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约翰·克利斯朵夫·曼灵:《死亡的戏剧舞台或死尸絮语》,86~87页,Wittenberg,1692。
[2] 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6~7页,注释3及80~81页,Berlin,1920。
[3] “Klassik”与“Klassizismus”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美学为模范但并非对之做亦步亦趋的模仿的美学取向,往往也用以指称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魏玛古典时期;后者带有贬义,指代拘泥于古典美学标准的美学态度。故将前者译为古典主义,后者译为复古主义。——译者注
[4] “Allegorie”是用一物来指代另一物的修辞法,既不同于象征,也不同于隐喻。常见翻译有讽喻、寓言等。但是在本文中,“Allegorie”是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不可与文体上的寓言(Fabel)混同,所以暂且用了寄喻这个词,表明将某物的意义寄托另一物来喻指。——译者注
[5] [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歌德全集》,第38卷,261页,Stuttgart,Berlin,1907。
[6] [德]亚瑟·叔本华:《叔本华全集》,第1卷,314页等,Leipzig,1892。
[7] 参见[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小说散文集》,114页,Leipzig,1916。
[8] [德]赫尔伯特·许萨尔茨:《德意志巴洛克文学: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40页,Leipzig,1924。
[9] 同上书,296页。
[10] [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118页,Leipzig,Darmstadt,1819。
[11] 同上书,64页。
[12] [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59页等,Leipzig,Darmstadt,1819。
[13] 同上书,66~67页。
[14] [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63~64页,Leipzig,Darmstadt,1819。
[15] 同上书,68页。
[16] [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70、71页,Leipzig,Darmstadt,1819。
[17] 同上书,199页。
[18] 同上书,147~148页。
[19] [德]约翰·海因里希·瓦斯:《反象征》,223页,Stuttgart,1826。
[20] [德]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杂集》,第5卷,58页,Wien,1801。
[21] 同上书,194页。
[22] “Emblem”是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一种绘画类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铜版画或者木版画、标题和指示画面内容的题诗。——译者注
[23] [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227~228页,Leipzig,Darmstadt,1819。
[24] [德]卡尔·基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喻中人文主义的象形文字学,尤以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凯旋门为例》,36页,Wien,Leipzig,1915。
[25] 参见[意]西萨尔·皮帕:《圣像学》(Iconologia),Roma,1609。
[26] [德]卡尔·基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喻中人文主义的象形文字学,尤以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凯旋门为例》,34页,Wien,Leipzig,1915。
[27] [德]卡尔·基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喻中人文主义的象形文字学,尤以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凯旋门为例》,12页,Wien,Leipzig,1915。
[28] 同上书,31页。
[29] [德]卡尔·基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喻中人文主义的象形文字学,尤以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凯旋门为例》,23页,Wien,Leipzig,1915。
[30] [意]皮艾里奥·法勒里阿诺:《象形文字》,封面图,Basileae,1556。
[31] [意]皮艾里奥·法勒里阿诺:《象形文字》,4页,Basileae,1556。原文为拉丁文。——译者注
[32] [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卷1,189页,Leipzig,1924。
[33] 同上书,卷2,208~209页。
[34] 参见[法]尼古拉斯·考西努斯:《博识象征者》,Ⅻ,Coloniae Agrippinae,1623。
[35] [德]马丁·奥皮茨:《德意志文学》,2页,Breslau,1624。
[36] 匿名:《形象哲学》,17页,Lipsiae,1683。原文为拉丁文。——译者注
[37] 同上书,344页。
[38] [德]乔治·安德列亚斯·博克勒:《徽章学》,131页,Nürnberg,1688。
[39] 同上书,140页。
[40] 同上书,109页。
[41] 同上书,81页。
[42] 同上书,82页。
[43] 同上书,83页。
[44] [德]卡尔·基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喻中人文主义的象形文字学,尤以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凯旋门为例》,127页,Wien,Leipzig,1915。
