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纪20年代初期基督教界对民族主义思潮的回应04(1 / 1)

不过,当时基督教界的简又文把新文化运动中积极提倡科学和新教育、新文化的一些人物,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投身非宗教运动看成是违背了学术和学者的本位。他说:“这运动更显得从前教育的一大弱点,即是少专门的学者。试看以一个研究生物学或政治学或其他科学的人,竟敢武断的威权,冒学理的招牌,居然用最确定的字句以断定宗教生死的命运!或者是以社会上大名鼎鼎的人,或者是新文化文学家,皆于宗教学研究无甚根底的,也奋笔直书,信口乱道!”不仅如此,他还直斥这些反宗教的新文化运动人物说:

这运动更显出知识界学术界内,一个绝大和绝险之事,如不早治,恐将至危害社会,祸及国家的病症。一辈青年,眼见祖国社会之贫弱特甚和震救方殷,但自身又未有良好的教育训练,因此不能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宗教的精神和理想以寻求真理,用以救国救民;于是,自然(或者是中国社会遗传的大弱点,如燕大校长司徒雷登氏所指出)欢迎由外洋输运进口的学理、主义,及一概新奇的学说,不俟消化,未曾反想和研究其果合吾国情否,随即欲实施诸吾国,从上面以解决社会底下的各问题。所以,无论何国何世纪何时代何学者何时期所主张的何主义和何政策,一入吾国,简直变了救急扶危起死回生的“万应膏药丸散”。

简又文当时最担心威胁基督教发展的,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迅速传播的共产主义。因此,他特别指出:“近代中国学者们所标榜的主义‘多如牛毛’了,何以不能见诸实行呢?如今非宗教的运动,又借非教之名,以宣传‘共产主义’与‘鲍雪维主义’了。因此,我只劝劝新教育界的人检出翻读,并令中学以上学生必读年前胡适之教授所著的《少谈些主义多研究问题》一篇文章。”[129]

从简又文的上述观念不难想看,当时真正让基督教界感到面临巨大的挑战的,不是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新儒学等中外各种只在纸上谈兵的新文化思潮,而是以无神论立场、宣扬阶级斗争理论并积极开展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意识形态革命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或列宁布尔什维克主义,因为这种主义已经在“一战”后的俄罗斯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革命——十月革命。

1922年春兴起的非基督教运动,很快就蔓延到京、津、沪及全国大多数地区。虽然有过短暂的停歇,但是,随着1923年9月《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的出版和流行,一场新的以收回教育权为主题的非基督教运动,即将爆发。而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随着民族主义的全面高涨,非基督教运动更加贴近反帝斗争,并且汇入国民革命的洪流。基督教在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挑战。“然而,由五四引发的非基督教运动,却没有发展成为义和团运动那样的悲剧。在经历这场严重考验以后,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潮流,作了多方面的自我调适,并且逐步与国民政府建立比较友好的关系,从而在中国继续有所发展。”[130]

[1] 章开沅:《教会大学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第219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86—487页。

[3] 参见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Edited by Kam Loui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4] 叶仁昌:《近代中国的宗教批判——非基运动再思》,台湾鸦歌出版社1988年版。[美]Jessie G.Lutz编:《所传何为?基督教在华宣教的检讨》,王成勉译,(台北)国史馆2000年版。徐小群:《传教士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王晴佳、陈兼主编:《中西历史论辩集》,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杨天宏:《中国非基督教运动(1922—1927)》,《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第83—96页。查时杰:《民国基督教史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3年版。郭若平:《非基督教运动(1922—1927)研究概述》,《理论学习月刊》,1997年第11期,第70—73页。韦磊、刘颖:《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中国民族主义研究》,《世界民族》,2010年第2期,第15—22页。

[5] 郭若平:《非基督教运动与民族主义的历史表述》,《东南学术》,2007年第1期,第158、160页。

[6]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Edited by Kam Loui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191.

