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才能创造财富的神话。资本运作是一项复杂的智慧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减乘除,而是需要高超的运作能力,去巧妙进行运筹,以一搏十,让自己的投资得以增值。
在李嘉诚身上,它对于资本运作可谓是长袖善舞,他能准确抓住市场的脉搏,巧妙进行投资以及融资,做到有利则进,无利则退,而且他还能做到创业与慈善并举,在他赚钱的同时,他也向社会伸出了自己的援助之手,这为他后来成为人人景仰的“首富”奠定了基础。
价格适当,销量适中
李嘉诚忠告:商机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发现。
生意畅销的魔法何在?商人都明白,同一种产品,可以卖到不同的数量和价钱。这一方面与产品本身是否适销对路有关,另一方面与产品的价格有关。产品在理论上既可能卖出很少而价格很低,也可能销量很大而价格很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价格与销量成反比,而且二者之间有一个最佳关系点。如何找到这个最佳点,是企业家和推销人员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意大利回到长江塑胶厂后,李嘉诚不动声色地把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们召集到了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塑胶花样品一一展示给大家看,随后满怀信心地向大家宣布,长江厂今后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
众人看了这些千姿百态、形象逼真的塑胶花,无不拍案叫绝。
但是,李嘉诚并没有因为塑胶花是一个新兴产品,并且被普遍看好而按原来的样子进行生产。
选定设计人员之后,李嘉诚便把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尽快开发出塑胶花新产品。他强调新产品应着眼于三点: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塑胶花说白了就是植物花的复制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每个家庭、每个人喜爱的花卉品种都不尽相同。李嘉诚发现他带回来的样品,无论从品种,还是花色方面看都太意大利化了,不适合香港人的口味。
因此,李嘉诚要求设计者顺应香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口味和喜好,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款式来,不必拘泥于植物花卉的原有形状和模式。
因时因地而变,这是李嘉诚的第一个高明之处。
设计师们经过精心研制,终于做出了不同色泽款式的“蜡样”。李嘉诚对设计师的作品很满意,但他依然不敢确信是否适合香港大众的口味,于是他便带着蜡花走访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最后决定以其中的一批蜡花作为主打产品。此时,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实验,已把配方调色确定到最佳水准。又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昼夜奋战,终于研制出了第一批样品。
样品出来了,可以向客户推销了。不过,如何确定价格呢?
李嘉诚在香港洞烛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了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应在情理之中。但李嘉诚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价格高昂,必然少人问津。加上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等到长江厂的塑胶花一推向市场,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
经过成本预算后,李嘉诚知道,大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并不高。若将价格定得太高,其他厂商再一拥而上,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以稳定。只有把价格定在大众消费者可接受的适中水平上,才会掀起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而且能尽快占领市场。
因此,最好尽快在独家推出的第一时间内,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确定长江厂的领先地位。
这样一来,当跟风者蜂拥而上时,长江厂的塑胶花早已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市场地位将难以动摇。
就在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花即将大规模上市的前两天,意大利塑胶花已进入了香港市场,由连卡佛百货集团公司经销。
连卡佛是老牌英资洋行,走的是高档路线。意产塑胶花价格不菲,只有少数洋人和华人富有家庭才买得起。
李嘉诚深知,长江厂的塑胶花质量目前还无法与意产塑胶花相比,如果同走高档路线,自然不是对手。因此,李嘉诚更坚定了原来定下的定价思路。
合理定价,这是他的第二个高明之处。
李嘉诚携带自产的塑胶花样品,像最初做推销员那样,一一走访经销商。当李嘉诚把样品展示给他们时,这些经销商被眼前这些小巧玲珑、惟妙惟肖的塑胶花弄得瞠目结舌、眼花缭乱。有些经销商是长江厂的老客户,正因为太了解长江厂了,他们才更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说,就凭长江厂那破旧不堪的厂房、老掉牙的设备,能生产出这么美丽的塑胶花?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这是你们生产出来的吗?”一位客户狐疑地问道,“论质量,可以说与意大利产的不分上下。”
“你们大概怀疑我是从意大利弄来的吧?”李嘉诚早已看出了客户的狐疑,他心平气和地微笑道:“你们可以将两者比较,看看是港产的,还是意产的。”
大家围着塑胶花仔细察看,这才发现李嘉诚带来的塑胶花,的确与印象中的意大利产品有所不同。在样品中,有好多种中国人喜爱的特色花卉品种。
李嘉诚说:“欢迎各位去长江看看,长江虽然还是老厂房,可生产塑胶花的设备却是新的,研制塑胶花的都是新人,当然,现在的事业更是新的。”
