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以地产骄子为中坚的华资财团,打败了老牌英资。华资大显神威,华人扬眉吐气。然而,还是这些地产骄子,炒地炒楼,使香港的楼价以火箭速度上升,并且云雾山中,居高不下。据说,有一篇报道以“一将功成万骨灰”为喻,来讽刺地产商的辉煌业绩是由置业租房市民的血汗堆砌而成,击碎了民众对地产骄子的偶像崇拜。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说,商人皆为利,自然也包括李嘉诚。香港一位知名地产记者,在其系列地产楼市的文章中涉及到李嘉诚,他写道:
“爱美高于1992年8月时,通过内部认购形式,向长实购入第二期(嘉湖山庄)赏湖居第四座单层数的半幢单位,估计达152个,而内部认购较公开发售价,一般便宜约5%。
“除爱美高外,嘉湖山庄第二期赏湖居第3座,是另一幢以内部认购方式转手的单位。上周初,该批为数2%个单位的现货单位全幢公开推销,20层楼以上的18层单位,买家一次认购3至4个单位才可交易(注:只有炒家才会一次买几个单位)。
“嘉湖山庄内部认购猖獗,复式单位加80万至100万,普通单位加几十万,一个单位未到家,已有几个人经过手,赚过几次钱,其中第一二手‘特权阶级’,自然赚得最厉害……
“‘特权阶级’炒完嘉湖山庄,又去炒海怡半岛。但怎料,上周四李超人一声令下,吩咐立即‘叫停’,说嘉湖内部认购做得太扬。海怡和下一个楼盘都要收敛。长实嫡系人马可以内部认购,但只能转让给直系亲属。
“(海怡花园)示范单位挤得水泄不通,门口亦有地产代理商兜客,加10万、加15万出售内部认购单位!照人计算卖楼反应不会差。难怪好多人一向说李嘉诚最照顾炒家,近期多个楼盘中,炒家在此赚钱。”
尽管这样,香港新闻界人士认为,“与那些与公众对着干的地产商比,李嘉诚则算有分寸、有节制。”从盈利的商业角度来看,炒地炒楼可以更多地搜取利益,只是苦了买楼用户。从长远的角度看,拂逆顾客的做法最终都会招致恶果。整个地产界大势如此,李嘉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也不好多作评论。
1991年11月6日,新上任的财政司麦高乐,宣布增加楼宇转让印花税和限制内部认购比例,以杀楼市炒风,平息民怨。
据说,李嘉诚虽知悉此事,因筹备多时,耗费相当财力精力,改期不利。于是,天水围嘉湖山庄第一期仍如期开盘。次日,炒家买家十分踊跃,排队的长龙浩浩****,3天内竟有3万人登记,相当于发售的1752个单位的20多倍。
据传媒报道:“麦高乐对此大为不满,觉得李嘉诚明知他在当天宣布打击炒楼措施,却偏偏不避风头在同日推出大楼盘,与政府‘对着干’。麦高乐于是使出厉害的招数,11月13日由银行监理处致函各银行,将新旧住宅楼宇按揭贷款,由原来的八九成,降至七成”。
李嘉诚一贯谨慎从事,最忌树大招风。这次却不慎撞到枪口上。地产同仁都为李嘉诚捏一把汗,原以为咄咄逼人的麦高乐会枪打出头鸟,却不料麦高乐一竹筒打翻一船人——地产商均挨五十大板。
银行按揭的比例,直接关系到买家与炒家首期现金的承担,进而影响到楼市的兴衰,楼价下滑,地产商与代理商都要栽进去。
李嘉诚毫不示弱,11月21日在其“家店”——希尔顿酒店,设宴招待来访的加拿大卑诗省总督。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郭鹤年、何鸿、罗嘉瑞等地产巨头应邀作陪。有人认为,这是向港府“示威”,如果逼人太甚,他们将把投资重点移向加拿大等美欧澳国家。
记者询问他们对政府降低按揭成数的反应。一贯在公众场合甚少开腔的李兆基率先表态,声称会通过自己旗下的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防止楼市下跌。其他地产巨头异口同声附和,口气异常坚决。李嘉诚在记者的穷追之下,最后也表态说,希望能与政府协调好关系,如果地产同仁都这样,他也会跟随潮流。
麦高乐等一批官员,对地产商的“对台戏”异常恼火。第二天,麦高乐与汇丰银行大班、恒生银行主席紧急磋商,由两位金融寡头出面还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浦伟士措辞极为激烈,严厉警告地产商:如果一意孤行,日后其他发展计划将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香港首席财主汇丰大班发了话,地产商马上妥协,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招待会,声明接受7成按揭规定,并无意与银行过招,但日后的事实证明,李嘉诚等地产巨头,只是作策略上的退让。