[7]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蔡咏春、文庸、段琦、杨周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页。

[8]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第112、143页。

[9]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第125页。1914年,有中国基督徒著文提到:“穆德博士及艾迪先生去春于粤、闽、皖、鄂、齐、苏、京、奉等省布道十三处,共计听道者七万八千二百三十人,签名慕道者七千零五十七人。”陈春生:《基督教对于时局最近之概论》,《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1914年),(上海)广学会、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14—1936年版,(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第14页。

[10] 吴义雄:《自立与本色——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对华传教战略之转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24—125页。

[11] 张化:《基督教早期“三治”的历史考察》,朱维铮主编:《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144页。

[12] 罗伟虹主编:《中国基督教(新教)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年版,第322—323页。

[13] 罗伟虹主编:《中国基督教(新教)史》,第321页。

[14] 张化:《基督教早期“三治”的历史考察》,朱维铮主编:《基督教与近代文化》,第144—145页。

[15]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第140—141页。

[16] 董景安:《教会大事概论》,《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1),(上海)广学会、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21年版,(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第6页。

[17] 《中华归主·导言》,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第7页。

[18] 杨鹏程、左双文主编:《20世纪中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161页。

[19] 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8页。

[20] 陈独秀:《敬告青年》,原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1期,1915年9月。《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21] 李泽厚说:“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与原来搞爱国反帝的人合在一起,构成了五四运动的骨干或领导。从而,新文化运动开始期的‘批判时政非其旨也’的主张,也就不再能保持了。”见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事实上,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陈独秀来看,他从一开始就是将批评时政与提倡科学和人权放在一起的,从未分开过。因为,要批评时政,就必须用科学与人权作为最有力的武器,而其批评时政就是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合一的过程。

[22] 陈独秀:《独秀文存》,第60—61页。

[23] 陈独秀:《独秀文存》,第62—67页。

[24] 杨鹏程、左双文主编:《20世纪中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161页。

[25] 参见查时杰:《民国十年代反基督教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1922—1927)》,《民国基督教史论文集》,宇宙光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416页。

[26]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在1922年发生非基督教运动之前夕还说道:“1900年以前为基督教的播种时期。近20年来的特点就是基督教为承担重任而进行的种种试验。现在传教士所考虑的不是自己如何去工作,而是如何引导中国教会独立工作。在1907年大会上,传教士们煞费苦心地考虑对中国教会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当时中国教会也大有脱颖而出之势。今日中国基督教运动已由传教士撒种的开始时期,过渡到培养中国人撒种的时期。传教士原以中华归主为己任,现在则改为培养中国教会来实现这一目标了。这就是近20年来中国教会各种设施的关键。今后中国教会的设施和训练还需要借助传教士的人力和财力,教堂的设备还需要大大充实。”见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第141页。

[27] [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86页。

[28] 吕实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反基督教问题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12、117页。

[29] 叶嘉炽:《宗教与中国民族主义——民初知识分子反教思想的学理基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a06f90100yzmj.html.

[30] 近代中国最早的“民族”和“民族主义”这两个概念可能是梁启超于1901年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提出来的。见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91页。

[31] 涉及侵夺中国民族国家主权的,不仅限于外来的帝国主义列强,也包括屈膝卖国的清封建专制政府。因此,在清末民初以孙中山、章太炎等为代表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虽然主张建立五族共和的民主国家,但是对于卖国和排汉的清政府也是极力予以反对的。所以说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不仅是反对帝国主义,也是反对封建主义。如章太炎在1908年所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稍轻,以异族之攘我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言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僧侣之祸,吾弗深知;商人之祸,吾深知之矣。”“今者狱主非他,则外来之商旅,余所为日夜切齿腐心者,亦惟其竖。幸而授首,是为中国剪一长蛇,岂以为病?然以利害相较,则革命军不得不姑示宽容,无使清人、白人协以谋我。军中约法,半为利害,不尽为是非也。”章太炎:《革命军约法问答》,《民报》,第22号,1908年7月。

[32] 陈独秀:《独秀文存》,第9页。

[33]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独秀文存》,第11页。

[34]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独秀文存》,第17页。

[35] 陈独秀:《人生真义》(1916年),《独秀文存》,第124—125页。

[36] 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1916年),《独秀文存》,第64页。

[37] 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1917年),《独秀文存》,第91页。

[38] 有关民国时期的唯科学主义问题,参见[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台湾著名学者吕实强先生很明确地将陈独秀归类于唯科学主义派当中,见吕实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反基督教问题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自序》第3—4页。

[39]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1918年),《独秀文存》,第154—155页。

[40] 朱执信:《耶稣是什么东西?》(1919年),张钦士选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燕京华文学校1927年版,第23—37页。

[41]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1920年),《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125页。

[42] 陈独秀:《自杀论——思想变动与青年自杀》(1920年),《独秀文存》,第276—277页。

[43] 陈独秀:《我们为甚么要做白话文?》(1920年),《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100—105页。

[44] 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1920年),《独秀文存》,第278页。

[45] 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1920年),《独秀文存》,第286—287页。

[46] 陈独秀:《基督教与基督教会》(1922年),《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330—331页。

[47] 习五一:《近代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http://www.ayl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3361.

