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要有长远的眼光(1 / 1)

对于一个战略意识的商人而言,长远的投资眼光直接决定企业的成败。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都曾遭遇过失败,并且屡次走不出困境。而那些敢于投资获胜的人则是在“远”字上下功夫,从而大展拳脚。

和黄最为成功的投资典范之一是Orange。10年前,和黄注资5亿美元收购Orange发展电讯事业,现在Orange已位居英国第三大电讯公司,同时为以色列、香港及澳大利亚提供电讯服务。

作为一家老牌英资企业的和黄,20世纪80年代初被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收购,组成长和系。在李嘉诚领导之下,和黄致力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等五大核心业务在内的综合型跨国企业。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和黄奉行“继续扎根香港,但同时也不排除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的经营策略,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

1989年,和黄通过收购一家英国电讯公司,涉足英国电讯市场,但却出师不利,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当时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n电讯服务,名为兔子,由于只能打出,不能打入,较同期其他技术逊色,因此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其产品模拟式电话价格迅速下跌,“兔子”只好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撤账14.2亿港元。

而后和黄又于1994年投资84亿港元成立Orange,推出个人通讯网络。起初也不被业界看好,惟恐是CT2的翻版,不料后来却渐渐被消费者接受,手提电话的销售不俗。1996年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一百的成分股,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并已收回种“橙”的全部投资。该股份至今虽未有盈利,但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六成多,其市值也由当时的200多亿港元增至2000多亿港元。到1997年,Orange的英国客户突破了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流动电话商。1998年2月,和黄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现53亿港元;加上今次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超过10倍以上。

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交易是卖“橙”的成功,引起海内外市场的轰动,也引来无数人的羡慕,大家都想知道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经商的“秘诀”。在卖“橙”的记者会上,李嘉诚讲的一句话或许能给人以启示。他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五年后和黄要做什么。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矩也谈到,做生意的时间规限是5年、10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有些项目也是七年才有收成。可以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业虽有十多年的历史,并非都是顺水顺风的一路走来,也经历了不少坎坷和艰难。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和黄在英国的这项业务到20世纪末都不会有收获。即使是经营Orange,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但是李嘉诚凭着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坚持不放弃。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市场上的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在英国的电讯业务。果然只用了几年时间,和黄集团便从“橙”身上取得惊人的回报。

这种有长远眼光的策略,使李嘉诚的事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屡次取得骄人的战线。

李嘉诚在60年代靠经营塑料花起家的,在此行业仍蒸蒸日上时,毅然出售其业务,改为投资地产业,奠定了他成为巨富的基础。到了90年代中期,李嘉诚又是香港大地产商中最早认识到地产业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的人,他在不停地出售手上即将落成的住宅物业的同时,积极向海外电讯业发展。目前,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正在全力发展全球电讯市场,除投资英国外,和黄集团还向美国等国家的电讯市场进军。如1997年,和黄斥资24亿多港元,入股美国电讯公司WWC;1999年,和黄又宣布分拆以色列电讯在英美上市。

在完成出售Orange交易以后,和黄集团持有德国最大电讯公司Mannesmann10.2%的股权,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流动电话商,其在欧洲的电讯业务将通过该公司发展及经营。在有记者问到出售“橙”之后,和黄集团的环球电讯业务长期发展策略是否有变化时,李嘉诚说,该集团仍会继续进行有关投资,并对其他国家电讯业务感到兴趣。他并且表示,长实集团和和黄集团一定会参与高科技,而且可能与香港盈科数码动力合作。其中和黄正寻求发展电子商务,并可能于短期内将之分拆上市。此外;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基建、电讯、地产、进口及零售)表现良好,未来将会继续发展。与此同时这一场欧洲电讯界的收购战,令李嘉诚长和系的股票价值大幅飙升,李嘉诚的财富激增至687亿元。

不到1个月,和记黄埔(013)股价已升逾三成六。这一切的成就都与李嘉诚的投资的长远眼光分不开的。正是他的果敢性、决策性和正确性,才使他的事业越做越大,无人能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