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由一个微贱的打工仔,一步步发展成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富商:长江厂也由一个破旧不堪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除了靠他自己的勤奋和能力外,还得助于他留人先留心,对属下诚心相待。
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而企业主手下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也不相同。
在长江塑胶厂草创初期,别说他的下属,就是李嘉诚本人,也须凭自己的双手安装机器、生产制品、设计图纸:靠自己的双腿,走街串巷,采购和推销。此时,他需要的是能像他自己一样埋头苦干的创业人才。
上海人盛颂声、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诚在创业之初最希望的那种忠实苦干的人才,他们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真可谓长江厂劳苦功高的元勋。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能想像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
“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是为自己苦做值得,打工的就不值。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李嘉诚自己则说:“长江工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公司仁的鼎力支持。”
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的人。因此,李嘉诚将他俩倚为左膀右臂。
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一般人很容易见异思迁。
多年的患难与共,使李嘉诚与盛、周二人不仅建立了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对他们的人品与能力也极为信赖。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的精神安慰。”
其实不然,李嘉诚在给他们委以重职的同时又委以重任。盛颂声主要负责长江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江的股票买卖。这两项业务可谓长江集团的重中之重。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亲自为他举行盛大宴会饯行,使盛氏十分感动。周千和则始终如一地在长江服务,后来他的儿子也加入长江,成为长江的骨干。
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他宁亏自己,也不亏大家,使企业富有凝聚力。长江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样,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用人的成功。
跟随李嘉诚创业的“老臣子”盛颂声在1980年谈到长江实业成功的原因时说:“这主要是靠李嘉诚先生的决策和长江实业同仁上下齐心的苦干。
“李先生每天总是8点多钟到办公室,过了下班时间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这就使长江实业成为一家最有冲劲的公司。
“李嘉诚先生作决策快速而准确,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错过人,没有作过错误的决定。长江实业盈利近10亿港元。这么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员总数不足两百。
“事业有成之后,李嘉诚又尽量宽厚待人,使和他合作过的个人或集团,全赚得盘满钵满。这便奠定了长江实业今后作更大发展的基础。”
兢兢业业是一家公司兴旺的基础,而与合作者利益共事,更是李嘉诚一贯的精神准则。
李嘉诚很念旧情,对曾有功于长江者,都以恩相报。他留人先留心,因此才有了后来人才济济、高人满堂的大好局面。
李嘉诚说:“只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的人替我办事,就算我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从以上分析,李嘉诚用人留人的方法,概括起来,无非有这样几条:其一是以身作则,其二是利益共享,其三是以情感人,其四是知人善任。这几条,看起来简单,但真正用起来,非有博大的胸怀不可。对下属若是抱着过去的地主使唤“长工”的心理,不可能招揽到一群同心同德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