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寻觅机会,“精准”出击(1 / 1)

商家的眼光是精锐的,能看到隐藏深处的各种商机,从而做到先人一步,做大自己。

一个商人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迟早一天会“称霸”一方,成为商场风云人物。

如果说李嘉诚收购英资是“民族气概”之体现,那么,这之前和这之后,他都收购过华资,这不意味他是“大逆不道”吗?

你言他语,莫衷一是。李嘉诚、包玉刚收购英资企业的业绩,世界传媒对他们的述评铺天盖地。这正表明,收购本身的空前震动及非凡意义。

李嘉诚控得港灯,即派港灯控股母公司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出任港灯董事局主席。

1987年3月2日,和黄将港灯非电力业务分拆上市——即嘉宏国际集团公司。嘉宏从和黄手中购入港灯的23.5%股权,成为港灯集团的控股母公司。马世民出任嘉宏董事局主席。重整后的长实系股权结构是这样的:

李嘉诚控有长江实业33.4%股权,长江实业控有36.55%和记黄埔和42.9%的青洲英泥,和记黄埔控有53.8%的嘉宏国际,嘉宏国际控有23.5%港灯集团。各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孙公司高峰期达百余间之多。

马世民负责和黄系的电讯、能源、货柜码头、零售及港灯与嘉宏的业务。具体分述如下:

电讯

1986年底,和黄设立一间全资附属公司——和记通讯有限公司,统辖原有的和记电话、和记专线电视、和记传讯、和记资讯传通等4家公司。和记电话公司主要从事流动无线电话业务。客户拥有率占全港的55%;和记传讯公司原已收购了24家传呼公司,是香港最大的传呼机构,市场占有率占5成;和记专线电视合作拥有亚洲卫星一号的权益,并开办了亚洲卫星电视台;和记资讯传通主要开发电脑联网资讯服务,业务在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

货柜码头

葵涌码头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货柜(集装箱)码头,到1985年,和黄属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处理的货柜量占葵涌的45%以上。之后,和黄先后投资近百亿港元,到1990年底公司拥有10个泊位、89公顷码头设施(占总设施的63%),货柜吞吐量占市场的70%。和黄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是同业的垄断牲企业。另外,公司还拥有楼面600000~万平方英尺的亚洲最大的货物分发中心。货柜码头业务是和黄的主要盈利来源,1986年盈利4.5亿港元,90年代盈利已愈10亿港元。

——零售

零售业务是老和记洋行的传统业务。和黄拥有两大零售系统——百佳超级商场和屈臣氏连锁店,另还有屈臣氏制造业和多种消费机构。百佳与怡和系的惠康是香港最大的两家超市集团。到1990年4月止,百佳超级市场已达135家,另有10余家在海外。屈臣氏属下的连锁店有220多家。90年代初和黄零售业年营业额达50亿港元的水平。

——港灯

1984年,为怡和霞地所控的港灯集团,拥有香港电灯公司和丰泽、嘉云等9家全资附属公司及国际城市等5家联营公司,业务包括电力、地产、工程、工业、贸易、零售、保险等多方面。该年税后盈利8.22亿港元。1985年,长实系和黄收购港灯后,年盈利12.8亿港元,增幅5696,为港灯集团有史以来首次突破年利盈10亿港元大关。1986年又突破15亿港元。

——嘉宏

1987年,港灯非电力业务单独分拆上市,始有嘉宏国际。嘉宏除控有23.596的港灯股权外,全资拥有希尔顿酒店,控有50%联信公司股权。1987财政年度(注:财政年度通常不12月31日为截止期),嘉宏盈利6.8亿港元;1988年度增至9.5亿港元;1989年盈利突破10亿港元大关。

——能源

主要是投资海外石油业,为长实系海外投资的重点。

1986年1月,和黄集团市值从收购时的1979年的62亿港元,上升到141.5亿港元。同期,控股母公司长江实业的市值为77亿港元,和黄近两倍于长实,成为长实系的主力舰。1979年,李嘉诚从汇丰手中以7.1港元一股购入22%和黄股权,共付出6亿多港元。1989年和黄纯利30.3亿港元,非正常性盈利30.5亿港元,共获利60.8亿港元,相当于购价的10倍。

和黄取得如此骄人战绩,首先是李嘉诚正确抉择;其次是马世民管理有方。马世民名震港岛,成为香港洋太班中风头最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