[48] 王光祈:《少年中国运动》,转引自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0页。

[49] 田汉:《少年中国与宗教问题——致曾慕韩一封信》,张钦士选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燕京华文学校1927年版,第51—52页。

[50] 田汉:《少年中国与宗教问题——致曾慕韩一封信》,张钦士选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第53—54、57—58页。

[51] 恽代英:《论信仰》(1917年6月20日),《恽代英文集》,上册,第44页。

[52] 李良明:《恽代英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88页。

[53] 李良明:《恽代英年谱》,第88页。

[54] 恽代英:《我的宗教观》(1921年2月15日),《恽代英文集》,上册,第264—284页。

[55] 周作人:《我对于基督教的感想》,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一册,1981年10月沈阳(未公开出版),第414页。

[56] 张东荪:《我对于基督教的感想》,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一册,第415页。

[57] 参见张汝伦编选:《理性与良知——张东荪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58] 参见[美]罗德尼·斯达克:《理性的胜利——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管欣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59] 高一涵:《我对于宗教的态度》,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一册,第415—416页。

[60] 胡适:《基督教与中国》,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一册,第416页。

[61] 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观》,葛懋春、李兴芝编辑:《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180页。

[62] 周质平:《光焰不熄——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81页。

[63] 胡适:《容忍与自由》,欧阳哲生编:《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下册,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775—780页。

[64] 余英时:《容忍与自由》,彭国翔编:《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65] 《女界中非基督徒对于基督教的态度》,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一册,第419页。

[66] 钱玄同:《答廷芳先生》,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一册,第419—420页。

[67]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章程》,原载《先驱》,第4号,1922年3月15日。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上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册,第42页。

[68]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原载《先驱》,第4号,1922年3月15日。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上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册,第41页。

[69]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通电》,原载《先驱》,第4号,1922年3月15日。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上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册,第41—42页。

[70] 杨鹏程、左双文主编:《20世纪中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7页。

[71] 《北京非宗教大同盟宣言》,张钦士选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燕京华文学校1927年版,第193—195页。

[72] 《主张信教自由宣言》,张钦士选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第199页。

[73] F.Rawlinson,Natur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Shanghai),1927,p.162.

[74] 章开沅:《基督教与五四运动》,《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

[75] 《第二次通电》,张钦士选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第196—197页。

[76] 韦恕生:《百年来中国反基督教运动的检讨》,《真光》,第35卷第10期,1936年,第28—31页。

[77] 陈独秀:《致周作人、钱玄同诸君信》,《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334页。

[78] 参见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79] 陈独秀:《再致周作人先生信》,《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340页。

[80] 周作人:《雨天的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144页。

[81] 周作人:《抱犊谷通信》,《谈虎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页。

[82] 周作人:《非宗教运动》,《谈虎集》,第245—246页。

[83] 周作人:《关于非宗教》,《谈虎集》,第247页。

[84] 周作人:《关于非宗教》,《谈虎集》,第248页。

[85] 周作人:《关于非宗教》,《谈虎集》,第249页。

[86] 子升:《圣经在中国》,罗章龙编:《非宗教论》,1923年原编版,巴蜀书社1989年重印版,第20—21页。

[87] 蔡元培:《北京非宗教大会演讲之一》、李石曾:《北京非宗教大会演讲之二》,张钦士选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第199—2207页。

[88] 陈独秀:《宗教问题——在交大的讲演》,《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344页。

[89] 陈独秀:《宗教问题——在交大的讲演》,《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344—345页。

[90] 当时有学者总结1922年3月上海各校学生发起的非基督教运动时说:“他们的理论不外两种,一种是说宗教与科学不两立,一种是说基督教不仅违反科学,而且是帝国主义者用以侵略弱小民族的工具。”秋山:《反对基督教运动的怒潮》,原载《中国青年》,第60期,1925年1月30日。亦见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上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册,第51页。

[91] 陈独秀:《宗教问题——在交大的讲演》,《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347—348页。

[92] 陈独秀:《宗教问题——在交大的讲演》,《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348页。

[93] 陈独秀;《对于非宗教同盟的怀疑及非基督教学生同盟的警告》,原载《先驱》,第9号,1922年6月20日,《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368—370页。