按照李嘉诚的一贯性格,是不会自己撞在枪口上的。但是这一次他撞上了,李嘉诚敢于与港府“对着干”,显示了华资尤其是地产华商日益强大的实力。此外,李嘉诚也不是故意作对,日期凑巧相同,而改期不利。因为有不怕的心理,李嘉诚便我行我素。
对付港府的打击措施,众地产群豪团结一致、联合作战,在共同利益下结成统一阵线。然而,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与政府作对,终究是要吃亏的。在麦高乐请出汇丰大班强硬相对时,众群豪亦适时识趣地作战略撤退,因为众群豪与港府针锋相对,已经达到了显示实力以警告港府的目的。
地产商炒地炒楼,令市民怨声载道。港府措施严厉,然而却打击不力,原因在于地产商握住了港府的痛处。香港人多地少,港府奉行高地价政策,造成地价居高不下。并且长期以来,地产收入一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头,80年代以后更是如此。以1993年为例,政府卖官地和更改用途补地价收益达422亿港元,加上地产方面的各类税收,差不多占政府总收入的70%。
在地产收益上,港府与地产商同样不厌其多。那么,各界为何只谴责地产商,而纵容政府呢?这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用于浩大的公费开支,英国政府未向香港抽缴财政收入,香港政府靠卖地的收入维持其低税制。政府也建公房,一类是学校之类的公益建筑,另一类是公建住宅楼宇非盈利建筑,售予或租予超低收入者。好人给政府做了,恶名让地产商承担。
不少地产商指责政府对土地囤积居奇,好卖高价。楼价高,首先是政府地价高。打击炒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增加土地供应量,适当调低地价,以量多保证政府收入。
李嘉诚以和软的口气表示对打击炒风的看法:立法管制固然起一定作用,但管制太多不利楼市的发展。这恰恰是港府最害怕的,李嘉诚不愧具有超人智慧。常言道,打蛇要打七寸,李嘉诚言语不多,但一语击中要害。
其实,地产商与港府在收益上已是连理共枝,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怪乎李嘉诚有恃无恐,敢与港府唱对台戏。关键在于要敏锐地发现对手的致命弱点,抓住要点,就掌握了主动,掌握了命运。
1994年7月的《资本家》杂志中有一篇题为《地产商反弹香港》的文章写道:“在香港本财政年度第二次政府土地拍卖会上,出现了罕见的现象,逾10家地产发展商联手竞争投土地,土地虽然卖出,但收入却远逊于当局原先预期,使库房收入大为减少。
“那次拍卖在5月底举行,共有两幅土地待沽,第一幅地皮由12家公司(长江实业、新世界地产、新鸿基地产、恒基、恒降、太古地产、信和、新加坡发展地产、嘉里、南丰、中国海外及百利保)组成联盟,以20.4亿港元投得;另一幅土地由上述12家发展商,再加上广生行及应士国际,以51亿港元投得。那次成交额约低于现时市价格15%至30%。
“分析家相信地产商的联合行动,是基于香港政府当局在过去半年来,不断收紧对买卖楼宇的限制,使房地产价格较去年底跌了约15%。由于当局表示还有进一步行动,所以地产商才联手投标土地,向当局提出警告,不要进一步进逼。”
过去,各家仅仅是小联合,互相间在拍卖场上较个你死我活,可以让政府大把捞钱。如今大地产商联合变相垄断官地,无疑是李嘉诚的威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面对港府的威胁,李嘉诚率领的地产群豪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争取主动。
[投资金律]
商场如战场,每一个商人皆为利来,俗话说: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面前,没有善罢甘休的商人,他们都要为自己争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