李嘉诚眼看报价时机成熟,报出了塑胶花的价格,又一次使他们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这么好的东西,竟然这么便宜,确实太意外了。
物美价廉,当然不愁不畅销。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了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甚至主动提出预付50%的订金。
由于每家经销商的销售网络不尽相同,李嘉诚尽可能避免重叠。他根据消费者层次的不同,分别给予经销商不同的花色品种,以保证销售的均衡。
不久,塑胶花迅速风行香港及东南亚。更精确地说,应该是在数周之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中,几乎全都摆满了长江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里,甚至汽车驾驶室里,无不绽放着绚烂夺目的塑胶花。
李嘉诚用他的塑胶花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长江塑胶厂渐渐开始蜚声香港业界。
在商业诀窍中,有“一招鲜,吃遍天”这一条。李嘉诚率先推出塑胶花这一新兴产品,已经可以说是“一招鲜”了,但是他并没满足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难怪他吃遍香港无敌手。
做生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就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人的残羹剩饭差不多,收获有限。要想把事业做大,最低限度应持改进的态度,不能老跟风,若有机会,也不妨创创新,来个“鲜中鲜”。
巧妙上市,顺利融资
李嘉诚忠告: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之泉。
经商需要巧策,即需要巧妙的资本运作。说到资本运作,不能不首先谈到融资;说到资本运营能力,也不能不首先谈到融资能力。因为有了钱才谈得到投资,才谈得到资本运作。
融资问题无论对于叱咤商场的大企业家,还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主,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白手起家和扩大企业规模的过程中,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李嘉诚无法忘记他在创业之初,其塑胶厂资金紧张几乎倒闭的经历,也同样无法忘记事业发达之后在融资方面帮了他大忙的银行和股民。可以说,善于筹集足够的资金,是李嘉诚作为一个超级企业家的重要秘诀。
早在为适应北美市场需要,扩大塑胶花生产规模的时候,李嘉诚就为缺少必要的资金而深感苦恼。他说:“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之泉。”尽管李嘉诚通过到亲友中集资招股,解决了租赁厂房,添置设备的燃眉之急,但是从这时开始,他就为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而寻找突破口。
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时,深深体会到了西方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更对欧洲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觉得股份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种企业组织方式不仅不用承担无限责任,而且能较快地筹集到大批资本。对于想扩大规模,而又缺少资金的企业更为有利。
于是,李嘉诚看准蓬勃发展的地产**后,一方面在现有的地盘上大兴土木,楼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户上门求租,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宇,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股份有限公司,以期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
李嘉诚是个对新事物抱有浓厚兴趣,渴望从事具有挑战性的事业的人。他已经树立赶超置地的目标,以其作为竞争对手。置地是一家上市公司,长江也非得跻身股市不可。除此,长江要想拓展别无他径。
李嘉诚的决策既是公司自身发展形势所迫,又出于香港股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诱。
关于香港股市在当时的发展状况,李锴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绍说: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场活动早在1891年就已经开始。但股票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则是1969年前后的事。股票市场真正形成规模更是在70年代以后……
香港股市,对众多欲上市的华资企业,可望不可及。香港上市条件之苛刻,使不少条件具备的华资大企业,长期被拒之门外。
证券经纪是股市与股民间的桥梁。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只使用英语,把不谙英语的华人经纪排斥在外,这样,无形中又把占香港人口大多数的华人投资者排斥在外。投资者难入市,股市自然萧条;股市萧条,投资者越发望而却步。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远东会)开始营业,打破了香港会一手垄断的地位。远东会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开辟了香港证券业的新纪元。
时值内地政治趋于安定,香港经济经历大动**后恢复并开始起飞,急待筹资的企业纷纷触发上市的需求。1970年,远东会的成交额高达29亿元,占当时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49%。
其后,金银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会、远东会,形成香港股市“四会”并存的格局。
