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文(1 / 1)

(日)上田弘毅:《明代哲学中的气——王守仁和左派王学》,见(日)小野泽精等编:《气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页435—451。

(日)夫马进:《善会善堂的开端》,见《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页413—455。

(日)志贺一郎著、钱明译:《王阳明与湛甘泉的学说之争》,见方祖猷等编:《浙东学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页132—139。

(日)岸本美绪:《“后十六世纪问题”与清朝》,载《清史研究》2(2005),页81—92。

(日)岸本美绪:《“秩序问题”与明清江南社会》,载《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32(2001),页50—58。

(日)岸本美绪:《发展还是波动?——中国“近世”社会的宏观形象》,见《近世中国的社会与文化(960—1800)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页1—16。

(日)岛田虔次著,葛荣晋、李苏平译:《王阳明与王龙溪——主观唯心论的**》,见《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台北,骆驼出版社,1987),页388—404。

(日)岛田虔次著、许洋主译:《明代思想的一个基调》,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选译》(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页125—136。

(日)荒木见悟著,徐远和译:《阳明学评价的问题》,见《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台北,骆驼出版社,1987),页365—387。

(日)檀上宽:《明清乡绅论》,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二)》(北京,中华书局,1993),页453—483。

Charles O.Hucker著、张永堂译:《明末的东林运动》,见《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6),页163—211。

Edward L.Farmer:《朱元璋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明朝皇权专制的意识型态基础》,见《明史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3),页379—389。

Metzger Thomas A.著,尘观译:《实际行动的新儒家思想——评〈王阳明的少年时代〉》,载《出版与研究》29(1978),页32—33。

方志远:《阳明史事三题》,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36:4(2003),页99—106。

王煜:《明儒薛侃与王学》,载《中国哲学》16(1993),页519—526。

王汎森:《“心即理”说的动摇与明末清初学风之转变》: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65:2(1994),页333—373。

王汎森:《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载《新史学》14:4(2003),页177—194。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63:3(1993),页679—712。

王汎森:《清初的讲经会》,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68:3(1997),页503—588。

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69:3(1998),页557—587。

王兰荫:《明代之乡约与民众教育》,载《师大月刊》21(1935),页103—122。

包遵信:《王学的崛起与晚明思潮》,见氏著:《跬步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页277—310。

朱鸿林:《二十世纪的明清乡约研究》,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1(2004),页175—196。

朱鸿林:《明代中期地方社区治安重建理想之展现——山西河南地区所行乡约之例》,载《(韩国)中国学报》32(1992),页87—100。

朱鸿林:《阳明从祀典礼的争议与挫折》,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5(1996),页167—181。

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见《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蛻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8),页3—52。

余英时:《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见《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份子》(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页35—42。

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载《二十一世纪》89(2005),页4—18。

吴振汉:《王守仁抚赣时期的文人领军》,载《“国立中央”大学人文学报》19(1999),页35—67。

吕景琳:《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载《明史研究》3(1993),页93—101。

巫仁恕:《明清城市民变的集体行动模式及其影响》,见《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蛻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8),页229—258。

李洵:《明代内阁与司礼监的结构关系》,见《下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页118—127。

李孝悌:《十七世纪以来的士大夫与民众——研究回顾》,载《新史学》4:4(1983),页97—139。

李琳琦:《明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流布及其原因分析》,载《学术月刊》5(2004),页68—75。

李焯然:《大学与儒家的君主教育:论大学衍义及大学衍义补对大学的阐释与发挥》,载《汉学研究》7:1(1989),页1—16。

杜维明:《宋明儒学思想之旅——青年王阳明(1472—1509)》,见氏著:《杜维明文集(第三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页1—186。

步近智:《明万历年间理学内部的一场论辩》,载《孔子研究》1(1987),页74—82。

步近智:《晚明时期儒学的演变与影响》,载《中国史研究》1(1989),页144—152;后收入《中国哲学史》3(1989),页72—80。

周建华:《王阳明在龙南的活动和遗迹考释》,载《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8:1(2003),页32—33。

周建华:《王阳明南赣活动年谱》,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2002),页26—31。

周维强:《佛郎机铳与宸濠之叛》,载《东吴历史学报》8(2002)页93—127。

林月惠:《本体与工夫合一:阳明学的展开与转折》,载《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6(2005),页359—396。

林月惠:《非〈传习录〉:冯柯〈求是编〉析评》,载《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6(2000),页375—450。

林聪舜:《道德与事功——由知行合一探讨阳明思想产生歧异发展的根源》,见台湾师范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编:《阳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89),页87—104。

林庆彰:《王阳明的经学思想》,见氏著:《明代经学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页56—77。

林丽月:《世变与秩序:明代社会风尚相关研究评述》,载《明代研究通讯》4(2001),页9—20。

林丽月:《明末东林派的几个政治观念》,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1(1983),页21—42。

林丽月:《科场竞争与天下之公:明代科举区域配额问题的一些考察》,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20(1992),页43—73。

林继平:《席元山与王阳明的交谊——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形成》,载《东方杂志(复刊)》18:7(1985),页22—26。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会风气变迁——礼制与价值观的改变》,载《大陆杂志》88:3(1994),页28—42。

周志文:《阳明在南赣》,见《东西文化会通——井上义彦教授退官纪念论集》(台北,学生书局,2006),页131—151。

柳存仁:《王阳明与佛道二教》,载《清华学报》13:1、2(1981.12),页27—52。

柳存仁:《王阳明与道教》,见《和风堂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页35—55。

唐宇元:《朱学在明代的流变与王学的缘起》,载《哲学硏究》9(1986),页70—75。

徐泓:《明代中期食盐运销制度的变迁》,见陈国栋等主编:《经济脉动》(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页260—290。

