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九 做事要动脑,三思而后行(1 / 1)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自己的**与低谷。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产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是不是还会有**来临的那一天。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家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在这个方面,李嘉诚是当之无愧的智者。

冒险之前需谨慎

人人都有冒险精神,可是很少有人成功。因为那些人忽略了一个前提:精确的分析判断。

提起李嘉诚,海内外无人不知。特别是他在地产业的卓越贡献,更是让前后左右赞叹不已。有人说:李嘉诚横扫香港地产业。也有人说:香港地产业自愿让李嘉诚自由行走。那么,李嘉诚是怎样驰骋于香港地产业的呢?

20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已进入繁荣时期,但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李嘉诚果断地看出,投身房地产业的时机到了!于是,从1958年开始,他就步步为营,有计划有选择地购买房产、地皮。首先,他在香港北角购买了一块土地,建筑了一座12层大厦,从此拉开了房地产生意的序幕。接着,他又在柴湾购买地皮建楼。两座大厦总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不久即顺利出手,陡赢一笔。

李嘉诚有个卓越的智囊团。50年代末,他的智囊团提供的各类信息表明:香港将步入工业化时代,而为了促进这个时代早日到来,“港英政府”将实行高地价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嘉诚看准势头,当机立断,买下了新界电门乡的一块地皮建造工厂。60年代初,李嘉诚属下长江公司起家的塑胶花生产走向低谷。面对这种形势,李嘉诚下决心将工厂部分转产,迅速大规模进军地产业,在地皮上大做文章,短短几年内便买下了上百万平方米的地皮和旧楼。不久,香港地价房价暴涨,李嘉诚由原来的千万富翁一跃跨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成为香港地产业的大亨。李嘉诚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则体现在60年代中后期。当时,大陆史无前例的“**”搞得香港人心浮动,投资骤减,房地产价猛跌。于是,一些商人纷纷抛售地皮,以防万一。此时的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把几乎全部资产转入地产业,光买不卖。在别人眼中,他简直是疯了。而李嘉诚独具慧眼:“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干脆别干。”可以说,这么一干,李嘉诚的地产事业进入第二个**时期。

与之相比,当时一些目光短浅的商人,却日夜担心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回香港。于是,纷纷贱价出售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工厂、商号、酒楼、住宅等,携款迁居国外。李嘉诚却始终持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观点,认为大陆的动乱只是暂时的现象,中国也决不会对港英当局动武。李嘉诚公开宣称:“你们大拍卖!我来大收买!以后,你们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于是,他一座接一座地廉价买进大楼!还趁建筑材料疲软之时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到了70年代初期,香港地价再度回升,房价上涨。而此时的李嘉诚已经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大楼和厂房,不久即全部出售,利润成倍增涨。

李嘉诚频频成为股市和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有什么秘诀呢?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或许只有李嘉诚自己心里清楚,他的惊人之举含有多少赌博成分。

客观地说,李嘉诚的行为是带着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但是,李嘉诚的赌博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的分析之上的,绝非盲目冒险。

那么,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李嘉诚认为,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自己的**与低谷。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产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是不是还会有**来临的那一天。

如果这个产业仍处在向前发展的阶段,只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才暂时处于低潮,就应选择在这个“别人放弃的时候出手”了。这个时候出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

俗话说:无风险不成生意。因此,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十拿十稳,多少有一点冒险成分。风险有多大,利益有多大?这就需要根据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些胆子大的商人,只要有五成胜算就敢冒险;胆子小的,非有八成以上胜算便不敢采取行动。一般来说,风险与利益成正比。前者敢于冒险,很容易倒大霉,也很容易暴发;后者比较稳妥,却难求快速成长。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当别人算到不足五成胜算,而自己却算到有六七成甚至更高把握时,便意味着发大财的机会来了。李嘉诚正是靠着这种机会快速发展的。当然,这取决于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李氏箴言: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

稳中求胜才能进退自如

买进卖出的关系,看起来很简单,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实则并非如此,它需要商家去核算一进一出的成本,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投资措施。李嘉诚是怎样看待买进卖出的关系呢?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马世民在会见《财富》记者说:“李嘉诚是一位最纯粹的投资家,是一位买进东西最终是要把它卖出去的投资家。”

马世民的话,提示了投资者的本质特征:买是为了卖,不卖就不会买。是的,李嘉诚一生都在买和卖,而且所谓生意,又叫“买卖”,一个买了东西是为了自己使用的人,是不能叫作买卖人的。

马世民的话也揭示了李嘉诚在商场上的角色优势——这种优势,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人都不愿做这种角色,而宁可做投机家。

