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这个世界上,“一份辛劳,一分收获”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对于财富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奢望“天上掉馅饼”。那些每天浑浑噩噩的人总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可他们并没有拿出实际的行动来,因此这对于他们来说永远只是一个梦想。要想取得财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主动去争取。
心动不如行动
成功的秘诀,就是经常看光明快乐的一面。心动不如行动!生涯规划在一般印象中都是刻板、很难做到、有压力、不实用、唱高调的……好像只限于文字作业。但是,如果大家愿意以较轻松的心情、实际的方式去学习“生活规划”,它将可以使生活与生命“同床共枕”而非“同床异梦”,大家是否愿意试试看?
若把社会上的人划分成六等分,如金字塔形图案,那么,在尖塔顶端的是成功者,人数最少,却皆为国家、社会最优秀杰出的人士,如企业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们可以把经验传承下去,让后人受益不少;接下来便是成功人士,他们较成功者略逊一筹,但在其专业领域中却有出类拔萃的一面,如很多老的艺术家;第三层是为工作而生活的人,他们热爱工作、不计较收入,只为实现理想;第四层是为生活而工作的人,这种人比比皆是。譬如许多人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三四十年,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觉何以能如此一成不变地工作那么漫长的岁月而不变化?他很可能会告诉你:“没办法,为了生活嘛!”为了年年调涨的薪资,为了怕换工作不适应,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定生活,这种人把人生规划的意义全给模糊掉了。
第五层则是“随便”的人。有一回在采访时,偶然间听到这样的一段对话。某甲和某乙是好友,两人都在同一家电脑公司上班。一天下班时,某甲突然和某乙说“我这个工作再做下去是前途有限,没什么意思。”某乙说:“既然没意思,那就换工作吧!”某甲随即接口:“随便。”试问,这种人是不是很可悲?金字塔最下面一层的人是放弃的人,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放弃、自甘堕落。最明显的,便是在天桥上、地下通道中伏地行乞的人,每次看到这种人大家都应该都很难过,因为他们空有好手好脚却不思振作,只想博得行人的同情怜悯而施惠,比起那些手足残疾,却还能利用剩余劳力赚取生活费的人,是不是太惭愧了?
因此,每遇后者,人们应该上前对他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好好地找份工作,用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不知道的“婆婆妈妈”收效大不大,但是,真的应该为这种自我放弃的人感到悲哀。
OK,看完金字塔6种类型的分析,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种人?或者你期望自己做哪一种人?只要你愿意向上攀爬,一定可以爬上去,社会是公平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应妥善规划出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别人想要你做的。先学会把握自己的命运,等到有一天,我们也将成为别人生命中的贵人!
美国有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Dr.Super曾将人的成长期区分为5个阶段——
一、0~14岁的可塑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高,却也相当具依赖性,常以哭闹方式向父母及长辈要求,以便满足需要。事事好奇,喜以冒险探索的心态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15~24岁成长期
在这个年龄阶段,由于自主性强,对父母依赖性渐渐减少,思想也日渐成熟,是人生当中最好的发展成长季节。
三、25~44岁的建立期
在这段年龄层,忙于建立事业基础、家庭基础、经济基础及感情基础,凡事渐趋于成熟。
四、45~65岁的维持期
人生各项大事均已确定,儿女渐趋长大,事业也稳定了,正处于人生的收成季节。
五、60岁以后的衰退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度过人生无数个**后,身体器官也开始老化,病情渐生。这时,对于子女会有许多依赖产生,希望他们多陪你,对他们的要求也愈来愈多,在人格的转变上仿佛又回复到第一阶段。所以,许多人都说“老人像小孩”,其实不无道理。于是,Dr.Super便从人的这样一个循环当中确定,人从生到死亡是相互依存、扶持的。从这样的理念结合到人生规划上,你正在规划的是未来整个生命的布局,5年、10年、20年,甚至退休后的生活,而这一大段过程和周围的人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企业为什么要聘请你?因为它依赖你的工作能力:你又为什么要到企业去上班?因为你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全靠它来满足。所以,在生涯规划上,我并不鼓励你用刻板的方式去规划,而是要在人际关系的角色上弄得很清楚。你必须在整个规划的过程中受到很多人的帮助,而你也必须去帮助很多人,这样的规划才具有价值、意义。
许多企业家都曾表示,说他们10年、20年后最想当的是慈善家。但是,当10年甚至是20年过去后,可以肯定他们可能还只是个商人,而非慈善家。所以,当你规划了一个生命中最想达到的目标时,希望你现在做的事都是和那个目标有关系,而不只是假设,或虚构一幅10年、20年后的美丽图案,却迟迟没有动手去做。
再提一个真实故事:有个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二十多岁进入一家银行时,因薪水不错,所以很满意;但到工作进入第3年时,不免也因固定的事务性工作而弹性疲乏,有换跑道的念头。偏巧这时他结婚了,开始有经济压力。于是他便想:换工作后未必能拿这么好的待遇,还是忍忍吧!再等几年再走也不迟。
过了两年后,老婆生孩子了,家庭的开销更大了。他便又告诉自己:再熬几年吧,等孩子大了,那时我再离开吧!