徐泓:《明代社会风气的变迁——以江浙地区为例》,见《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页137—159。

祝平次:《王阳明的经典观与理学的文本传统》,载《清华中文学报》1(2007),页69—131。

秦家懿:《王阳明与道教》,见黄俊杰等主编:《东亚文化的探索》(台北,正中书局,1996),页269—287。

袁良义:《从明一条鞭法到清一条鞭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3(1993),页41—49。

高铭群:《王守仁南赣活动年谱》,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1982),页46—51。

张亨:《〈定性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见《思文之际论集:儒道思想的现代诠释》(台北,允晨文化,1997),页407—468。

张琏:《从大礼议看明代中叶儒学思潮的转向》,载《明清史集刊》3(1997),页51—68。

张永堂:《王守仁与术数》,见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页509—532。

张克伟:《王湛二子之论交与学说趋归》载《汉学研究》7:2(1989),页259—278。

张克伟:《王阳明谪官龙场与王学系统确立之关系》,载《哲学与文化》19:8(1992),页805—824。

张克伟:《阳明学研究论著目录》,载《书目季刊》22:2(1988),页91—139。

张艺曦:《明中期地方官员与王学学者的紧张——以白鹭洲书院兴废为例》,载《大陆杂志》104:6(2002.6),页30—54。

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载《史学集刊》4(1988),页7—15。

曹国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他的乡约模式》,载《社会科学战线》6(1994),页76—84。

梁洪生:《江右王门学者的乡族建设——以流坑村为例》,载《新史学》8:1(1997),页43—85。

陈来:《王阳明与阳明洞——王阳明越城活动考》,见氏著:《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页545—559。

陈国栋:《有关陆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学理问题——跨学门的意见》,载《新史学》5:2(1994),页159—179。

陈寒鸣:《程敏政和王阳明的朱、陆观及其历史影响》,见吴光编:《阳明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233—249。

陈荣捷:《传习录略史》,见《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学生书局,1983),页7—16。

陈荣捷:《西方对王阳明的研究》,载《中国哲学》9(1983),页328—347。

陈学文:《明代中叶民情风尚习俗及一些社会意识的变化》,见《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记念明代史论丛》(东京:汲古书院,1990),页1207—1231。

程玉瑛:《王艮(1483—1541)与泰州学派:良知的普及化》,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7(1989),页59—136。

黄志繁:《在贼与民之间:南赣巡抚与地方盗贼——以王阳明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历史评论》4(2002),页65—74。

黄进兴:《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发展为例证》,见氏著:《优入圣域》(台北,允晨文化,1994),页351—391。

黄进兴,《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谈起》,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61:4(1992),页917—941。

黄彰健:《论皇明祖训录所记明初宦官制度》,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32(1961),页77—98。

杨正显:《道德社会的重建——王阳明提倡“心学”考》,载《新史学》,19:4(2008),页29—76。

杨正显:《王阳明佚诗文辑释与补正》,载《古今论衡》20期(2009.12),页95—132。

杨正显:《王阳明诗文辑佚与考释》,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卷1期(2010.3),页93—125。

杨正显:《王阳明诗文拾遗》,载《古今论衡》22期(2011.6),页139—174。

杨正显:《王阳明佚诗文拾补——附徐爱、钱德洪诗文集录》,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1卷4期(2011.12),页157—189。

杨儒宾:《王学学者的“异人”经验与智慧老人原型》,载《清华中文学报》1(2007),页171—210。

管敏义:《从平宁藩之役看王守仁的军事思想》,载《宁波大学学报(人社版)》11:2(1998),页1—7。

刘志琴:《试论万历民变》,见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处论文组编:《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页678—697。

欧阳琛:《王守仁与大礼议》,载《新中华》12:7(1949),页27—33。

潘振泰:《明代江门心学的崛起与式微》,载《新史学》7:2(1996),页1—46。

诸焕灿:《王阳明弟子杂考》,载《浙江学刊》5(1999),页77—81。

郑克晟、傅同钦:《王阳明与嘉靖朝政治》,载《明史研究专刊》11(1994),页19—30。

郑德煕:《明嘉靖年间王阳明“禅心学”禁革论》,载《大丘史学》38(1989),页181—216。

钱明:《〈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汇编考释》,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8(2005),页225—226。

钱明:《〈传习录〉补考》,见中国孔子基金会等编:《儒学与浙江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页101—110。

钱明:《王阳明史迹论考》,载《国学研究》11(2003),页47—85。

钱明:《王阳明与明代文人的交谊》,载《中华文化论坛》1(2004),页88—94。

钱明:《王阳明迁居山阴辨考——兼论阳明学之发端》,载《浙江学刊》1(2005),页91—98。

钱明:《被遗忘的思想家——浙西“隐儒”董澐研究》,见陈祖武主编:《明清浙东学术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页641—682。

钱明:《谱牒中的王阳明逸文见知录》,载《阳明学刊》1(2004),页75—76。

阎韬:《王守仁巡抚南赣史实的几点辨误》,载《文献》3(1989),页112—117。

钟彩钧:《阳明思想中儒道的分际与融通》,载《鹅湖学志》8(1993),页59—78。

钟彩钧:《钱绪山及其整理阳明文献的贡献》,载《中国文哲硏究通讯》8:3(1998),页69—89。

钟彩钧:《王阳明的无善无恶说》,见方祖猷等编,载《浙东学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页85—96。

简锦松:《明代成化嘉靖间之地方学》,载《中山大学学报》4(1987),页1—31。

罗辉映:《论明代“大礼议”》,载《明史研究论丛》3(1985),页16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