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中有这样一个法则:死守一法,经商必败。只有精明善变者,才能在最重要的关头临危不惧。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商战,坏的能转为好,好的能更好,只有思变,才能通而制胜。
提起汇丰,港岛人尽皆知,所用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美、德、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间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的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了友谊。香港经济界流传这一句话:“谁结识了汇丰大班,就高攀了财神爷。”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1992年,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的汇丰集团,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盈利为129亿港元。汇丰的声誉,还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另一间获此特权的是英资渣打银行)。
100多年以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称霸一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李嘉诚靠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如日冲天。所有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其中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旧华人行拆卸,与兴建华人行的巨大工程,就是一个辉煌的典范。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曾有记者询问他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
“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