过了10年,他的孩子是大了,但学费的压力随之而来。这时,他只好安慰自己说:没关系,生活嘛,等我退休了,一切都会转好的,为了这个家,反正我已没指望了,所有梦想也被摧毁殆尽:但是,等我退休后,起码我可以不再为工作烦心,我也可以带太太去各地走一走,说不定那时还有余力换栋好一点的房子。
等他快退休了,有一天逛商场,看到一套很喜欢的西装,想买;但一看标价,哇噻,要600元。想想:唉,反正家里还有两套西装,算了,退休后何必还要穿那么漂亮。继续逛下去,又看到一件纯羊毛背心很喜欢,但是,售价要4300元。他随即念头一转:冬天还能冷几天?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何必浪费昵?
这个故事的结局用不着再描述了,想想就应该知道。许多眼高手低的年轻人一心期望自己的未来能功成名就、当大老板,甚至轰轰烈烈地创出一番丰功伟业。但是,我却宁可看到你活在现在,去做现在就能做的事。如果你只是个胸怀大志,却无法立即去规划的人,那么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已。画大饼式的空谈,有什么用?
李氏箴言:
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敢于自我推销,信心是胜利的保证
如果现在你仍然不太相信“自己推销自己”的原理,请向那些事业有成的人打听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你一旦问清楚了,就一定要开始实行“自己推销自己”这个好主意了。设法提高你的思考能力,使你像重要的人一样思考。
李嘉诚逐步认识到,推销的实质是推销自我,只有将自己成功地推销给别人,别人才能由人及物,乐于购买你的产品。所以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首先要注意推销自己,能把自己推销给别人,推销就成功了一半。
为此,李嘉诚十分注意自我包装,他认为产品需要包装,推销产品的人就更需要包装了。推销员的包装不仅包括衣着打扮,更重要的是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的内在修养。他为自己定下的标准是要具有绅士风度。
因此,尽管李嘉诚收入不高,家庭负担沉重,而且他还怀有大抱负,想攒钱办大事,但他仍然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修饰。他的服装虽然并非名牌,但相当整洁。
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简单而又全面的衡量标准,那就是要给任何人都留下好印象。
在推销过程中,李嘉诚注意有意识地结交朋友,他经常在拜访一个客户时,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他认为,只要友谊常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另外,李嘉诚结交朋友,并不全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他认为,某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某人自己做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忙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有道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李嘉诚广博的学识、诚恳的态度,塑造了他那种独特的魅力。因此,人们十分乐意与他交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李嘉诚的周围总会有一帮朋友为他出谋划策。
有了朋友的帮助,李嘉诚在推销这一行,更是如鱼得水。李嘉诚曾说:“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让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
如何让生意跑来找你呢?当然得靠朋友。如何交朋友呢?关键要注意信誉,处理好利益问题。
李嘉诚认为,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后来的李嘉诚在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个与他有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
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对待工作,李嘉诚总是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诚意,从而给老板、同事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也是他推销自己的一种方法。
