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四 独享的蛋糕吃不甜(1 / 1)

合作双赢为永恒之道。利益对人的行为有着最为持续和强烈的激励作用,要想使合作行为持久地维持下去,就必须兼顾好各方的利益,让大家都有利可图。李嘉诚不管对待什么样的朋友,他始终讲究一个“和”字,处处从他人的利益出发,坚持“利益共沾”的原则,主张让利于人和不占他人便宜,“义”字当头,这使他与别人能够长久地合作下去,实现自身事业的长足发展。

眼前吃亏不见得是坏事

一个真正的商人,是一个懂得取舍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进退的人,是一个可以把握机会的人。

李嘉诚知道,一个人若想要出人头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能因为作出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自我满足。

李嘉诚在五金厂主要是负责推销镀锌铁桶。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以销促产,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阿诚是第一功臣。

然而,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刚刚打开局面就要跳槽。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他仍没有回心转意。

李嘉诚去了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在现代人的眼里,这是一间小小的山寨式工厂,位于偏离闹市区的西环坚尼地城爹士街,临靠香港外港海域。

那么,这间山寨工厂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

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二是塑胶公司老板的怂恿。

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从欧美输入的塑料制品。塑料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同时又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趋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敏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但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价廉的大众消费品。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香港没有传统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香港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成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趋势。

塑胶裤带公司的老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经营塑胶裤带起家,短短的一年,就开发出十多个产品。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将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前后有二十多人做过推销,但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

老板自己也常常出马推销。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相遇。李嘉诚成了老板手下的败将,酒店更青睐塑胶桶,而不惜废掉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

不打不相识。李嘉诚虽败在塑胶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销才能却深得老板赏识。老板认为李嘉诚虽然没有推销出白铁桶,但问题不是他的推销术火候欠佳,而是在于白铁桶本身。老板有意与李嘉诚交朋友,于是约他去喝晚茶,诚心竭力拉李嘉诚加盟。言谈中,李嘉诚表现出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去他厂做事没多久就走恐不太好。”

“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

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找工作,只是作为人生的磨炼,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

虽然李嘉诚满怀歉疚,但他最终还是跳出了五金厂。从五金厂进入塑胶公司,李嘉诚已经多次变换工作。每次变换,李嘉诚都从一个困境跳进另一个困境,但每一次又同时是通向成功的一次跳跃,每克服一个困境,都是在为独立创业积累经验、铺路搭桥。

进入塑胶裤带公司后,李嘉诚还是干推销员的老本行。

当推销员的日子,李嘉诚每天工作16~20小时,并没有因香港战乱而放弃拼搏。早上9时上班前,他到其他地区发掘新客户。人家喝下午茶时,他继续工作。晚上,他又跑到工厂视察“跟单”。由于工作尽责勤奋,他开始有了自己的熟客。

加盟塑胶公司一年后,老板以营业额计算,派发年终花红,李嘉诚排在第一位,花红高出第二位7倍,连他自己都大吃一惊。

李嘉诚说:“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就老想着一直爬上。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提醒自己,如果继续有骄傲的心,迟早一定碰壁。”

老板十分赏识李嘉诚的杰出才华,因此,李嘉诚18岁就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李嘉诚以他的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工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也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

李嘉诚成为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他才20岁出头,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作出了令人羡慕的业绩。

李嘉诚好像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两字。他不满于永远做一个优秀的打工仔。他毅然辞职,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诚离去,再三挽留,然而他去意已决。在他谦虚沉稳的外表下,蕴含的是勃勃雄心,他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安于现状,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最终要被时代所淘汰。只有那些懂得放弃,敢于从零开始,勇于去实现人生一次又一次新的搏击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才能一步步迈向成功,最终达到事业的顶峰。

李氏箴言: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大的收获。懂得放弃才能保持雄心,实现梦想。

共同的利益,一起分享最甜蜜

商人对“利”字的感觉是异常敏锐的,并时常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利”字相连。本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商人往往钻到钱眼里,贪婪之心越来越膨胀。李嘉诚主张“经商应该讲利,但要对利有一个正确的估算,绝不能把天下所有利全盘皆收,而是要‘舍小利取大利’让大家都有蛋糕可吃”。这就是李嘉诚坚守的让利与得利的哲学。