[45] 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105页,Bern,1920。
[46] [德]约翰·温克尔曼:《试论一个艺术寄喻》,143页等,Leipzig,1866。
[47] 这个概念来源于希腊语中的观看、形态,经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转换为与物质(Materie)对立的概念。权且译为理念。近于德语中的“Idee”。——译者注
[48] [德]赫尔曼·科恩:《纯粹感觉美学》,305页,Berlin,1912。
[49] [德]卡尔·霍斯特:《巴洛克难题》,39~42页,München,1912。
[50] [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193~194页,Leipzig,1924。
[51] 同上书,305~306页。
[52] [德]奥古斯特·布赫纳:《德意志文学艺术指南》,80页等,Jehna,1663。引自[德]汉斯·海因里希·博尔歇特:《布赫纳与他对于17世纪德语文学的意义》,81页,München,1919。
[53] [德]保罗·汉卡姆:《语言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概念及释义:对文学史的时间次序问题的探讨》,135页,Bonn,1927。
[54] [德]康拉德·布尔达赫:《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两篇关于现代教育与语言艺术的基础的论文》,178页,Berlin,1918。
[55]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90页,Breβlau,1684。
[56] [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阿格里皮纳》,33~34页,Leipzig,1724。
[57] 参见[德]库尔特·克里茨:《约翰·克里斯蒂安·哈尔曼的戏剧: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戏剧史研究》,166~167页,Berlin,1911。
[58] [德]约翰·温克尔曼:《试论一个艺术寄喻》,19页,Leipzig,1866。
[59] 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53页等,Bern,1920。
[60] [德]尤里乌斯·佩特森:《文学史结构》,载《德意志—罗马月刊》,1914(6)。
[61] [德]弗里茨·施特里希:《17世纪抒情诗的风格》,39页,München,1916。
[62] [德]约翰·海因里希·梅尔克:《纯文学与艺术选集》,308页,Oldenburg,1840。
[63] [德]弗里茨·施特里希:《17世纪抒情诗的风格》,39页,München,1916。
[64] 格吕菲乌斯的著名诗句。——译者注
[65] [德]弗兰茨·封·巴德尔:《全集》,第1部分第2卷,129页,Leipzig,1851。
[66] 同上书,129页。
[67] [德]亚瑟·许布舍尔:《巴洛克作为矛盾生活感觉的形态:精神史的分段基础》,载《文学史杂志》,1922(24)。
[68] 同上。
[69] [德]埃贡·科恩:《17世纪的社会理想与社会小说:德意志教育史研究》,23页,Berlin,1921。
[70] [德]尤里乌斯·蒂特曼:《纽伦堡派诗人:哈尔斯多尔夫、克拉耶、比尔肯——德意志17世纪文学、文化史研究》,94页,G?ttingen,1847。
[71] [德]约翰·温克尔曼:《试论一个艺术寄喻》,27页,Leipzig,1866。也可参见[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67、109~110页,Leipzig,Darmstadt,1819。
[72] [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64页,Leipzig,Darmstadt,1819。
[73] 同上书,147页。
[74] [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31页,Leipzig,Darmstadt,1819。
[75] [德]诺瓦利斯·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诺瓦利斯文集》,第3卷,5页,Jena,1907。
[76] [德]诺瓦利斯·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诺瓦利斯文集》,第2卷,308页,Jena,1907。
[77] [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第1卷,192页,Leipzig,1924。
[78] [德]科内泽贝克的弗兰茨·尤里乌斯:《隐者所作:富于成果的使用,受人喜爱的愉悦——三重意象》,Braunschweig,1643。
[79] [德]威廉·瓦克纳格尔:《论戏剧文学》,11页,Basel,1838。
[80] [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索夫尼斯贝》,75~76页,Franckfurth,Leipzig,1724。
[81] [德]康拉德·米勒:《论罗恩斯坦因的生平与创作》,94页,Breslau,1882。
[82] [德]诺瓦利斯·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诺瓦利斯文集》,第3卷,71页,Jena,1907。
[83] 参见[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索夫尼斯贝》,76页,Franckfurth,Leipzig,1724。
[84] [德]尤里乌斯·利奥波德·克莱因:《英国戏剧史》,57页,Leipzig,1876。
[85] 参见[德]汉斯·斯坦博格:《格吕菲乌斯悲苦剧中的合唱》,107页,G?ttingen,1914。
[86] [德]库尔特·克里茨:《约翰·克里斯蒂安·哈尔曼的戏剧: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戏剧史研究》,182页,Berlin,1911。
[87] 同上书,102、168页。