由于李嘉诚的推销业绩不凡,已在同事中有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无不对这位聪明的少年刮目相看。因此,知难而退的同事们公推李嘉诚出马。李嘉诚不愿放弃这一难得的自我挑战、自我挑战机会,毅然应允。
李嘉诚并没有急于去见那位老板,而是找机会与旅馆的一个职员套近乎。没多久,他与那位职员拉上了关系,很快便和他像老朋友一样。通过这位职员,他得知了一些有关这家旅馆老板的情况,其中有一件事引起了李嘉诚的特别注意。
原来,这位老板中年得子,将儿子像宝贝一样。现在旅馆开张在即,千头万绪,而他儿子却整天缠着要去看赛马。他根本抽不出时间满足儿子这一愿望。
这位职员本是把这件事当做趣闻来提起的。然而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嘉诚听到这件事,便感觉他已经找到了突破口。
于是,李嘉诚让这个职员牵线,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去快活谷马场看赛马。在跑马场上,老板的儿子兴高采烈,十分快活,回家后仍兴奋地向父母唧唧喳喳说个不停。
李嘉诚此举令旅馆老板十分感动,他一时不知如何答谢才好。在李嘉诚的劝说下,最终同意从李嘉诚手中买下了380只铁桶。
这次行动,使李嘉诚成为五金厂的一等“英雄”。
善动脑筋、善做变通是一个优秀推销员的必备素质。李嘉诚在这方面显示出了突出的天分。
李嘉诚所用的这种小手腕,显得有点狡猾,狡猾是一个贬义词,不过他做的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而不是损人利己,因此,恐怕只能用聪明来形容。他的聪明之处在于,通过对客户有益的行动,表达了自己愿意与之做生意的诚意,这比纯粹用语言表达,要有效得多。
机动灵活而始终体现一个“诚”字,这就是李嘉诚所要推销的自我。
自我推销,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样的话,才能了解自已,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这样才能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的优势。而且自我推销做的好的话,你的口碑也一定会不错,那样你就会具有重大的凝聚力,从而吸引财富。
李氏箴言: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让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
李嘉诚的“广告效应”
经商,尤其是要做大自己的公司,必须要考虑广告效应。在这方面,美国著名企业专家卡鲁说:“广告是看不见的金子。”谈到李嘉诚的推销术,不能不谈到他做广告的能力。
数年前,第二代移动电话面市之初。在官地拍卖会上的李嘉诚突然离席到场外,掏出个大哥大打电话。
当时许多记者追上去,抢拍下这个镜头,次日照片就出现在香港的大小报刊上。许多家报刊还配上了如下妙文:
超人推销有绝招,为和黄的摩托罗拉做广告,并且是不花钱的广告。
这么多的记者拍照,这么多的报刊刊登,到哪去找超人要广告费?人们纷纷称李嘉诚广告手段之高妙。
总算有负责的报章,当然也得倚仗记者的拍摄角度好,最后澄清的事实是:依放大的照片,此大哥大非摩托罗拉,恰恰是和黄的竞争对手代理的牌号。此大哥大哪里来的?也许是向旁边人借的,反正超人为下属公司做广告,子虚乌有。
长江集团的盈利大头一直来自楼市。
由于楼利滚滚,楼市的竞争异常激烈,楼市广告争奇斗妍。传统的屋村现场广告,均是大幅宣传画和霓虹灯等。李嘉诚别出心裁,在天水围的嘉湖山庄放激光广告。两个大型激光发射器,安装在楼顶,入夜便发射出多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激光,甚为壮观。
1996年春节,长实集团发展的嘉湖山庄举行丰富多彩的贺岁活动。
除了舞龙舞狮这些传统项目,别出心裁花样翻新的是一副挂在大厦外墙的对联,十分瞩目。
该对联宽25英尺、长175英尺,约18层楼高,颜色以红、金为主,象征鸿运当头、财源滚滚。
对联上面写着“嘉湖千家贺新岁,山庄万户庆春风”14个大字,气势磅礴地俯瞰整个天水围区,令整个地区平添不少新春气息,为区内及于春节期间前往天水围区的市民带来好运。这副对联因其奇大而成为春节期间人人争谈的话题。
此外,大年初七,香港公益金与长实举行全港首次新界西北区公益金百万行。李嘉诚、李泽钜、洪小莲、李业广等出席。
年初七是“人日”,李嘉诚特地向采访百万行活动的记者大派红包,每封200港币,出手阔绰。
香港《信报》以《慨将全年袍金作利是》为题形象比喻报道此事说:
“李超人每年只象征式收长实董事袍金5000元,但昨天收到‘超人’利是(红包)的记者保守估计也有四五十人,‘超人’支出肯定不止5000元,然则今年‘超人’的董事袍金已一次耗尽!”