四会并存,使公司上市变得容易,为上市公司集资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大大刺激了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股市成交活跃,恒生指数攀升到1971年底收市的341点。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兴旺。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将长江实业上市成为公众公司的。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随即,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账目等附件。
同年10月,向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面额每股2元,溢价1元。包销商是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分别在香港、远东、金银等三家交易所向公众发售。
长实骑牛上市,备受投资者青睐。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僧多粥少”,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着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消息传来,长实职员惊喜若狂,买来香槟庆贺。长实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并未显出特别的欣喜。
股票升值,并不表明投资者独钟长实,而是大市的兴旺所致,其他上市股票均有升值,有的比长实股升值更惊人。要使投资者真正信任并宠爱长实股,最终得看长实的未来实绩,以及股东所得实惠。
李嘉诚还意识到:股票升水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就会是瞬间之事。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风险会远远大于其他市场。
自从1950年创业,李嘉诚经历了独资、合股的漫长岁月,终于跻身上市公司之列,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筹措无门的问题。
长实在港上市的同时,李嘉诚还积极谋求海外上市。
1973年初,由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代表与英国股票公司牵线搭桥,达成了协议,长实股票开始在伦敦挂牌。挂牌后,买者纷至沓来,受到了英国投资者的热烈欢迎。
1974年5月,长实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为港币5000万元,双方各付出现金资本2500万元,即各占50%的权益,积极在港拓展业务。这一联营公司的建立,对长实有重大意义,从此它可以引来大量加拿大外资,因而实力大增。
同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长江实业在加拿大温哥华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此举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上市的先例,标志着长实在加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又跨进了一大步。
长实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与加拿大银行界建立伙伴关系,得益于当初李嘉诚从事塑胶花产销时,与北美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加拿大帝国银行正是这家公司的主要关系银行。
李嘉诚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为长实发展成为庞大的集团公司拓开了一条宽广之路,这也是他跨入超级富豪行列的关键一步。
后来,李嘉诚在股市中来回搏击,斩获甚丰,显得比他办实业更具天赋。他从此找到了发挥专长的最佳舞台。
现代资本运营理论认为,评价一位现代企业家的能力,不仅要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还要看他能调动多少财富作为资本。因为在资金回报率同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家能够调动的财富越多,他所得到的资金回报也就越多。
借鸡生蛋,十拿九稳
李嘉诚忠告:借他人之力来以发力,能使自己更有力。
能用别人的钱来赚钱的商人,绝对是行家里手,因为他可以解决资金的短缺问题。如果说资金是企业的血脉,那么银行就是企业发展和经营活动的重要来源。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人,而且雄心很大,能力很强,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除招股集资之外,他还努力博得银行的支持。他的格言是:尽量用别人的钱赚钱。
为了用别人的钱赚钱,李嘉诚想办法攀结汇丰银行。
香港经济界的人士常说:“谁攀上了汇丰银行,谁就攀上了财神爷;谁攀上了汇丰大班,谁就攀上了汇丰银行。”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所用的港纸(港元)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美、德、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家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的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友谊。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1992年,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的汇丰集团,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赢利为129亿港元。汇丰的声誉,还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另一家获此特权的是英资渣打银行)。在数次银行挤兑危机中,汇丰不但未受波及,还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骑士”。
