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著作

Anderson,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Thetford,Thetford Press Limited,1986

敖册贤:《重修吴市川主庙碑序》,收在文康原本、施学煌续修、敖册贤续纂:(同治)《荣昌县志》,清同治四年(1865)增刻本

Assmann,Jan(杨·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Austin,John(J.L.奥斯汀):《如何以言行事》,杨玉成、赵京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Baert,Patrick(帕特里克·贝尔特)、da Silva,Filipe Carreira(菲利佩·卡雷拉·达·席尔瓦):《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白汝衡等(修)、熊世璁(纂):(道光)《岳池县志》,清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

半觉:《鼠典拾遗》,《川事评论》创刊号,1932年11月27日

滨岛敦俊:《近世江南海神李王考》,收在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6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7年

Bourdieu,Pierre(皮埃尔·布迪厄)、Wacquant,Io?c(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Burke,Peter(彼得·伯克),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The Annales School,1929-1989,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Burke,Peter(彼得·伯克),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

Burke,Peter(彼得·伯克):《知识社会史:从古腾堡到狄德罗》,贾士蘅译,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

Burke,Peter(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曹光洁:《川局及其今后》,《国立武汉大学四川同学会会刊》创刊号,1933年

曹抡彬等(修)、曹抡翰等(纂):(乾隆)《雅州府志》,四川大学图书馆藏1984年油印本

曹绍樾等(修)、胡辑瑞等(纂):(同治)《仪陇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陈合德:《余家场禹王庙文昌川主序》,白汝衡等修、熊世璁纂:(道光)《岳池县志》,清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

陈立夫:《程天放兄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传记文学》(台北)第51卷第5期,1987年11月

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

陈能志:《战前十年中国大学教育经费问题》,《历史学报》(台湾师范大学)第11期,1983年6月

陈其宽(修)、邹宗垣等(纂):(光绪)《续修安岳县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陈谦等(修)、罗绶香等(纂):(民国)《犍为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陈汝亨:《天后宫记》,收在杨英灿纂修、余天鹏续修、陈嘉绣续纂:(嘉庆)《安县志》,清同治三年(1864)增补嘉庆本

陈韶湘:《义学记略》,收在罗廷权等修、马凡若纂:(同治)《仁寿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习删等(修)、闵昌术等(纂):(民国)《新都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陈新民:《吾民之自决问题》,《蜀评月刊》第3期,1925年2月

陈毅夫等(修)、刘君锡等(纂):(民国)《长寿县志》,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陈雯怡:《从“以书为本位”到“历史问题”的探索——陈述在史语所时期的学术发展》,收在杜正胜、王汎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

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

陈寅恪:“来函”,《国学季刊》第5卷第3号,1935年

陈云:《(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6辑,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无出版日期

诚中:《史学观念之变迁及近代史家对于历史之解释》,《史学杂志》(成都大学史学研究会)第1期,1929年7月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收在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程美宝:《近代地方文化的跨地域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粤乐和粤曲在上海》,《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

程千帆:《桑榆忆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程熙春(修)、文尔炘等(纂):(同治)《筠连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澄心:《地方治安与军队驻防》,《蜀评月刊》第1期,1924年12月

崇实:《一个错误的观念》,《蜀道周刊》第3期,1928年11月17日

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崔宗复:《张澜先生年谱》,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

大公:《川民自决与消弭川战》,《川事评论》创刊号,1932年11月27日

戴季陶:《忠告川军将领》,《新四川》创刊号,1928年9月1日

邓克笃:《论今日之四川及四川人》,《中国大学四川同学会会刊》创刊号,1935年1月30日

邓师柳:《重修禹王宫碑记》,收在汪承烈修、邓方达纂:(民国)《四川宣汉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邓实:《国学今论》,收在徐亮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邓朝荣:《川人快起来作民权运动》,《蜀评月刊》第6期,1925年5月

丁元恺:《万寿宫记》,收在刘良模等修、罗春霖等纂:(民国)《丹稜县志》,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收在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杜恂诚:《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Duara,Prasenjit(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Eastman,Lloyd(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Entenmann,Robert Eric,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in Sichuan,1644-1796,Ph.D.Thesis,Harvard University,1982