[88] [德]库尔特·克里茨:《约翰·克里斯蒂安·哈尔曼的戏剧: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戏剧史研究》,168页,Berlin,1911。
[89] [德]汉斯·斯坦博格:《格吕菲乌斯悲苦剧中的合唱》,76页,G?ttingen,1914。
[90] [德]亚瑟·许布舍尔:《巴洛克作为矛盾生活感觉的形态:精神史的分段基础》,载《文学史杂志》,1922(24)。
[91] [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599页,Tübingen,1882。
[92] [德]汉斯·斯坦博格:《格吕菲乌斯悲苦剧中的合唱》,76页,G?ttingen,1914。
[93] 参见[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索夫尼斯贝》,17页等,Leipzig,1724。
[94] 参见[德]库尔特·克里茨:《约翰·克里斯蒂安·哈尔曼的戏剧: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戏剧史研究》,133页,Berlin,1911。
[95] 同上书,111页。
[96] 参见[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310页等,Tübingen,1882。
[97] [德]奥古斯特·柯尔克霍夫斯:《尤以克里奥帕特拉为例论罗恩斯坦因的悲苦剧:17世纪戏剧史论文》,52页,Paderborn,1877。
[98]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69页,Breβlau,1684。
[99] 《寓意画选》,图15,Amstelaedami,1704。
[100] [德]威廉·豪森斯坦:《论巴洛克精神》,71页,München,1921。
[101] 参见[德]威利·弗雷明:《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与舞台》,131页,Halle a.d.,1921。
[102] 参见[德]威廉·豪森斯坦:《论巴洛克精神》,71页,München,1921。
[103] 花押字(Monogramm)指的是将姓名或商号名称的起首字母相互交织成图案,用做信笺上的签字或者商标。——译者注
[104] [德]尤里乌斯·蒂特曼:《纽伦堡派诗人:哈尔斯多尔夫、克拉耶、比尔肯——德意志17世纪文学、文化史研究》,184页,G?ttingen,1847。
[105] [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269页,Tübingen,1882。
[106]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3页,Breβlau,1684。
[107] 参见[意]弗朗希斯科·彼特拉克:《六次胜利或胜利盛况》,C?then,1643。
[108]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124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109] [德]尤里乌斯·蒂特曼:《希律王,屠杀儿童者》,156页,Nürnberg,1645。
[110] [德]乔治·菲利普·哈尔斯多尔夫:《诗歌漏斗》,81页,Nürnberg,1648。
[111] 参见[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7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112] [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Tübingen,1882。
[113] [德]恩斯特·威尔肯:《论对宗教剧的批判对待》,10页,Halle,1873。
[114] [德]里查德·迈耶:《论理解艺术品》,载《古典时期新年刊》,1901(4)。
[115] [法]路易斯·维索基:《格吕菲乌斯与17世纪德语悲剧》,61页,Paris,1892。原文为法语。——译者注
[116] 参见[德]艾里希·施密特·菲利克斯·鲍贝塔格:《德意志小说及其亲似文体的历史》,第1部分第2卷,414页,Breslau,1879。
[117] [德]奥古斯特·柯尔克霍夫斯:《尤以克里奥帕特拉为例论罗恩斯坦因的悲苦剧:17世纪戏剧史论文》,89页,Paderborn,1877。
[118] [德]弗里茨·施拉姆:《阿拉莫德时代的关键词》,2页,参见31~32页,Straβburg,1914。
[119]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41页,Breβlau,1684。
[120] 同上书,42页。
[121] 同上书,44页。
[122] 同上书,45页。
[123] 同上书,5页。
[124] 同上书,102页。
[125]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65页,Breβlau,1684。
[126] 同上书,57页。
[127] 参见[德]保尔·施塔赫尔:《塞内卡与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戏剧:16、17世纪文学史与风格史研究》,336页等,Berlin,1907。
[128]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42页,Breβlau,1684。
[129] 同上书,101页。
[130] 同上书,76页。
[131]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9、12、38~39、62、76、91页。参见[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497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132]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16页,Breβlau,1684。
[133] [德]奥古斯特·阿道尔夫·封·豪克维茨:《文学先驱》,35页,Dresden,1684。
[134] 参见[德]约翰·雅各布·布莱汀格尔:《对比喻的性质、意图与使用的批判性论文》,224页,参见462页,Zürich,1740。参见[瑞士]约翰·雅各布·波德默尔:《对文学家的诗歌绘画的批判性观察》,107、425页等,Zürich,Leipzig,1741。
[135] [瑞士]约翰·雅各布·波德默尔:《押韵诗》,32页,Zürich,1754。