[94] 梁启超;《评非宗教同盟》,原载1922年5月2日《晨报副镌》。《梁启超哲学思想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4—376页。

[95]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50—451页。

[96] 张文开:《教会与新思潮》,中华续行委办会编订:《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六期(1921),中华续行委办会1921年版,第134—140页。

[97] 查时杰:《民国基督教史论文集》,宇宙光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98] 陈春生:《基督教对于时局最近之概论》,《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14),(上海)广学会、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14年版;(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第12页。

[99] 陈春生:《民国教会大事记(民国三年七月至四年七月)》,《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15),(上海)广学会、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15年版;(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第9页。

[100] 《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18),(上海)广学会、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18年版;(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第353—356页。

[101]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第1—9页。

[102] 《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7),(上海)广学会、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27年版;(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第31页。

[103] 以上所引,均见《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7),(上海)广学会、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27年版;(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第29页。

[104] 亦镜:《今日教会思潮之趋势》,《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7),(上海)广学会、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27年版;(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第19—23页。

[105] 罗运炎:《传教条约与教会之关系》,《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7),(上海)广学会、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27年版;(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第32页。

[106] 关于民国时期(1912—1949)基督教徒救国思想及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邢福增教授有过专门的研究,其中对徐谦、冯玉祥和张之江等人有深入的探讨,本书不再赘述,参见邢福增:《基督信仰与救国实践——20世纪前期的个案研究》,建道神学院1997年版。

[107] 这是1927年徐谦在武昌反基督教大会上的演讲,见张钦士选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燕京华文学校1927年版,第402—403页。此处所言民国七年夏天组织基督教救国会可能记忆或记录有误,应当是民国六年,即1917年。

[108] 张钦士选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燕京华文学校1927年版,第403—404页。有关徐谦和冯玉祥的相关研究,参见邢福增:《基督信仰与救国实践——20世纪前期的个案研究》,建道神学院1997年版。

[109] 王葆真:《基督教救国主义之说明》,《兴华》第16卷第44册,1919年,第9—13页。

[110] 《基督救国会对时局之主张》,1920年《道南》,第14期,第10—12页。

[111] 《新闻》,《真理周刊》,第13期,1923年6月24日,第3版。

[112] 吴雷川:《基督徒救国》,《真理周刊》,第4期,1923年4月22日。

[113] 徐宝谦:《基督教与新思潮——九年二月廿二日清华学校演说词》,原载《生命》,第1卷第1期,1920年6月1日。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一册,第353—354页。

[114] 高一涵:《我对于宗教的态度》,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一册,第415—416页。

[115] 徐宝谦:《基督教与新思潮——九年二月廿二日清华学校演说词》,原载《生命》,第1卷第1期,1920年6月1日。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一册,第354页。

[116]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第112、143页。

[117] 章开沅:《基督教与五四运动》,《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118] 《编余赘录:非基督教同盟运动……》,《真光》,第21卷第8、9期,1922年5月,第4页。

[119] 林荣洪:《曲高和寡——赵紫宸的生平及神学》,中国神学研究院1994年版,第72—75页。

[120] 徐庆誉:《非宗教同盟与教会革命》(1922年5月),张钦士选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第213—239页。

[121] 赵紫宸:《中国教会前途的一大问题》,原载《生命》,第2卷第8期,1922年。《赵紫宸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5页。

[122] 赵紫宸:《中国教会前途的一大问题》,原载《生命》,第2卷第8期,1922年。《赵紫宸文集》,第3卷,第118—119页。

[123] 赵紫宸:《中国教会前途的一大问题》,原载《生命》,第2卷第8期,1922年。《赵紫宸文集》,第3卷,第122—123页。

[124] 赵紫宸:《中国教会前途的一大问题》,原载《生命》,第2卷第8期,1922年。《赵紫宸文集》,第3卷,第124—125页。

[125] 吴雷川:《基督教在中国的前途》,《真理周刊》,第11期,1923年6月10日。

[126] 巢坤霖:《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和基督教教会》,原载《生命》,第3卷第1期,1922年9月15日。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一册,第422—424页。

[127] 秋山:《反对基督教运动的怒潮》,原载《中国青年》,第60期,1925年1月30日。钟离蒙、杨凤麟主编:《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上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册,第51—52页。

[128] 罗章龙:《追忆蔡孑民校长》,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纪念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129] 简又文:《非宗教运动与新教育》,李楚材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49—550页。

[130] 章开沅:《基督教与五四运动》,《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