范希曾(编):《书目答问补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方宗敬:《重修禹王宫碑记》,收在黄光辉等修、郎承诜等纂:(民国)《重修丰都县志》,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Febvre,Lucien(吕西安·费弗尔):《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拉伯雷的宗教》,闫素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冯汉骥:《松理茂汶羌族考察杂记》,收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冯筱才:《中国大陆最近之会馆史研究》,《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0期

凤兮:《对于此次川战之感想和希望》,《蜀评月刊》第7期,1925年6月

Figes,Orlando(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Fincher,John,Political Provincialism and the National Revolution,in Mary Wright,ed.,China in Revolution:The First Phase,1900-1913,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

复成(修),周绍銮、胡元翔(纂):(同治)《新宁县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傅葆琛:《四川的病根究竟在哪里》,《蜀铎》第2卷第2期,1936年7月31日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收在《傅斯年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傅渊希:《四川内战年表(1913—1933)》,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序》,收在《藏园群书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Firth,Raymond William(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高觉敷:《高觉敷自述》,收在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第1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

高兴亚:《冯玉祥和刘湘的秘密往来》,收在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编:《蓉参史料》第2集,1990年

高学濂(纂修):(道光)《江安县志》,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Giddens,Anthony(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Gunn,Simon(西蒙·冈恩):《历史学与文化理论》,韩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郭鸿厚(修)、陈习删等(纂):《民国重修大足县志》,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郭沫若:《沫若自传第一卷——少年时代》,收在《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郭沫若:《沫若自传第二卷——学生时代》,收在《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郭书愚:《清末四川存古学堂述略》,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4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大学一览》,成都:国立成都大学,1929年

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概览》,成都:国立成都师范大学,1930年

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成都:四川大学,1935年

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成都:四川大学,1936年

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一览》,成都:四川大学,1937年

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四川大学教职员录》,成都:国立四川大学,1940年

国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所办公室:《川大中国文学所概况》,《国立四川大学校刊》,第20卷第4、5期合刊,1947年12月15日

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编委会(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韩清桂等(修)、陈昌等(纂):(光绪)《铜梁县志》,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Hansen,Valerie(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

何庆恩等(修)、刘宸枫等(纂):(同治)《德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洪锡畴:《禹王宫碑记》,收在刘绍文修、洪锡畴纂:(道光)《城口厅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Horowitz,Richard S.,“ State Making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9期

侯俊德等(修)、刘复等(纂):(民国)《新繁县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胡宝国:《文史之学》,收在《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胡笔生:《新年底贡献》,《蜀评月刊》第3期,1925年2月

胡光麃:《波逐六十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

胡吉庐:《希望吾川人士大家来为康藏现世的研究》,收在《西康疆域溯古录》(附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胡辑瑞:《土门铺新修万寿宫序》,收在曹绍樾等修、胡辑瑞等纂:(同治)《仪陇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胡鉴民:《苗人的家族与婚姻习俗琐记》,《国立四川大学校刊》第18卷第3期,1946年4月1日

胡先骕:《胡先骕文存》上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

胡昭曦:《蜀学与蜀学研究榷议》,《天府新论》2004年第3期

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宋代蜀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

胡政之:《川事善后问题》,收在《胡政之文集》上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黄崇麟:《寿栎庐丛书序》,收在吴之英:《吴之英诗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福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国立中山大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8年

黄光辉等(修)、郎承诜等(纂):(民国)《重修丰都县志》,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黄季陆:《国立四川大学——长校八年的回忆》,收在《黄季陆先生论学论政文集》第3册,台北:“国史馆”,1986年

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收在《圣贤与圣徒》,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黄汝亮:《重修万寿宫记》,收在王梦庚原稿、陈霁学修、叶方模等纂:(道光)《新津县志》,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黄炎培:《大四川之青年》,《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4卷第25期,1936年3月23日