李嘉诚主张让利于人,是一种大商人的经商理念。李嘉诚认为,商人是天生的平等派,商人交往遵循的是自愿、平等原则。孔子思想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他对“人”的发现和关于“人”的理论的创立,他提出“以人为本”和“泛爱众”的主张,就是要贵族阶级把被统治阶级的奴隶当人看待,承认对方是人而不是牲畜,这在人格上便是人与人的平等,这就是孔子的“仁”的历史社会意义,也可以说是孔子的平等自由的新人类观,它为古今商业交往奠定了一条基本的伦理规则。

李嘉诚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者。他说的话,符合道德规范,堪称道德圣典。他既是这般说的,亦是这般去追求的,谨慎小心,唯恐有什么闪失。

在西风氤氲的洋场香港,李嘉诚能将致富与守道德较好地结合一体,实为难得。对这么一个“完人”,谁有人说,一般的商家,不愿意与他做生意呢?由此可见,既守道德,又生财有术者,实在是商家之上乘者。相对应的,企业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为老板出力,这个企业必定大有前途。

有人说,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唯李嘉诚一类的商界翘楚,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诚又是其中最最聪明的人。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一些人目光只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只求自己独吞利益,恰好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李嘉诚正相反,他舍弃了小利,而赢得了大利。小利不舍,大利不来,这是定则。

李嘉诚曾对他的儿子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李嘉诚的意思是,生意人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光顾一己之利益,而无视对方的权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自己将生意做断做绝。

李嘉诚对儿子的劝诫,实在是商界之道,是经商制胜的法宝。

作为一个理智的商家,就一定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应该把精力首先集中在强化巩固自己内部机制,然后选具有战略眼光的“势”,通过“设点”“连线”,“立柱”等隐蔽的有效的手段去围形,最后形成固若金汤的势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胜。相反,与别家公司争小利,眼睛死死盯在眼前的利益上,一方面会因把精力耗于此种竞争上而无精力去“造大势”;另一方面会因争小利而得罪周围的同行,树敌过多,被人联合而攻之。

所以,你千万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相反,倒要经常让些小利给别人。让小利于别人,眼下好像吃了点亏,但从长远观点看并非吃亏。让小亏于别人,别人不仅不会因争利而与你敌对;反而会生出感激之情,信任于你。取得别人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而取得同行的信任就更为重要。信任你的同行不仅不会暗拆你的墙脚,关键时刻还会帮你一把。即使不能帮你,也不会落井下石。

经商求利,小商人总会在各方面挖利润,但大商人则是舍小利、求大利。这不是简单的互换原则,而是晓畅获利之道的聪明之举。李嘉诚认为,一个只图小利的人,终究成不了大商人。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些人相信贪利才能暴富,是的,这些人叫暴发户,而不叫大商人;真正的大商人都是舍小取大的财富巨子,他们敢舍敢收,心态开阔,打造自己的财富天下。

李氏箴言:

经商应该讲利,但要对利有一个正确的估算,绝不能把天下所有利全盘皆收,而是要“舍小利取大利”让大家都有蛋糕可吃。

我为人人,人人也会为我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的世界,因此,我们的生活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别人的生活,反之,别人也影响到我们。懂得生活,懂得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才会融洽相处,快乐地生活。理解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胸怀。为别人着想的人,处处受尊敬,而一个只为自己打算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让人瞧不起。

李嘉诚先生的立身处世哲学,其中一点就是为他人着想,顾及他人的利益。眼光短浅的人只会见到自己的利益而不会考虑其他人的立场。眼光远大的人才知道互惠互利是在社会上共存之道。不单是互惠互利,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考虑其他人的利益,这个社会一定会是一个更加平和、温暖、理想的社会。

在李嘉诚先生所统领的大小企业内,员工的流失率极低,而且从来没有发生过工潮,员工们都以在李嘉诚先生属下的机构工作为荣。为什么呢?就是李嘉诚先生关心他属下企业员工们的利益。他所统领的企业,员工都肯与公司共进退,大家有一致的利益。公司好,即是员工好。员工们都了解到这一点。李嘉诚先生领导的企业如此成功,并非无因的。公司的负责人对员工们的利益照顾周到。