[136] Jacob B?hme,De signatura rerum,Amsterdam,p.208。
[137] 同上书,5、8~9页。
[138] [德]科内泽贝克的弗兰茨·尤里乌斯:《向喜爱德语的读者的简单预告》(Kurtzer Vorbericht An den Teutschliebenden und geneigten Leser)。
[139] [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第2卷,18页,Leipzig,1924。
[140] [意]尤里乌斯·凯撒·斯卡里格:《诗学七书》,478、481页,Genf,1617。原文为拉丁文。——译者注
[141] [德]保罗·汉卡姆:《语言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概念及释义:对文学史的时间次序问题的探讨》,159页,Bonn,1927。
[142] [德]约瑟夫·纳德勒:《德意志部落与景观的文学史》,78页,Regensburg,1913。
[143] 参见[德]乔治·菲利普·哈尔斯多尔夫:《“为了德语研究”保卫书》,12页,Nürnberg,1644。
[144] 参见[德]汉斯·海因里希·博尔歇特:《布赫纳与他对于17世纪德语文学的意义》,77页注释、84~85页,München,1919。
[145] [德]尤里乌斯·蒂特曼:《纽伦堡派诗人:哈尔斯多尔夫、克拉耶、比尔肯——德意志17世纪文学、文化史研究》,228页,G?ttingen,1847。
[146] [德]乔治·菲利普·哈尔斯多尔夫:《“为了德语研究”保卫书》,14页,Nürnberg,1644。
[147] [德]弗里茨·施特里希:《17世纪抒情诗的风格》,45~46页,München,1916。
[148] 意大利东南部城市。——译者注
[149] [德]约翰·安东·莱泽维茨:《莱泽维茨全集》,45~46页,Braunschweig,1838。
[150] [德]马格努斯·丹尼尔·奥麦斯:《德语韵文艺术及文学艺术概要》,引自[德]乔治·波普:《论17世纪德意志诗学中的戏剧概念》,45页,Leipzig,1895。
[151] [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第2卷,18页,Leipzig,1924。
[152] [德]乔治·菲利普·哈尔斯多尔夫:《诗歌漏斗》,78~79页,Nürnberg,1653。
[153] [德]让-保罗:《1630年的爱之战与1670年的戏剧舞台:17世纪德语戏剧史论文》,170~171页,Berlin,1910。
[154] 参见[德]威利·弗雷明:《德语区的耶稣会戏剧史》,270页等,Berlin,1923。
[155] [德]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卡尔德隆戏剧集》,第3卷,316页,Berlin,1815。
[156] [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62页,Tübingen,1882。
[157] 参见[德]保尔·施塔赫尔:《塞内卡与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戏剧:16、17世纪文学史与风格史研究》,358页,Berlin,1907。
[158] [德]约翰·乔治·西伯尔:《新建的剧院厅》,261页,Nürnberg,1684。
[159] 参见《荣耀的审讯官约翰纳斯·封·内珀穆克》(Die Glorreiche Marter Joannes von Nepomuck),引自[德]卡尔·韦斯:《维也纳政治嬉闹剧:德意志戏剧史研究》,148页等,Wien,1854。
[160]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1页,Breβlau,1684。
[161] [德]威廉·豪森斯坦:《论巴洛克精神》,14页,München,1921。
[162]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4、70页,Breβlau,1684。
[163] [德]里查德·玛利亚·韦尔纳:《戏剧家哈尔曼》,89页,Leipzig,1909。
[164] [德]威利·弗雷明:《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与舞台》,401页,Halle,1921。
[165]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132页等,Leipzig,1895。
[166] [德]约翰·威廉·李特:《一个年轻物理学家遗物中的碎片》,227页等,Heidelberg,1810。
[167] 同上书,230页。
[168] 同上书,242页。
[169] 同上书,246页。
[170] 参见[德]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散文体早期论著》,364页,Wien,1906。
[171] [德]康拉德·米勒:《论罗恩斯坦因的生平与创作》,71页注释,Breslau,1882。
[172] [德]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杂集》,第5卷,193~194页,Wien,1801。
[173] [德]弗里茨·施特里希:《17世纪抒情诗的风格》,42页,München,1916。
[174] [德]赫尔伯特·许萨尔茨:《德意志巴洛克文学: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114页,Leipzig,1924。
[175] [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群芳集》,50页,Breβlau,1708。
[176] 匿名:《形象哲学》,17~18页,Lipsiae,1683。
[177] [德]乔治·安德列亚斯·博克勒:《徽章学》,102页,Nürnberg,1688。
[178] 同上书,104页。
[179] [德]马丁·奥皮茨:《尤迪特》,Breβlaw,1635。
[180] 参见[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377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181] [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390页,Tübingen,1882。
[182] [德]康拉德·米勒:《论罗恩斯坦因的生平与创作》,15页,Breslau,1882。
