相继到手,李嘉诚便开始大规模行动。跨国投资可以迅速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来。

舞台大了,机会就会更多。

跨国投资,使自己的企业王国可以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争取利益。在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因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理规避风险。正如李嘉诚所说:“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幅204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我们从这里又一次感受到李嘉诚的远大目光。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国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

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

李嘉诚随机应变,见好就收。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李嘉诚成为这间公众公司的大股东,但却进不了董事局。

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

李嘉诚因此于1990年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投资英国的几次大行动,充分显示他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不拘一格的经商作风。收购成功,则可控得其公司。收购难度太大,则见好就收,以盈利为目的。

赚一笔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换一个地方继续赚。世界之大,企业之多,实在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1986年,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略,得到李嘉诚的支持。

于是,就有了和黄、长实及李嘉诚私人大笔投资海外的惊人之举,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

谁知,种子撒出去,却不见摘回丰硕的果实——投资回报不理想。

《杀戮香江·富豪沉浮录》一书提道:

“去年(1992)8月,和黄公布1992年上半年业绩,李嘉诚毅然宣布为加拿大赫斯基石油的巨额投资做出14.2亿元撇账,令和黄盈利倒退。

“李嘉诚认为这项投资亏损,是马世民管理出了乱子。

“他曾说,如果和黄没让合作伙伴左右决策,收购另一间石油公司,和黄收购赫斯基,绝不会有所亏损。

“他怪罪马世民,是因为马世民策划的海外投资项目,接连失利。1989年马氏再买下生产天然气为主的Canterra,却没有取得这公司的话事(主事、决策)权,由人家管理,没有当上这间公司的主席。

“痛定思痛,李嘉诚决定不听马世民的解释,将赫斯基石油14.2亿的账撇得干干净净。”李嘉诚对失败事业的态度是当断则断。生意多得是,他情愿去开拓新的领域,开始一单新的生意,而没有耐心去挽救一个亏损的事业。李嘉诚认为,亏损的事业在竞争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此,能断就断,能卖就卖。

善“变”的李嘉诚想与其花费大精力去扭亏,不如选取一项前景看好的事业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