一个纯粹的投资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过分地执着某一项业务,不要被一项业务套牢,不管这个业务前景多么诱人。

李嘉诚在生意场中,有时坚持不懈,穷追不舍,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剑”,有时却一见不利,及时撤退。无论他继续进取还是退避三舍,都是从该项业务是否有前途考虑的,有利则进,无利则退。

李嘉诚一个个大进大出,都是以“腌股”为后盾的,一待良机出现,便急速抛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72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

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

3年后,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股价涨高,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套现,净赚近1亿美元(合近7亿港元),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嘉诚在股市中稳扎稳打,善抓机会,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李嘉诚凡事都会深思熟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才去做。

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较高的利息,而不能参与分享公司红利。

李嘉诚所购买的债券,大部分都是可转换债券。这种债券有1~3年的期限,若持有人认定该公司业务能稳定增长,可以用债券换成该公司股票,从而获取更大收益。即使不成,也可将债券保留至期满,最终收回本金及利息,所以这种债券既和普通债券一样,具有风险小的优势,又比较灵活,能转换为股票。可以说是将债券和股票的优势合二为一,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和债券。另又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共计25亿港元。

在此后的发展中,胡应湘的合和表现最为出色,先后拿下广东虎门沙角电厂C厂、广深珠高速公路、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及泰国架空铁路等大型工程兴建合同,一时名声大噪,众豪争扯他的衫尾。

见此情势,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这样一来,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为近9亿,账面溢利达3亿多港元。同样,李嘉诚购入的其它可转换债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现。

李嘉诚投资债券,既符合他一贯的“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发展方针,同时也符合分散风险的投资原理,属于两条腿走路,游刃余地更大。

不过,最能体现李超人投资风格的事例,也许是与华资财团欲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

当时,各种收购的传闻纷纷扰扰,众多财大气粗的华商大豪,均被认为可能染指置地:长江实业的李嘉诚,环球集团的包玉刚,新世界发展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郭得胜,恒基兆业的李兆基,信和置业的黄廷芳,香格里拉的郭鹤年等,皆在此列。另外,股市狙击手刘蛮雄,亦可能乘虚而入,狙击置地这个庞然大物。

据说刘蛮雄登门拜访怡置大班,提出要以每股16港元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控25%的置地股权。西门·凯瑟克愤然拒绝,一来嫌刘氏太过贪心,出价如此之低;二则刘氏在股市名声欠佳,怡和不愿意把多年苦心经营的置地交付于此等人手中。

头脑甚为精明的刘氏只得告退。其后又有多位大老板纷纷前往拜访西门。西门既不彻底断绝众猎手的念头,又高悬香饵,惹得众人欲罢难休,欲得不能。

不过,这些都是传闻,是真是假,难以他辨。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了。

据说,李嘉诚也曾拜访西门·凯瑟克,表示愿意以每股17港元的价格收购25%置地股权,这比置地10多港元的市价,溢价6元多。但西门·凯瑟克对这个出价仍不满意,但他也未把门彻底堵死。他说:

“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

于是李嘉诚等人与凯瑟克继续谈判,双方一直很难达成一致。

李嘉诚在谈判中不想表现得太积极,同收购港灯时一样,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时机。此时,香港股市一派兴旺,很快便攀上历史最高峰,并非低价吸纳的最好时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扶摇直上的香港恒指,受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狂泻。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被迫停市后于26日重新开市,再泻1120多点。股市愁云笼罩,令投资者捶胸顿足,痛苦不堪。

香港商界惊恐万状,大家自身尚且难保,再也没有余勇卷入收购大战了。此时自救乃当务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约四成,令凯瑟克寝食难安。

李嘉诚的“百亿救市”,成为当时黑色熊市的一块亮色。证券界揣测,其资金用途,将首先用做置地收购战的银弹。

正如一场暴风雨一样,这次股灾来得猛,去得也快。等到1988年3月底,沉入谷底的恒指开始回攀。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地产市况渐旺,股市也逐渐开始转旺。

农历大年刚过,收购置地的传言再次盛行,华南虎再度出山。

事后,报章披露,1988年2、3月间,李嘉诚等华商大亨,曾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参包伟士。

一直善于等待时机、捕捉机会的李嘉诚,这次为什么没有借大股灾中怡置系扑火自救、焦头烂额之际趁火打劫呢?须知股灾中置地股价跌到6.65港元的最低点,即使以双倍的价格收购,也不过13多港元,仍远低于李嘉诚在股灾前提出的17港元的开价。