一个多世纪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著称于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这样一个财神爷成了李嘉诚的合作伙伴,197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业界莫不惊奇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言行较为拘谨的李嘉诚,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他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亦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
李嘉诚靠的是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所有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
是长实中标获取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才使得“高高在上”的汇丰大班沈弼关注起地产“新人”李嘉诚来。
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虽然没有给李嘉诚带来多少利润,但他在这场战斗中显示出的大智大勇,以及由此带来的声名和信誉,令汇丰现任大班沈弼对这位地产“新人”格外关注,欣赏有加,并产生了合作意向。
原来,早在1974年,汇丰银行已购得华人行产权。因华人行位于高楼林立的中环银行区,原来的华人行已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破旧矮小,与该地段的摩天大楼极不相称。1976年,汇丰开始拆卸旧华人行,决定清出地基,发展新的出租物业。
由于此时正处于地产**时期,该物业又处于黄金地段,因此地产商们闻讯后莫不跃跃欲试,除了想在这一物业中分一杯羹,更想借此搭上与汇丰银行的关系。
在地铁上盖竞投中一举中标、声名鹊起的李嘉诚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原以为会经过一番激烈竞争才能取胜,没想到竟然十分顺利地如愿以偿。沈弼在接到李嘉诚的合作意向材料后,当即拍板确定长实为合作伙伴。
除商场才干令沈弼赏识外,李嘉诚曾经卖给沈弼一个不小的面子,也是李嘉诚攀上?汇丰的原因之一。
李嘉诚暗中收购九龙仓,逼得九龙仓向汇丰银行求救,于是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考虑到不但日后长江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而且即便不从长计谋,如果驳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怡和,收购九龙仓将会是一枕黄粱,于是趁机卖了一个人情给汇丰银行大班,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
可见有了以上两条,才有了汇丰与李嘉诚的合作。
旧华人行的拆卸工作始于1976年2月10日,谁都想与业主汇丰银行合作兴建新华人行。
旧华人行建于1924年,楼高九层。
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大厦面积24万平方英尺,楼高22层。外墙用不锈钢和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构成。室内气温、湿度、灯光,以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内装修豪华典雅,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整个工程耗资2.5亿港元,写字楼与商业铺位全部租了出去。
1978年4月25日,华豪公司举行隆重的华人行正式启用典礼,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礼,剪彩并发表讲话:
“旧华人行拆卸后仅两年多一点时间便兴建新的华人行大厦。这样的建筑速度及效率不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称典范。
“本人参与汇丰银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从事工商业而闻名于世,不管是海外公司还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诚实的商业信用而受人称赞。我可以这样说:新华人行大厦不愧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范。”
长实与汇丰,都是本工程的开发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嘘”。他对港民和新华人行的赞誉,也就是对李嘉诚的赞誉。
先于正式启用的3月23日,长江集团总部迁入皇后大道中29号新华人行大厦。长江正式立足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地位更上一层楼。
新华人行被人们视为长江的招牌大厦。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应该说,李嘉诚能有后来的辉煌,汇丰银行功不可没。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领略到李嘉诚进行商场征战的一个要诀,那就是攀高结贵,努力借助他人特别是银行的力量。
传统的经营观念把向银行贷款视为不光彩的事,而按照现代经营理念,一个企业没有银行贷款,不但不能证明这个企业有活力,反而证明这个企业停滞不前。一个企业家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要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永远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慈善之路,赤子之心
李嘉诚忠告: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很有帮助。
每个善于经商的人都知道品牌的威力,因此非常善于强化自己的品牌力量。李嘉诚一生慷慨捐献无数,这些善行义举无疑体现了李嘉诚的人格和品德,同时也为他和他的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和企业品牌效应,为他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无形资产要比有形资产更昂贵更具价值,因为,谁不想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结成商业伙伴,谁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做生意呢?