黄允钦等(修)、罗锦成等(纂):(光绪)《射洪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黄稚荃:《杜邻存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惠伯:《吾人庆祝成大五周年纪念之重要》,《国立成都大学第五周年纪念会特刊》,成都:国立成都大学,1930年

霍为棻等(修)、熊家彦等(纂):(同治)《巴县志》,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姜亮夫:《学兼汉宋的教育家龚向农》,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姜亮夫:《忆成都高师》,收在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2卷,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姜亮夫:《龚向农先生传》,收在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6卷,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姜亮夫:《思师录》,收在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14卷,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蒋介石:《蒋委员长训词》,《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3卷第40期,1935年7月8日

蒋寅:《原诗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台北)第8卷第2期,1997年6月

杰乎:《吾人对于此次川战应有之觉悟》,《蜀评月刊》第7期,1925年6月

金沙:《过去之四川》,《四川》第1号,1907年12月5日

金以林:《南京国民政府发展大学教育述论》,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

金毓黻:《静晤室日记》,沈阳:辽沈书社,1993年

觉剑:《川战感言》,《川事评论》第2期,1932年

Kapp,Robert A.,Szechwa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Provincial Militarism and Central Power,1911-1938,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匡珊吉、杨光彦(主编):《四川军阀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赖皋翔:《赖皋翔文史杂论》下册,张学渊编辑校注,自印本,出版时间不详

赖嵩山:《大竹河川主、神农、药王三圣庙碑序》,收在刘子敬修、贺维翰纂:(民国)《万源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蓝炳奎等(修)、吴德淮等(纂):(民国)《达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蓝勇:《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Little,Archibald John(阿奇伯尔德·约翰·立德):《扁舟过三峡》,黄立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朝正:《明清巴蜀文化论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台北:弘文馆,1986年

李德琬:《鱼藻轩中涕泪长——记李哲生一九二六年晋谒王国维先生》,收在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11卷,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李德琬:《记陈寅恪遗墨》,收在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13卷,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李德琬:《吴宓与李哲生》,《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2期

李伏伽、廖幼平:《经学大师廖平》,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璜:《学钝室回忆录》(增订本)上卷,香港:明报月刊社,1979年

李嘉:《四川新文艺运动》,《国立成都大学旅沪同学会会刊》第1期,1930年

李良俊(修)、王荃善等(纂):(民国)《新修南充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

李南晖(修)、张翼儒(纂):(乾隆)《威远县志》,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李榕:《十三峰书屋全集》,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李守孔:《国民政府之国家统一运动》,收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研讨会论文集(1928—1937)》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李思纯:《译者弁言》,收在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原著,李思纯译述:《史学原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李思纯:《祝屺怀先生事略》,《国立四川大学校刊》第11卷第9期,1941年12月1日

李晓宇:《尊经·疑古·趋新:四川省城尊经书院及其学术嬗变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李新:《流逝的岁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惺:《牟氏祠堂记》,收在(民国)《大邑县志·文征卷》,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李燿仙:《〈廖平选集〉(上册)内容评介》,收在《廖平选集》上册,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

李一氓:《李一氓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亦园:《民间寺庙的转型与蜕变——台湾新竹市民间信仰的田野调查研究》,收在《宗教与神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映莲:《琅琊场禹王宫奉祀濂溪夫子碑记》,收在杨维中等修、钟正懋等纂、郭奎铨续纂:(民国)《渠县志》,卷12《文征志八上》,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Li,Yu,“Social Change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and the Decline of Sichuan's Classical Learning in the Early Qing,” Late Imperial China,June 1998

李振吾(述):《川游见闻》,陈慧一记,《生活周刊》第6卷第11期,1931年3月7日

李宗锽等(修)、李仙根等(纂):(民国)《峨边县志》,民国四年(1915)刻本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收在《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梁启超:《为川汉铁路事敬告全蜀父老》,收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五(下),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收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梁启超:《呜呼四川教育界》,收在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廖平:《陆香初目录学叙》,《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1卷第2期,1932年9月27日