春节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此时最容易沟通感情。李嘉诚深谙人们心理,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利用贺岁活动拉近人们的距离,推介嘉湖山庄。
平时给记者派利是有贿赂之嫌,过年派利是天经地义自然大方。取悦记者,实际上也是在通过记者制作广告。
过一个春节,喜庆之中,李嘉诚还赋予了并不显得刻意却实实在在的商业意识,不愧是商界超人。
有人说李嘉诚举手投足皆广告,这未免说得过分了,但要说他善于取得随心所欲的广告效应,应当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说明,李嘉诚的广告意识已经深入到了他的日常言行之中,也说明了一般人与李嘉诚的差距之所在。
一个人要想成功,他的意识就一定要与众不同。将自己的品牌渗透到大家都能接触到的地方,那样才会让自己的产品为更多的人知晓,那样才能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可以这样说,做生意就是做品牌,而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领导者的意识。
李氏箴言:
有人买就是市场,市民购买力就是市价。
时刻准备着,居安思危
什么是台风警报?对于李嘉诚来说,他非常有一种警报意识,就是自己要提醒自己,避免被台风刮走。当然这是经商的危机意识。李嘉诚初入股市,便尝到了甜头,但他清醒地意识到,股“升水”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可能是瞬间之事。股票市场变幻万端,难以捉摸,风险远远大过其他市场。
由于股市一片利好之势,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香港各界产生了一股“要股票,不要钞票”的投资狂潮,掀起了一阵比一阵更为高涨的“上市热潮”。
在这股强劲的“炒风”之中,人们像疯了一样。普通股民纷纷卖掉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金银首饰,业主也卖掉了自己的工厂、土地、房屋,甚至有的商人还卖掉自己的地产公司,将楼宇建造所筹集而来的贷款,全都投到了股票市场,大“炒”而特“炒”,梦想着牟取暴利。
炒风愈刮愈烈,各行业公司纷纷介入股市,趁热上市,借风炒股;职业炒手更是兴风作浪,哄抬股价,造市抛股。
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疯狂状态之中,1973年3月,恒生指数竟突升至1774.96点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竟达5.3倍。
这更使许多人乐得眉开眼笑,得意忘形,完全忽视了巨大风险的存在。
然而,李嘉诚在这个“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暴利所动,依然在稳健地走他早已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
一向沉稳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经营方面相继显示了他的独创才能之后,又在股票经营中表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事物发展的非凡领悟力和高人一等的心理素质。
由于对地产业前景的看好,李嘉诚把从股市上吸纳的资金,投放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却统率着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着股票,一边将发行股票筹集到的资金成批地去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股市的好景并没有维持多久,“熊市”随之而来,变幻无穷的世界经济再次**了它变幻莫测的另一面。
1973年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爆发,香港经济受到了巨大影响,出口市场萎缩,股票市场因此大受冲击。
另外,一些不法之徒趁股市混乱伪造股票,混入股市。结果东窗事发,造成股东恐慌,纷纷大幅抛售,使得股市**。恒生指数迅即由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跌至816.39点的水平,至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年以来的新低150.11点。
股市大灾突如其来,除极少数投资者抽身较快得以脱逃外,绝大部分投资者均铩羽而归,有的还倾家**产。香港股市瞬间便呈现出一片愁云惨雾,哀声恸地。整个香港经济,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金融和地产业更是阴风惨惨,人心惶惶。
由于坚持稳重之策,李嘉诚成为这次大股灾的“幸运儿”。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已,实际资产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甚至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
上市之时,李嘉诚预计第一个财政年度盈利1250万港元。结果,长实的年纯利竟达到了4370万港元,为预计的3倍以上。
1973年3月,长实宣布首期中期派息,为每股1角6分,每5股送红股1股。公司与股东皆大欢喜。
李嘉诚的稳健作风又一次使长实躲过了危机。
作为投资者,应该像李嘉诚一样,确定自己开拓发展的原则方略,并坚决按自定原则执行,而不应只顾跟前利益,为暴利所动,抱着捞一把再说的想法而偏离航向。
三心二意,也许会侥幸赚一两次,但长此以往,没有一定之规,东一榔头西一棒,终不是成大器者之所为。
诚然,也有极个别精明的投机家牟取了暴利,又能审时度势,及时抽身撤退,所赚着实令人眼红。但是,当我们在选择风险极大的投机时,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自己是否具备那般高超的本事。同时,还应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准备暴赚大利之前,首先要想到血本无归。
李嘉诚与一般地产商不同的是,更注重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事实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是商家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这两者都有长处,也有弱点。前者投资时间长,回报慢,但可在未来获得更大利益;后者的优缺点与前者正好相反,可谓捞一把就走。作为商家,应根据自己目前的实力和未来发展计划进行选择。正所谓“经营无定式,管理无定法”,应该强调的是安全第一和权宜机变。
李嘉诚是绝不缺乏把握市场火候的能力的,事实证明很少有人能在这一点上与他相比。那么为什么他稳扎稳打,以至被人认为保守呢?因为深知跟风搞投机的利害,处处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
李嘉诚说过:“一向以来,我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5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也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李嘉诚的经商之法当然不是唯一可行的,但李嘉诚既然借此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他的方法便完全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居安思危”。做生意其实就是赌博,要时刻有一种危机感,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时刻要有应对困难的准备。切莫让眼前的安逸蒙蔽了你的双眼,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生意人。
李氏箴言:
一向以来,我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5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也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