当然,如果有人以为李嘉诚的善行义举仅仅是为了商业目的,谁就未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公正地说,在这方面,李嘉诚既非毫无商业目的的捐献者,也不是那种一切从商业目的出发的“投资家”,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让我们从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这件事说起。
这是李嘉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也是他逃避战乱远走他乡的38年来,第一次踏上祖国内地的土地。
香港巨富“三级跳”的助跑阶段。除了有关官员,北京没有谁知道李嘉诚,就连香港商界泰斗包玉刚,当时也鲜为人知。
这样也好,可以自由自在地观光游览。不像现在,只要李嘉诚一出现在公众场合,就会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时值10年动乱结束不久,李嘉诚对往昔的传闻记忆犹新。他告诫自己,到了北京,千万得谨慎小心,不可对政治妄加议论。他特地为自己赶制了一件中山装,他不想穿得太显眼。
李嘉诚急需了解祖国内地,内地也需要了解这些在海外建功立业的游子。
观礼团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长城。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李嘉诚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预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变。
同时,他又从街景、车流、人的服饰等表层现象,看出内地的贫穷落后。首都如此,乡村就更不消一谈。
以往,他透过传媒,对内地贫困并不陌生,现在亲眼目睹,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我该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中。
这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为不安,马上复函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缓解房荒之急。
幼时,李嘉诚随父读过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香港,他承建的楼宇近千万平方英尺,却不敢将自己的行为,与杜甫的诗联系一起,因为是出于商业利益。捐建群众公寓,虽不可根本上解决房荒,也算是为家乡父老尽了绵薄之力。
群众公寓两处共9幢,4~5层不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户250户。李嘉诚共捐资590万港元,工期分几年完成,陆续迁入新居的住户无不欢天喜地。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说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话:
“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至今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李嘉诚说到此时,已泪水潸然。
回港后,李嘉诚与家乡飞鸿不断。他在信中恳切道:
“乡中或有任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我甚愿尽其绵薄。原则上以领导同志意见为依归。倘有此需要,敬希详列计划示告。”
“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
“本人捐赠绝不涉及名利,纯为稍尽个人绵力”。……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
其后,李嘉诚积极响应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李嘉诚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庄静庵(其舅父岳父)居其二,陈伟南(香港屏山集团主席,饲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万人民币。大桥于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桥东倒笔架山,有一座韩江大桥纪念馆,在捐资芳名榜中,李嘉诚彩色大照位于正中。
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每笔数额10~150万港元不等。
李嘉诚慷慨解囊,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尤令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为安、潮州两医院命名。1983年元宵节,家乡政府有多项包括潮安、潮州医院在内的工程落成与开幕剪彩仪式,李嘉诚不愿参加剪彩活动。最后,在有关领导的多次劝说下,才在开幕前的一分钟赶到医院剪彩。
李嘉诚的善行并没有止步于他的潮州老家。
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万港元,并表示出1992年至1996年间,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
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
1988年,他给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元。同年,捐200万港元资助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诚边用早餐,边听广播,惊悉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他立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同时倡议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热潮。
数日后,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李嘉诚又以个人名义捐500万港元与汕头市政府。
从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额逾12亿港元。
在香港,李嘉诚也堪称一个大慈善家。
从1977年起,他先后给香港大学等几家教育机构及基金会,捐款5400多万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万港元,在威尔斯亲王医院兴建一座李嘉诚专科诊疗所。
1987年,他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了3家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华东三院捐资共1亿港元。
80年代至今,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逾1亿港元。
李嘉诚在商业上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公益事业上的慷慨之举,为他赢得无数的荣誉。
1986年,香港大学校监、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诚名誉博士称号。
1989年元旦,李嘉诚获英女皇伊丽莎白颁授CBE勋爵及勋章奖章。
一个真正的商人不单单是光会赚钱的人,而是一个既懂得赚钱又知道关心别人的人。作为一个企业家,要有一颗包容别人的心,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做一个好人。只有这样,客户才会喜欢你,才会愿意和你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