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借壳上市,借朋友之力做大自己(1 / 1)

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借法”,诸如“借鸡生蛋”、“借花献佛”等,那么李嘉诚是如何上演“借壳上市”的这部戏的呢?

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董事长荣毅仁邀请李嘉诚出任中信董事。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于1978年移居香港。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集团的工作,不久,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荣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满足坐“现成”的交椅,想凭自己的实力,创立一间完全由自己所控的公司。

李嘉诚以扶植其子泽钜、泽楷的心理也关注荣智健的事业。

李嘉诚任中信董事10年,其实并未做多少实质性的工作。可是作为交情甚深的荣智健有心大展鸿图,做世叔伯的李超人岂有不帮之理?

李嘉诚、荣智健都看好借壳上市,英雄所见略同。于是,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为“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买家无需动用大额资金,有别于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李嘉诚、荣智健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相中了泰富发展这只“壳”。

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廉任主席的百富勤,为中信的财务顾问及收购代表。

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港元/股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股市“蚊型股”。中信没有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及以物业作价的步骤而完成的。

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曹光彪的主力舰)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所以,这次收购是经各方缜密协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从股权分配上,可见李嘉诚旨在促成这件事,而无意获取权益。

在商言商,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财路。李嘉诚是深谙其中道理的。

此外,中资在香港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