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对祖国、对大陆的前景一直看好,他激动而深情地说:“祖国是我们强大的后盾,只要国家安定,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在香港的中资公司或来港资历浅,或会计制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难通过正常途径上市。因此,中资上市,只有打一些资产少或经营差的上市公司的主意。在协助中资的过程中,李嘉诚看好“借壳上市”,这和在港中资公司董事长荣智健正是英雄所见略同。
有买壳者,就有造壳者——有的集团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变成空壳,待价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买家买的不是肉,而是壳——即上市地位。
李嘉诚和荣智健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最终相中了泰富发展公司,泰富发展的前身在香港证券大亨冯景僖的旗下,几经改组,控股权落入毛纺巨子曹光彪的手中。1988年8月,曹氏拥有泰富发展50.7%控制性股权。
泰富经营地产及投资,状况良好。但当时曹光彪的大项目是港龙航空,与太古洋行的国泰航空展开激烈的空中争霸战。曹氏不敌对手,财力枯竭,焦头烂额,为摆脱困境,只好“减磅”。
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廉任主席的百富勤,为中信的财务顾问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元一股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泰富市值7.25亿元,是当时的“蚊型股”。中信并无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复杂的换股,以及物业作价的步骤完成的。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缜密协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从股权分配上,可见李嘉诚旨在促成这件事,而无意从中获取权益。
从1990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最终李嘉诚又选择了首钢为合作伙伴。
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数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一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李嘉诚选择首钢,还有一个机遇因素。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该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香港同年市场的1/3。东荣钢铁为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魔术师,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因此,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作壳出售。
东荣钢铁的境况与首钢的入港发展的方向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钢的钢铁,还可将部分钢铁销往海外,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钢铁、长江实业、怡东财务、东荣钢铁在北京签订有关收购东荣的协议,收购价9.28角/股,涉资2.34亿港元。收购方的股权分配是:首钢51%,长实21%,恰东3%,一共为75%东荣股权。收购停牌前,东荣市价为9.2角。
东荣的市价及收购价均低于股票面额,可见东荣当时在股市信誉之低,东荣是一只没有肉的微型空壳。但是就这只小壳,并不可限制它的未来主人将其发展成大型中资企业。
李嘉诚与首钢第二次合作,是收购三泰实业。
1993年,李明治的联合系进一步斩缆,将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首钢、长实、怡东又一次联手,收购联合系的三泰实业67.8%股权,每股作价1.69元,共涉资金3.14亿。收购后,三家的股权分配是:首钢46%,长实19%,怡东2.7%。5月,东荣从长实和怡东手中购回其余三泰股份。同月,东荣正式改名为首长国际。大股东仍是首钢、长实、怡东三家。三泰实业则挂在首长国际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长国际开始投资,经重整后,将其改名为首长四方。8月12日,收购建筑公司海成集团,斥资1.74亿港元。9月12日,首长国际全面收购宝佳集团,涉及资金11亿港元,是首长国际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
经过五次收购后,首长国际在香港站稳脚跟,实力大增,于是,调头又向内地进军。与内地政府及企业合作的投资项目,累计资金达百亿以上。
从1992年起,中资公司在香港股市借壳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风,红筹股成为股市中令人瞩目的股种。香港证券界评出1995年中资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
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亿港元;第二名,粤海投资(广东省政府驻港投资机构),89.4亿港元;第三名,首长国际,63.6亿港元;第四名,越秀投资(直属广州市政府),50.9亿港元。
1994年,中信泰富跻身香港十大财团榜,据1995年1月1日的《快报》,中泰以375亿市值,排名第8位。风头之劲,连香港老牌华资英资大财团都感到可畏。
有人说,中信在香港坐大,是其背景大。它拉香港超级富豪助威,其中一位是香港首富李嘉诚,另一位是来自马来西亚的首富郭鹤年。权势加财势,任何一家大财团都莫与争锋。
有人认为,李嘉诚之所以帮助中资上市,是想捞一点政治资本,好为日后作打算。当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这并不是根本原因。李嘉诚一贯主张:“利益共享”的投资原则,他深知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一份赚钱的机会。即便不是中资,如果他可以帮到忙,也是会毫不犹豫的去帮的,何况他在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不少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投资金律]
“合作”是经商必不可少的策略,除非你不想做大自己。但合作之难又是显而易见的,这要牵扯到利润分配的关系。因此,真正的合作建立于诚挚的基础之上,为双方的共同利益而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