在对朋友方面,李嘉诚先生认为,对自己要节俭,不可以乱花钱,但对朋友则一定不可以吝啬,一定要多花钱于朋友身上。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在商场之内,我们应该多交朋友,所以花钱于朋友身上,建立交情是应当的。但除此之外,李嘉诚先生所谓应该花钱于朋友身上,不单为建立交情,还包括有机会就应该帮助朋友,而且不要和朋友过于计较,应当以他们的利益作为大家交往的出发点,不可以处处以自利为先。在商场里面,或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如果能够做到处处为朋友着想,我们一定会找到真正的朋友。找到真正的朋友,我们就有机会互相鼓励,互相扶持,有困难之时,也有朋友为我们分忧。遇到生意上的问题需要决策时,也可以多一个智囊。只要你肯为他人着想,其他人是会感受到的。

还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出李嘉诚的品质:

李嘉诚难得清闲,正在家里煮咖啡,准备喝完后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就在这个时候,三个电话打了进来,是三个不错的朋友向他推销保险,名目不同,内容却差不多。李嘉诚同意约见,但每个人只给五分钟时间。

三个人同时来了,李嘉诚看看咖啡还没有开,就坐下来让三个人分别介绍。第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说他的保险如何如何好,说上过险的人都获得了什么好处,说了七八分钟还没有停的意思。李嘉诚坐在那里听,一直微笑,他是很讲礼貌的人,不论对方说的他爱不爱听,都会耐心地听完。

第二个人说的时候,离李嘉诚规定的结束谈话时间只有六分钟了,他简明扼要,说介绍他来的人和李嘉诚关系如何密切,他又和那个人关系如何好,希望李嘉诚能考虑和他签约。李嘉诚仍然微笑,没有表态。

这个时候,咖啡沸腾了,顶得壶盖“当当”直响,第一个人看了一眼,又转过头来看李嘉诚,并把保险合同向前推了推。第二个人也看了一眼,然后继续和李嘉诚拉关系,说他的保险。第三个人却站起来,赶紧跑过去关了火,小心翼翼地把咖啡壶端了下来。

约定谈话的时间到了,李嘉诚看看表,对第一个和第二个人说:“你们先回去吧,你们的保险我会慎重考虑,然后让我的朋友给你们答复。”两个人起身走了。

第三个人也要离开,李嘉诚把他叫住了:“你不是来推销保险吗?为什么要走?”那个人淡淡一笑:“我不走运,您的谈话时间已经到了,我不能再打扰您。”李嘉诚倒了一杯咖啡,说:“我还有十分钟,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听,你说吧。”那个人喜出望外,开始有重点地说他的保险内容。李嘉诚的咖啡喝完了,他也把保险介绍完了。李嘉诚看看表,站起来,说:“好了,我没有时间了,你明天去找公司财务总监,我要买一份你的保险,不,我要给公司高层每人买一份你的保险。”

那个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为什么?”李嘉诚一笑:“因为你帮我端下了咖啡壶,没让沸腾的咖啡浇灭炉火,杜绝了可能发生的危险,这说明,你有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为别人着想的保险才保险,不为别人着想的保险不保险。”那个人说声谢谢,高高兴兴地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去为别人着想,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换句话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李嘉诚先生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他说过的一番话中领略得到:“一生中做很多事,的确是付出金钱、时间和心血。对别人作出贡献令我引以为荣和自傲。”如果我们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社会的治安一定会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更融洽,朋友亲人之间的感情一定会更深厚,商场上的相互信任一定会增加,遭遇不幸的人一定会得到更多温暖,这个世界一定会有更多的温情。

顾及他人利益是一种处世哲学,但未必人人都做得到。从李嘉诚先生成功的经历中我们知道,为他人着想,我们也会因此而得益。我们为何一定要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呢?推己及人,岂不是更好?

李氏箴言:

对自己要节俭,不可以乱花钱,但对朋友则一定不可以吝啬,一定要多花钱于朋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