廖平:《廖平选集》上册,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

廖世英等(修)、赵熙等(纂):(民国)《荣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

廖远兮:《会务报告》,《北京大学四川同乡会会刊》创刊号,1934年2月

林思进:《华阳人物志》,《华西学报》第1期,1933年9月

林思进:《华阳人物志世族表》,《华西学报》第2期,1934年6月

林思进:《华阳志总分诸序》,《华西学报》第2期,1934年6月

林向:《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第3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林愈蕃:《增修关圣宫记》,收在杨霈修,李福源、范泰衡纂:(道光)《中江县新志》,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林志茂等(纂修):(民国)《三台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刘宸枫:《陕西会馆祀田记》,收在钮传善修,李炳灵、杨藻纂:(光绪)《德阳县志续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刘放皆:《著述等身的历史学家张森楷》,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刘复生:《表宋风,兴蜀学——刘咸炘重修〈宋史〉简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刘复生:《刘咸炘〈蜀学论〉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刘君:《简论西康建省》,收在张宪文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

刘矩:《吾川急宜联团自卫》,《蜀评月刊》第4期,1925年3月

刘良模等(修)、罗春霖等(纂):(民国)《丹稜县志》,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刘龙心:《学科体制与近代中国史学的建立》,收在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下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刘明:《中央整理川事的阴阳和结果》,《蜀道周刊》第3期,1928年11月17日

刘绍文(修)、洪锡畴(纂):(道光)《城口厅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刘师培:《近儒学术统系论》,收在徐亮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刘文辉:《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刘锡纯(纂):(民国)《重修彭山县志》,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

刘咸炘:《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

刘咸炘:《蜀诵》,刘复生教授手抄本

刘掞藜:《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收在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北京:朴社,1926年

刘掞藜:《讨论古史再致顾先生》,收在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北京:朴社,1926年

刘掞黎:《发刊词》,《史学杂志》(国立成都大学)第1期,1929年7月

刘正刚:《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会馆》,《清史研究》1991年第4期

刘正刚:《清代四川南华宫的社会活动》,《暨南学报》1997年第4期

刘子敬(修)、贺维翰(纂):(民国)《万源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收在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鲁凤辉等(修)、王廷伟等(纂):(嘉庆)《达县志》,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陆杰夫:《解决川局当召集“川民会议”》,《蜀评月刊》第8期,1925年7月

罗念生:《芙蓉城》,收在《罗念生全集》第9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罗源汉:《禹庙碑记》,收在杨维中等修、钟正懋等纂、郭奎铨续纂:(民国)《渠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罗廷权等(修)、马凡若(纂):(同治)《仁寿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罗志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史学反思》,收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收在《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骆成骧:《尔雅台》,收在传度等编:《乌尤山诗》,乐山:乌尤寺雕版雕版印行,1937年

吕士朋:《抗战前十年我国的教育建设》,收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历史与文化讨论集》第3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吕振修:《追求光明的大学校长王兆荣》,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续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研究》,收在《戊戌变法史事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蒙文通:《议蜀学》,收在廖幼平:《廖季平年谱》,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

蒙文通:《经史抉原》(《蒙文通文集》第3卷),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蒙文通:《〈华西大学图书馆四川方志目录〉序》,收在《古地甄微》(《蒙文通文集》第4卷),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

蒙文通:《地方之分化与民主政治之前途》,收在《蒙文通全集》第6卷,成都:巴蜀书社,2015年

蒙文通:《治学杂语》,收在蒙默编:《蒙文通学记》(增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米庆云:《国立成都大学兴废记略——从成大、成高的纠纷到成大、师大、川大的合并》,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3年

缪元朗:《缪钺先生编年事辑》,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缪钺:《缪钺全集》第7、8合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缪钺:《与杨联陞、缪鉁书》(1947年8月13日),收在《冰茧庵论学书札》,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闵震东:《叶伯和传略》,收在《枕涛存稿》,自印本,2004年

默情:《四川文化的一般》,《国立成都大学旅沪同学会会刊》第1期,1930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1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

