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牵手华润,形成双赢(1 / 1)

很多人认为,别人已经先做的事情,自己就很难做好了。其实不然,关键是看别人怎么做,如果做的不好,那么,你就可以参与进来,共谋发展,最终后来居上,取得成功。李嘉诚在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就是实现了一项浩大的屋村计划——嘉湖山庄。

嘉湖山庄原名天水围村,天水围村位于新界元朗以北,与深圳西区仅隔一条狭长的深圳海湾。

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共同出资购得天水围的土地。第二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同组建了巍城公司,决定开发天水围。巍城公司51%的股权属中资华润集团所有,长实集团仅占股权的12.5%,为第三大股东。大股东华润集团踌躇满志,雄心勃勃,计划在15年内将天水围建成一座可容纳50万人口的新城市。

当时,李嘉诚忙于收购和黄公司,并未直接参与天水围的策划。整个开发计划,都是由华润来主持的。但是华润是国家外贸部驻港的一家贸易集团公司,缺乏地产发展经验,也不熟悉香港地产业的游戏规则。结果,计划进行不久,便遭到了挫折。

1982年7月,港府宣布动用22.58亿港元,收回天水围488公顷的土地,而将其中的40公顷作价8亿港元批给巍城公司,要求巍城公司12年内在这块40公顷的土地上完成价值1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负责清理318公顷土地,以交付港府作土地储备。如果巍城公司达不到要求的话,那么这些土地及8亿港元就要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底宣布:计划投资40亿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盘工程预计投入16.2亿港元,基本建设预计投入9.6亿港元。港府将这两项共25.8亿港元的工程批给巍城公司承包,并要求确保15%的利润。

这样一来,华润集团兴建50万人口新城市的庞大计划宣告泡汤,而且已有些心灰意冷,其他股东见前景不妙,均想退出。然而,李嘉诚依然看好天水围的前景。他不动声色,稳坐钓鱼台,采取了慢功吸股,后来居上的策略。

李嘉诚不慌不忙,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购入他们急待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最终控得除了华润外的49%的股权,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两家股东(有人估计李嘉诚与华润事先达成默契,故丧失信心的华润并未抛股)之一。

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长实保证华润在天水围发展中,可获利润7.52亿港元,并即付四分之三——5.64亿元予华润,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盈利部分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得51%;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此时,距政府规定的12年期限只剩下一半时间了。按该协议规定,完成这一浩大工程,风险完全由长实承担,而华润不用劳神费力,即可坐收渔利。

当然,风险大,收益也大。若能如期完成计划,则长实按协议售价,约可获利43亿港元。但据业内人士估计,将来实际获利数可能达到70亿港元。

不过,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工程,损失也将是十分惊人的。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不到7年的时间完成,大概只有长实具备这个实力。对此,李嘉诚有充分的自信。

果然,工程投入兴建后,进展神速,天水围大型屋村很快便矗立在人们面前。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共建58幢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积1136万平方英尺,共有住宅单位16728个,可容纳6.5万人口,总投资63亿港元,分七期于1995年中完成。

天水围屋村又创下了一项屋村新纪录,直到目前,天水围屋村仍然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共计1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港元,华润得4.63亿港元。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六期华润所分得的利润,完全等于是“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所得,更是难以估计。

在这个计划中,李嘉诚自己大赚特赚,又让陷入绝境的华润集团坐收渔利,等于是挽救了华润,从而为长实集团与中资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嘉诚凡事都必留后路。“九七”临近,作为炎黄子孙之一员,他希望与中资搞好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暂时见不到什么利益,但日后必有奇效。

当然,善于为别人考虑,尽量让合作方获得利益,是李嘉诚一贯的作风,并非只对中资公司如此。他这样做,看似吃亏,实则精明,正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他说:“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l%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财源就会滚滚来”。

[投资金律]

如果只有一个合作伙伴,即使你将双方所得利润全部拿来,收获也很有限,而且以后可能再也没有人愿与你合作了。如果有十个合作伙伴,即使你分别从他们那里分得不足一半的利润,也很可观,而且别人以后会争相跟你合作,从而带来百个、千个合作伙伴,这样自然就财源滚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