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借花献佛,财源滚滚(1 / 1)

我们研究任何一名大商人的做大的经验,都会看到他们经营中的巧策——“借花献佛,多方得利”。李嘉诚的做大策略就含有这种技巧。

李嘉诚吸纳九龙仓股,是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进行。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介入,九龙仓股便被炒高。大户小户纷纷出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龙仓股仿佛温度计被火一灼,急速窜到每股46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已和九龙仓股每股实际估值相当接近了。

此时,李嘉诚持有的九龙仓股还不满2000万股,他不得不等股价回落,以稍低的价格将九龙仓股增至20%的水平。

入主九龙仓董事局的路程,对李嘉诚来说仍十分艰巨。

因为按照公司法,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是其控有股份在50%以上。否则被收购方反收购,会使收购方的计划前功尽弃。现在九龙仓股票的股价已被炒高,要想增购到51%的水平,非李嘉诚的财力所能及。九龙仓的老板已在布置反收购,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的九龙仓股,以增强其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

70年代初,怡和系的置地,轻而易举收购了周锡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风光百多年的怡和,在当时的香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而实力发生变化也正是在70年代,一大批华资公司上市,借助股票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优势,当初上市公司家族的小短人,渐渐长成小巨人。

现在,这些小巨人正以咄咄逼人之势,向商界超级巨人怡和频频发起攻势。怡和大班岂能不惊慌?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数十年来,怡和对中国政府存太多的戒心,奉行“赚钱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政策。因海外投资战线过长,投资回报率低,给怡和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将怡和逼人绝境。

不幸的是现在后院起火,怡和倾资扑救——高价增购九龙仓股票,以保“江山无缺”。怡和的现金储备也不足以增购到绝对安全的水平。慌乱之中,向香港第一财团——英资汇丰银行求救。

李嘉诚审时度势,认为不宜同时树怡和、汇丰两个强敌。日后长江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即便不从长计谋,就谈眼下,如果拂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怡和,收购九龙仓将会是一场黄粱之梦。

李嘉诚遂答应沈弼,就此收手。此时,李嘉诚已收购到近2000万股。是否是九龙仓最大股东?李嘉诚也不摸底,怡和一方未透露增购后的持股数。这只是当时股市风传的小道小道消息。事后曾有记者询问汇丰斡旋是否属实,李嘉诚与沈弼皆言称不知其事。

李嘉诚退出收购,引来八方强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刚。

80年代中期,李嘉诚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当时,李嘉诚论实力和声誉,都还比不上包爵士。

因为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船运载总计1347万吨;香港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云排名第7位,总载重452万吨;在世界传媒界名气最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竟屈居第八位;香港还有一位老船王赵从衍则榜上无名。

在包玉刚集团总部办公室,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香港商界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而此时,李嘉诚还未单独会见过哪一国的元首和首脑。

包玉刚起念登陆,并非一时冲动。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美国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示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先知先觉”的包氏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是香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

李嘉诚虽不明包玉刚吸纳九龙仓股只是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九龙仓码头虽迁址,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现代化,执世界航运业牛耳的船王包玉刚,何偿不愿拥有与其航运相配套的港务业。

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属。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

于是精彩故事便发生了。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顶级华商,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晤面。一位是具有学者风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洋溢着海派作风的登陆船王包玉刚。五星级文华酒店是怡和集团的一项重要产业,文华以其高贵豪华、优质服务而数次被列为全球十佳酒店榜首。现在,两位顶级华商,坐在怡和的酒店,决定怡和台柱——九龙仓的前途命运。

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猜想有重要事情——他们那时的私交并不密切。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氏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它的码头货仓,更有利发展海上航运;它的地盘物业,可供他在陆地大显神通。

冷夏、晓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如此记叙道:

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包玉刚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着数的好事。

对包玉刚来说,他一下予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以10元到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30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予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桥”!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界新贵。

两个同样精明且干脆利落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诫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就这两个顶级华商的“窃窃私语”就决定了两家英资企业的命运,而且最终的结果又是皆大欢喜的双赢,他们都坐上了英资洋行的老板坐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