南浦:《四川裁兵的矛盾现象》,《蜀道周刊》第2期,1928年5月

Naquin,Susan,Peking:Temples and City Life,1400-1900,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倪晶莹(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钮传善(修),李炳灵、杨藻(纂):(光绪)《德阳县志续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庞俊:《养晴室遗集》,成都,自印本,1995年

庞俊(石帚):《养晴室笔记》,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

彭华:《谢无量年谱》,收在舒大刚主编:《儒藏论坛》第3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彭文治、李永成(修),卢庆家、高光照(纂):(民国)《富顺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刻本

Platt,Stephen R.(裴士锋):《湖南人与现代中国》,黄中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收在傅道彬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钱穆:《师友杂录》(与《八十忆双亲》合刊本),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钱穆:《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收在《国史新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钱穆:《〈清儒学案〉序》,收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屈守元:《对古典文学批评具有卓识的庞石帚》,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续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任鸿隽致胡适(1919年4月16日),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香港:中华书局,1983年

任鸿隽致胡适(1922年8月13日),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香港:香港中华书局,1983年

任鸿隽:《赴川考察团在成都大学演说录·任叔永先生之讲演》,《科学》第15卷第7期,1931年7月

任鸿隽(叔永):《党化教育是可能的吗》,《独立评论》第3号,1932年6月5日

任鸿隽(叔永):《再论党化教育》,《独立评论》第8号,1932年7月1日

任鸿隽(叔永):《如何解决四川问题》,《独立评论》第26号,1932年11月13日

任鸿隽(叔永):《中国的出路》,《独立评论》第56号,1933年6月25日

任鸿隽(叔永):《四川军阀的末路》,《独立评论》第75号,1933年11月5日

任鸿隽:《四川大学的使命》,《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4卷第2期,1935年9月23日

任鸿隽:《五十自述》,收在《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任乃强:《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任以都(孙任以都):《学术界的成长,1912—1949年》,收在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任以都:《任以都先生访问记录》,张朋园、杨翠华、沈松侨采访,潘光哲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Ricoeur,Paul(保罗·利科):《作为一个他者的自身》,佘碧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Rowe,William(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江溶、鲁西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05年

弱水:《四川裁兵的研究》,《蜀道周刊》第2期,1928年5月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山河子弟:《说鹃声》,收在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

沈标远、吴人杰(修),何苏、何烋(纂):(嘉庆)《定远县志》,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刻印时间不详

沈恩培(修)、胡麟等(纂):(光绪)《增修崇庆州志》,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沈振辉:《李调元与〈蜀碑记补〉》,收在周少川主编:《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石岛纪之:《国民党政府的“统一化”政策和抗日战争》,收在张宪文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

士初:《四川真相》,《生活周刊》第6卷第15期,1931年4月4日

Shils,Edward,Primordial,Personal,Sacred and Civil Ties,in Selected Essays by Edward Shils,Chicago,Center for Social Organization Studies,Department of Sociology,University of Chicago,1970

舒新城:《蜀游心影》,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

述尧:《发刊词》,《北京大学四川同乡会会刊》创刊号,1934年2月

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大学史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宋载(修纂):(乾隆)《大邑县志》,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粟品孝:《朱熹与宋代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粟品孝:《“蜀学”再释》,《蜀学》第3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孙代兴:《西南军阀史研究述评》,收在张宪文、陈兴唐、郑会欣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

孙晓芬:《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谭言蔼:《重校全蜀艺文志跋》,收在杨慎编:《全蜀艺文志》,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谭言蔼:《通贤场万寿宫重修歌台募疏》,收在陈其宽修、邹宗垣等纂:(光绪)《续修安岳县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谭言蔼:《龙台场黔阳宫碑记》,收在陈其宽修、邹宗垣等纂:(光绪)《续修安岳县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谭宗龄:《重修五圣宫碑记》,收在蓝炳奎等修、吴德淮等纂:(民国)《达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唐振常:《忆舅文——记一代经学大师龚向农先生》,收在《往事如烟怀逝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陶亮生:《先师向先乔言行忆录》,收在成都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成都文史资料》1988年第2期

