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认为,经商一定不能缺少勇与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凡遇小利能沉着冷静者,必能在商战中谋取大利。李嘉诚跻入股市时,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动心,追求稳健发展之路,终于在股市中扎住根基,平稳前航。
香港注册的公司在伦敦上市并不稀奇,令人瞩目的是,长江实业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挂牌买卖之先河。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长江实业的上市申请,从而使长实股票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发售。
李嘉诚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将公司上市,是壮大自身实力的一条快捷而有效的途径,立志赶超置地的李嘉诚,及时跻身股市,正是一种敢于开拓的勇气。但是,在股市中,一味的扩张是不行的,还必须坚持稳健发展的原则,在稳中求胜。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嘉诚在股市中比他办实业更具有天赋,他找到了发挥自己专长的最佳舞台。长江上市,是李嘉诚事业的一次大飞跃,上市之后,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海外上市,更使他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李嘉诚是个从传统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新型企业家,他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现代商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我们回顾李嘉诚走过的历程,会发现他的行为轨迹,与古人推崇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我们不得不折服于李嘉诚在“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心动,稳健地走他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而不少房地产商,放下正业不顾,将用户缴纳的楼花首期款,以及用物业抵押获得的银行贷款,全额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产更优厚的利润。
当时,炒风越刮越炽热,各业纷纷介入股市,趁热上市,借风炒股。连众多的升斗小民,也不惜变卖首饰、出卖祖业,携资入市炒股。职业炒手更是兴风作浪,哄抬股价,造市抛股。
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癫狂状态。1972年,汇丰银行大班桑达士指出:“目前股价已升到极不合理的地步,务请投资者持谨慎态度。”但是,桑达士的警告,却湮没在“要股票,不要钞票”的一片喧嚣之中。
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数飙升到1774.96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5.3倍。初入股市的李嘉诚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动,他深知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他坚持稳健发展的原则,显示出了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
果然,物极必反,在纷乱的股票狂潮中,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股票,混入股市。东窗事发,触发股民抛售,股市**,大熊出笼。当时远东会的证券分析员指出:假股事件只是导火线,牛退熊出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者盲目入市投机,公司盈利远远追不上股价的升幅,恒指攀升到脱离实际的高位。
恒生指数由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迅速滑落到4月底收市的816.39点的水平。当年下半年,又遇世界性石油危机,直接影响到香港的加工贸易业。1973年年底,恒指再跌至433.7点;1974年12月10日,又跌破1970年以来的新低点——150.11点。其后,恒指才缓慢回升,到1975年年底,回升到350点。
在这场大股灾中,除极少数脱身快者,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弃甲而归,有的还倾家**产。香港股市一片愁云惨雾,哀声恸地。
70年代初,股市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对上市公司,都是个陌生的课题。人们普遍表现为盲目和幼稚。在这一点上,李嘉诚显出高人一等的心理素质。
显而易见,李嘉诚是这次大股灾中的“幸免者”。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实际资产并未受损。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李嘉诚步步为营的作风又一次保证了长实平稳前航。
[投资金律]
李嘉诚的这一举动给我们的启发是,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确定发展的原则方略,而不应只顾眼前利益,为暴利所动,炒一把再说。偏离轨道,也许会赚一两次,但长此以往,没有自己的原则,终不是成大器之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