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拖而不绝,伺机出动(1 / 1)

“鹰立似睡,虎行似病”这都是动物为捕获食物而麻痹猎物的一种手段,一旦等待时机成熟就立即出动。

“等待”也是经商的一种战术。李嘉诚就曾经运用这种等待术,虽然吃了点小亏,却得到港府的支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李嘉诚的精明之举。

20世纪90年代后,公众舆论要求港府立法打击楼市投机的呼声愈发高涨。人们预计条例出台会很快成现实的。

众所周知,港英当局对强大的华资地产财团感到畏惧。十大地产上市公司(仅置地为英资),占香港股市总计市值的二成以上。实际上有不少大鱼漏网,如太古地产,后来归人太古公司成为综合股,不少从事他业的巨富,亦把重点放到地产上。据估计,香港过半的资产为地产商和兼做地产的富商控有。尤其是十大地产巨头,控制了同业地产股市值的五成以上。地产巨头实际上是松散的垄断性集团。

在港岛过去有句流传甚广的话:“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怡和。”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人这样说:“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地产商。”港府对地产商垄断财富耿耿于怀。无独有偶,港府官员和亲英人士,能在众多的行业寻找到众多的“知音”。

香港的一些财经界学者说:“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公。香港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真正为本港赚来外汇、积累财富的主要是贸易、航运、工业,等等,地产商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上,获利最大,并且大得离谱。“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像香港这样最富的阶级几乎全集中在地产界。过去香港也不是如此,大富豪分散在贸易、零售、航运、金融、地产、工业等行业。现在其他行业的富豪逐步在富豪榜上被挤下去——除非他们抱住了地产。这种现象,实际上是香港经济衰退的前兆。”

香港杰出的建筑商陆孝佩,一生为地产商和业王建楼不计其数,其中汇丰银行大厦就是他的杰作。他只知盖房,不知卖房,辛苦一辈子,积累的财富少得可怜,而与他拍档的地产商皆成大富。他晚年时,人们仍称赞他的建筑业绩,他说:“我是世上最蠢的人,不知道早年就去搞地产。”“无壳”升斗小民的愤怒情绪,“有壳”人士对地产界的“微辞”,无疑给港府遏制地产垄断、打击楼市投机注入一剂强心针。按理港府要实现目的易如反掌,据传,港府有关官员表示,要打老虎。老虎是谁?自然是地产巨头。

精明的李嘉诚一贯擅长在低潮时补地价。

而堪称补地价的经典之作,则是黄埔船坞发展黄埔花园大型屋村,工业用地改作商业住宅用地。按1981年市价计,李嘉诚需补28亿多地价。李嘉诚延至1983年,香港信心危机、楼市崩溃之时与政府拍板,结果以3.9亿港元的惊人低价达成协议。

港岛舆论为李嘉诚的“绝桥”击节喝彩,也有少数分析家大唱反调,认为李氏的战果,是以牺牲政府的收入为代价的,若人人效仿,不啻是政府的财政灾难。也许是有关官员掉以轻心,也许是对市道预测失误,又让李嘉诚赢得漂亮之仗。丽港城与海怡半岛的宏伟大计,涉及庞大且复杂的油库、港灯电厂和青衣联合船坞换地补地价,李嘉诚则在“八七大股灾”后几个月搞掂。之后,股市楼市全面复苏。港府未按谈判初期的价码得到补地价收益,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李嘉诚与英商嘉道理合伙将鹤园电厂旧址发展商住屋村。1989年后,香港再爆信心危机,移民走资迁册潮兴起。到1990年,地产市道奄奄一息。精明的李嘉诚,将补地价谈判选在这个大好时机,亲自出马,殷切之极。

连吃败仗的港府官员,总算被超人“**”得异常精明而且警觉。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效仿李嘉诚绝桥实行拖延战术。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内地改革的巨浪波及香港,香港楼市水涨船高,地价一路飚飞。好,港府现在来与李氏拍板——你不是急于求成吗?现在就成全你,最后谈判结果,补地价38亿港元。

李嘉诚虽未在补地价上占到便宜,但他搞掂重建计划,也非一件易事。某壹周刊借用一位地产老行尊的话说:“别人向政府申请换地,不容易得到批准,李嘉诚申请就很快获得批准。”一些申请换地与洽谈补地价而受挫的地产商及业主,在政府面前大宣泄怨气,说政府给李嘉诚太多的优惠,李嘉诚是政府的宠儿,把我们当后娘养的。

精明的李嘉诚是不愿看到和港府对立的,但已既然事实,李嘉诚只能硬撑下去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