童恩正:《冯汉骥小传》,收在《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汪承烈(修)、邓方达(纂):(民国)《四川宣汉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汪国垣:《论近代诗派与地域:西蜀派》,收在《赵熙集》,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

汪士侃(纂修):(嘉庆)《双流县志》,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王安镇(修)、夏璜(纂):(民国)《潼南县志》,民国四年(1915)刻本

王东杰:《地方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冲突与互助:1936年〈川行琐记〉风波》,《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王东杰:《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王笛:《走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0)》,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王恩洋:《对整理四川文献之意见》,收在《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10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尔敏:《宋育仁之旅英探索新知及其富强建策》,收在《近代经世小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汎森:《价值与事实的分离?——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收在《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王汎森:《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收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

王汎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王晓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王辉:《立德立言、归于不朽》,收在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

王劲、杨红伟:《近代甘肃的“留学生”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卷,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考的系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王利器:《往日心痕——王利器自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利器:《李庄忆旧》,收在杜正胜、王汎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

王利器:《王利器自述》,收在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第4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

王蔺三:《琅琊场补修禹庙碑记》,收在杨维中等修、钟正懋等纂、郭奎铨续纂:(民国)《渠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王禄昌等(续补):(民国)《泸县志》,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王梦庚(原稿)、陈霁学(修)、叶方模等(纂):(道光)《新津县志》,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王铭铭:《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收在《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铭新等(修)、钟毓灵等(纂):(民国)《大邑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王谟:《发刊词》,《蜀铎》第1卷第1期,1935年12月15日

王谟:《四川人的特性与教育上应注意的几点》,《蜀铎》第2卷第2期,1936年7月31日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世杰:《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王叔岷:《慕庐忆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王文才:《蜀中诗豪赵熙》,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续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文照(修),曾庆奎、吴江(纂):(民国)《重修什邡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王宜昌:《关于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大学旅沪同学会会刊》第1期,1930年

王懿荣:致缪荃孙,收在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师友书札》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王晓渝:《“灯塔”、“大总管”与华阳书报流通处》,《文史杂志》2006年第6期

王玉娟:《刘湘政府(1935—1938)对川省基层行政人员的任用倾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王振忠:《明清以来汉口的徽商与徽州人社区》,收在李孝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Watson,James L.(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960—1960年)》,收在韦思谛(Stephen C.Averill)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微微:《四川青年目前的几个重大使命》,《新四川》第2期,1928年10月1日

魏峡:《陈岳安与华阳书报流通处》,《文史杂志》1990年第6期

魏元燮、花映均(修),耿光祜(纂):(咸丰)《隆昌县志》,清同治元年(1862)刻本

文康(原本)、施学煌(续修)、敖册贤(续纂):(同治)《荣昌县志》,清同治四年(1865)增刻本

文良等(修)、陈尧采等(纂):(同治)《嘉定府志》,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翁文灏:《翁文灏日记》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吴芳吉:《吴芳吉全集》中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吴晋航、邓汉祥、何北衡:《四川军阀的防区制、派系和长期混战纪略》,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吴樵:致汪康年,收在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吴庆坻:致汪康年,收在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吴天墀:《地理环境与藏族文化》,《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3卷第34期,1935年5月27日

吴天墀:《龙昌期——被埋没了的“异端”学者》,收在《吴天墀文史存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吴虞:《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吴虞:《吴虞日记》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吴玉章:《辛亥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

吴振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派意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吴之英:《吴之英诗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伍玉璋:《阅华洋杂货职员同益会传单的感言》,《蜀评月刊》第5期,1925年4月

伍玉璋:《团结——并质旅沪川商协进会的发起者》,《蜀评月刊》第5期,1925年4月

伍肇龄:《序》,见方守道等辑:《蜀学编》,光绪辛丑(1901年)成都锦江书局重刊本

奚湘焘:《收回路款办赈之痛言》,《蜀评月刊》第9期,1925年8月

夏肇庸:《改建禹庙山门记》,收在黄允钦等修、罗锦成等纂:(光绪)《射洪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向楚:《重修巴县志叙》,《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集刊》第1集,成都: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文科研究所,1943年