[183] 参见[德]保尔·施塔赫尔:《塞内卡与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戏剧:16、17世纪文学史与风格史研究》,25页,Berlin,1907。
[184]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68页,Breβlau,1684。
[185] [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614页,Tübingen,1882。
[186]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68页,Breβlau,1684。
[187] [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172页,Tübingen,1882。
[188] 同上书,149页。
[189]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10页,Breβlau,1684。
[190] 参见[德]尤里乌斯·蒂特曼:《纽伦堡派诗人:哈尔斯多尔夫、克拉耶、比尔肯——德意志17世纪文学、文化史研究》,175页,G?ttingen,1847。
[191] [德]维克多·曼海姆:《格吕菲乌斯的诗歌》,139页,Berlin,1904。
[192] 参见[德]尤里乌斯·蒂特曼:《纽伦堡派诗人:哈尔斯多尔夫、克拉耶、比尔肯——德意志17世纪文学、文化史研究》,46页,G?ttingen,1847。
[193]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悲苦剧、滑稽剧和牧人剧》,8页,Breβlau,1684。
[194] 18世纪末普鲁士很有影响的一个通神论秘密宗教组织。
[195] [德]阿比·瓦尔堡:《路德时代文字与图像中的异教-古典预言》,70页,Heidelberg,1920。
[196] [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卷ⅩⅩⅡ,24页。
[197] [德]弗里德里希·封·贝措尔德:《古典诸神在中世纪人文主义中的延续存在》,31~32页,Bonn,Leipzig,1922。参见[法]博韦的文森:《口语与书面语综述》,295~296页,Duaci,1624。
[198] [德]赫尔曼·乌瑟纳:《诸神之名:宗教概念形成理论初探》,366页,Bonn,1896。
[199] [德]赫尔曼·乌瑟纳:《诸神之名:宗教概念形成理论初探》,368~369页,参见316~317页,Bonn,1896。
[200] [古罗马]奥列里乌斯·克莱门斯·普鲁登提乌斯:《反象征》,501~502页;引自[德]弗里德里希·封·贝措尔德:《古典诸神在中世纪人文主义中的延续存在》,30页,Bonn,Leipzig,1922。
[201] [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22章,508页,Wien,1826。
[202] [德]阿比·瓦尔堡:《路德时代文字与图像中的异教-古典预言》,34页,Heidelberg,1920。
[203] [德]弗里德里希·封·贝措尔德:《古典诸神在中世纪人文主义中的延续存在》,5页,Bonn,Leipzig,1922。
[204] [德]阿比·瓦尔堡:《路德时代文字与图像中的异教-古典预言》,34页,Heidelberg,1920。
[205] [德]卡尔·霍斯特:《巴洛克难题》,42页,München,1912。
[206] [德]让-潘诺夫斯基,萨克斯尔:《丢勒的忧郁I:一个来源史与类型史研究》,72页,Leipzig,Berlin,1923。
[207] [德]保罗·雷曼:《中世纪的戏仿》,97页,München,1922。
[208] [德]尤里乌斯·利奥波德·克莱因:《英国戏剧史》,3~4页,Leipzig,1876。
[209] [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歌德全集》,第38卷,258页,Stuttgart,Berlin,1907。
[210] [德]诺瓦利斯·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诺瓦利斯文集》,13页,Jena,1907。
[211]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45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212] [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22章,564页,Wien,1826。
[213] 参见[德]保尔·施塔赫尔:《塞内卡与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戏剧:16、17世纪文学史与风格史研究》,336~337页,Berlin,1907。
[214]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9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215] [德]约翰·克利斯蒂安·哈尔曼:《死尸絮语:先人诗歌与意大利墓志铭》,3页,Franckfurt,Leipzig,1682。
[216] 参见[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阿格里皮纳》,74页,Leipzig,1724;及[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索夫尼斯贝》,75页,Franckfurth,Leipzig,1724。
[217] [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群芳集》,50页,Breβlau,1708。
[218] [德]西格蒙德·封·比尔肯:《为和平而欣喜的条顿人》,114页,Nürnberg,1652。
[219] 《圣经》,3页,Berlin,1835。
[220] 同上书,2页。
[221] 参见[意]但丁·阿里盖利:《神曲》,13页,Berlino,1892。
[222] [德]威廉·豪森斯坦:《论巴洛克精神》,17页,München,1921。
[223] [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第1卷,193页,Leipzig,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