原来,收购及合并条例中有规定,收购方重提收购价时,不能低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月份的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10港元的。这就是说,假设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10港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就不得低于10港元的水平,而6个月后,将不再受这一限制。

4月中旬,股灾发生后已过了整6个月。此时,置地股从最低点回升后,仍在8港元的水平上徘徊,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依然对收购方有利。

最后,由于置地强力进行反收购,使李嘉诚的收购成为不合算行为,于是李嘉诚毅然放弃了已经花费了大量心血、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收购。

这次收购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是李嘉诚的做法却值得称道。因为投资不可以意气用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两败俱伤中夺取微弱的胜利,在一般情况下不是真正的投资家的应有做法。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李嘉诚退出收购反而是一个胜利。

事实上,他从不偏爱任何一项业务,他说:“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

这是一种有着丰富商业经历之后超然于商业的一种心灵感悟。对于一个真正的商人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是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这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李氏箴言:

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投资的宗旨。

分散投资,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最成功的保险法则。经商需要冒险,但是更需要保险。

李嘉诚是一个坚持“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精明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特别是80年代,国界是一个重要的界限,事业的发展,一般还是以本土较为稳妥,远渡重洋把资金投到国外,尤其是大规模投资,即使不是一件“期期以为不可”的事,也须“一看二慢三通过”。况且开拓海外市场与投资不同,前者只是把产品销售到国外罢了,生产乃至整个事业的根基还在国内,还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而后者的风险就大得多了。

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这除了他生活在香港这个全面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外,还由于他充分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在他的心目中,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已经越变越小,成了所谓的“地球村”,一个有志于大事业的投资家,要有包容天地,并吞八荒的气魄,而不应该为国界所限制。

于是,在收购了香港一些企业特别是英资企业之后,李嘉诚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国投资。

1987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写道:

“在太平洋上空的一班航机上,坐在阁下旁边那位风尘仆仆的华人绅士可能正赶赴纽约或伦敦收购你的公司。由香港到雅加达,这些精明的华籍企业家近年赚得盘满钵满,东南亚已不再能容纳这些非池中之物了。在有家族联系的中国,他们已成为最大的海外投资者。时至今日,这些名列世界首富榜的亿万富豪为了分散风险而投资在西方国家。

“58岁的李嘉诚先生是最具野心的收购者。在50年代初期,他以制造塑胶花开始他的事业。现今,他准备了20亿美元(约折港元120亿)收购他认为是超值的西方公司。”

李嘉诚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举进军海外的。在大规模行动前,李嘉诚已在海外投资小试牛刀。1977年,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敦,斥资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个人或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有28幢之多。

马世民充当了李嘉诚的“西域”大使。他是力主海外扩张调门唱得最高者。李嘉诚早就萌生缔造跨国大集团的宏志,现在和黄、港灯相继到手,现金储备充裕,自然可以显身手。

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的确是一条重要的投资法则,其作用主要是防止不利的情况。再用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世界经济史证明,一家公司发展到相当规模,就会突破原有的日益显得狭小的区域,向外界寻求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自然会为剩余资本寻找出路。

二战以后,最具扩张性的资本是美国本土资本,其后是欧洲共同体资本、中东石油资本、日本资本。它们各领**,相继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大出风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华人资本崛起,日益引起世界经济的瞩目,且大有压倒日本资本的势头。据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1994年报道:

国际基金会、世界银行、《美国学人》杂志、《日本经济新闻》、《纽约时报》等权威机构和学者评论,当前全球华人是世界经济最大活力之一。迄今,海外华人约5500万,每年总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拥有总资产2万亿美元,接近日本(人口1.23亿)总资产的2/3,是世界最富的群体。华人中富豪的人数,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和加拿大(三国总人口1.4l亿)富豪的总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葛得坚认为:“华人现时是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投资集团,已取代日本成为主要投资者。”

可见,作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以及他所控的全球最大华资财团,走跨国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不可避免且名正言顺。如果固守弹丸之地香港,不进行境外投资,反而令人奇怪。

不过,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与其说是李嘉诚跨国投资这件事本身,不如说是他向国外投资的宏大气魄,而这一点,正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法则的具体体现,是一切商家所应该着重学习的。

有句古训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那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悲壮,是没有退路时候的选择。在生意场上,当你选择了孤注一掷,你就只有听天由命了。当出现任何一点小问题,你都可能一败涂地。所以,在做生意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分散投资,用这种方式来规避可能到来的风险,这才是一个聪明的商人应该做到的。

李氏箴言:

分散投资,就是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