萧箑父:《〈推十书〉影印本序》,收在刘咸炘:《推十书》第1册,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

萧印唐:《目录学丛考序》,收在《印唐存稿》,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萧铮:《忆南昌程天放兄》,《传记文学》(台北)第51卷第5期,1987年11月

絜非:《罩在雾里的四川》,《生活周刊》第5卷第49期,1930年11月16日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谢无量:《存古学堂募捐启》,《蜀报》第4期,宣统二年九月朔日(1910年10月17日)

谢无量:《蜀学会叙》,民国时期油印本,具体年月和出版地不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谢无量:《蜀学原始论》,收在中央文史馆编:《崇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幸之:《治蜀刍议》,《蜀评月刊》第8期,1925年7月

熊丸:《熊丸先生访问纪录》,陈三井访问,李郁青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徐陈谟:《重修禹王宫碑记》,收在汪承烈修、邓方达纂:(民国)《四川宣汉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徐炯(子休):《异哉所谓川人治川也》,《川报》1935年6月2日,第6版

徐中舒:《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收在《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徐中舒:《结绳遗俗考》,收在《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严耕望:《治史答问》,收在《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杨迦怿等(修)、刘辅廷(纂):(道光)《茂州志》,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杨霈(修),李福源、范泰衡(纂):(道光)《中江县新志》,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与《积微居诗文钞》合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杨天石:《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谋略——以蒋氏日记为中心所做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杨学述:《重修禹王宫后殿两廊乐楼缭墙序》,收在程熙春修、文尔炘等纂:(同治)《筠连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杨英灿(纂修)、余天鹏(续修)、陈嘉绣(续纂):(嘉庆)《安县志》,清同治三年(1864)增补嘉庆本

杨永斌折(雍正十一年),《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22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

杨维中等(修)、钟正懋等(纂)、郭奎铨(续纂):(民国)《渠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杨赞襄:《书刘申叔南北考证学不同论后》,《四川国学杂志》第3号,1912年11月20日

姚廷章(修)、邓香树(纂)、冉瑞桐等(增刻):(同治)《珙县志》,清光绪九年(1883)增刻本

叶秉诚:《史心》,《史学杂志》第1期,1929年7月

叶大锵等(修)、罗骏声(纂):(民国)《灌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叶治钧:《发刊词》,收在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

一夫:《组织四川省政府问题的商榷》,《蜀道周刊》第2期,1928年5月

易崇阶:《重建禹王宫序》,收在蓝炳奎等修、吴德淮等纂:(民国)《达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庸夫:《从整个党的现状说到四川党务》,《新四川》创刊号,1928年9月1日

庸夫:《四川党务的危机与其救济的方法》,《新四川》第2期,1928年10月1日

余英时:《中国史学思想反思》,收在《人文与理性的中国》,程嫩生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俞廷举:《全蜀艺文志序》,收在杨慎编:《全蜀艺文志》,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袁蘅生:《川省裁兵办法刍议》,《蜀评月刊》第2期,1925年1月

泽昭:《促进民众之团结》,《蜀评月刊》第9期,1925年8月

曾扩情:《蒋介石两次派我入川及刘湘任“四川剿匪总司令”的内幕》,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曾庆昌(纂修):(民国)《内江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

曾业英:《论一九二八年的东北易帜》,《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张惠昌:《四川军阀混战中的“善后会议”》,收在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4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张凯:《清季民初“蜀学”之流变》,《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

张澜:《张澜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张美枢:《培修禹庙碑序》,收在蓝炳奎等修、吴德淮等纂:(民国)《达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张宁阳等(修),陈献瑞、胡元善(纂):(嘉庆)《井研县志》,清嘉庆元年(1796)刻本

张森楷:《〈二十四史校勘记〉序例》,收在唐唯目编:《张森楷史学遗著辑略》,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秀熟:《对廖平先生学术思想的浅见》,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张勋燎:《冯汉骥先生师门从学考古记》,收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循:《义理与考据之间:蒙文通先生的经学历程》,收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编:《国学研究》第2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1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章太炎:《清儒(一)》,收在徐亮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章太炎:《清儒(二)》,收在徐亮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章太炎:《清故龙安府学教授廖君墓志铭》,收在徐亮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章太炎:《清代学术之系统》,收在徐亮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赵灿鹏:《蒙文通先生〈书目答问补正〉案语拾遗》,收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

赵熙:《赵熙集》,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

征言:《成都生活的形色》,《新生周刊》第1卷第14期,1934年5月12日

郑国翰、曾瀛藻(修),陈步武、江三乘(纂):(民国)《大竹县志》,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郑少诚等(修)、杨肇基等(纂):(民国)《西昌县志》,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郑贤书等(修)、张森楷(纂):《民国新修合江县志》,民国十年(1921)刻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西南民众对抗战的贡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钟家源:《清末诗人钟云舫诗谳始末》,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仲年:《四川之英雄》,《蜀评月刊》第4期,1925年3月

周鼎:《刘咸炘学术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周开庆:《四川人应有的自觉与自信》,《蜀铎》第2卷第2期,1936年7月31日

周克堃等(纂):(光绪)《广安州新志》,民国十六年(1927)重印清宣统三年(1911)本

周启成:《前言》,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周叔平:《毕生从事文化事业的状元骆成骧》,收在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周晓和:《原始人类》,《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1卷第14期,1933年4月17日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上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朝谦:《治川之我见》,《蜀评月刊》第5期,1925年4月

朱之洪等(修)、向楚等(纂):(民国)《巴县志》,民国二十八年(1939)刻本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邹韬奋:士初《四川真相》“编者按”,《生活周刊》第6卷第15期,1931年4月4日

醉春:《怎样才能促成党治的四川》,《新四川》创刊号,1928年9月1日

(未署名)

《本社及旅沪川团体电请息战》,《蜀评月刊》第6期,1925年5月

《程天放先生事略》,收在“国史馆”编:《“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1辑,台北:“国史馆”,1988年

《川战中之重要文电》,《川事评论》创刊号,1932年11月27日

《党治下的四川省政府组织问题——中国国民党四川旅沪同志会致中央艳电》,《新四川》创刊号,1928年9月1日

《发刊词》,《新四川》创刊号,1928年9月1日

《发刊词》,《蜀风月刊》第1卷第1期,1936年10月8日

《江安全县人民对于时局之宣言》,《蜀评月刊》第7期,1925年6月

《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收在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卷头语》,《蜀评月刊》第2期,1925年1月

隆昌京津留学会通电,《蜀评月刊》第2期,1925年1月

《上海蜀评社章程》,《蜀评月刊》第1期,1924年12月

蜀评社通电,《蜀评月刊》第2期,1925年1月

《蜀新社宣言》,《蜀评月刊》第3期,1925年2月

《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对四川同胞宣言》,《蜀评月刊》第8期,1925年7月

《中国国民党四川旅京同志会为救川请愿宣言》,《新四川》第2期,1928年10月1日

《资州会之反响——旅外川籍党员陈天民等对资州会议之快邮代电》,《新四川》第2期,1928年10月1日

《作者小传》,收在任乃强:《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档案

“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档案”(四川大学档案馆藏)第1、2519卷

“国立四川大学档案”(四川大学档案馆藏)第1、6、17、38、41、46、62、63、189、202、495、628、1539、2024、2560卷

“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5—1975

“朱家骅档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藏),档案号:154—1

报刊

《北京大学四川同乡会会刊》

《成都快报》

《川报》

《川事评论》

《国立成都大学旅沪同学会会刊》

《国立成都大学校报》

《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校报》

《国立四川大学周刊》(《国立四川大学校刊》)

《国立武汉大学四川同学会会刊》

《国民公报》

《国学季刊》

《华西日报》

《商务日报》

《社会日报》

《生活周刊》

《史学杂志》(国立成都大学史学研究会)

《蜀报》

《蜀道周刊》

《蜀铎》

《蜀评月刊》

《四川》

《新民报》(成都版)

《新生周刊》

《新四川》

《新新新闻》

《中国大学四川同学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