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缺少什么
好小说本身什么也不缺,倒是缺少好的读者。中国太大,平均文化水平又偏低,真正有些深度和意蕴的小说是不会有太多太多读者的。我们又一再强调为读者服务,现在又提读者是上帝。上帝不爱读的小说还能是好小说吗?发行量不大的小说还能是好小说吗?殊不知我们的上帝也有些被惯懒了,惯坏了,不肯沉下心来细读为他服务的作品,读来稍有费神处便扔到一边责东骂西。这也难怪。小说从它诞生那天起,地位和作用就定了,是平民百姓茶余饭后或闲妇贵少吃饱撑着之后的消遣玩艺,属于服务和伺候人的。不像《诗经》、《四书五经》、《论语》、《资本论》、《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些书是教导人的,你读者爱读不爱读,都有人向你灌输,非读不可。小说从来不这样,将来也不会这样。这就有个读者欣赏水平提高的问题。啥时候那些凶杀打斗,庸俗言情(我侧重说的是庸俗而不是言情)、离奇破案等等的劣质小说没多少读者了,一征订只是百八十份,印多了也没卖的也没买的,那时候的读者才配叫上帝,才配指教作者。作者和读者应该互为上帝。现在的现实却是,小说面对着“双轨制”。公有制和私有制两根杠杆对它发生着作用,而真正厉害的是经济规律。说难听点,小说缺什么,缺钱,什么样的小说能让上帝多掏钱就生产什么样的小说。从这点说的话,小说缺钙了。钙是长骨头的。缺钙就导致媚骨和软骨!
那么,跳开这些问题去说不好的小说缺什么吧。缺少诗意。缺少对人的生存和疾苦的真诚关怀。缺少哲学意义上的主题和力量。缺少作者自己灵魂的颤动。缺少理想。
美是小说语言第一要旨
语言是思想和感情的符号。传达和交流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便得什么样的语言。小说是一种艺术,小说语言必是一种艺术语言无疑。艺术语言肯定应该是美的,作为小说艺术的语言也必须是美的也该无疑。作为小说语言不美的现象有种种,我只想说说两三种。一种是因为语言的艺术才能不足,写出来的直白干涩,毫不形象生动,毫不含蓄幽默,毫无生气和文采,甚至多是些报纸和官样文章语言,虽不低俗肮脏,但也不生美感,全如一具具语言的僵尸,令人生厌。
另一种则是因为心境有些病态,大脑中控制语言分泌的神经有了炎症,流泻出的语言便带了脓和菌。这情况不是因为才气不足,有的恰恰是因为有些才气,红了,火了,被捧得惯得忘乎所以了,失去了责任感和控制力,任自己内心所有念头,(包括不健康的念头)随意流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入耳入目让你难忘,但给你的是丑的脏的恶性刺激。如果经常使用这些让人产生恶性刺激的语言而自己却产生极大的快感和满足,那可真是情感不大健康了。
还有界乎以上两者之间的一种油滑,总是油腔滑调嬉皮笑脸那种油腻乎乎的语言。不能说脏,但让人感到不清爽。
情感是健康的,便会对美有强烈的渴望和追求。追求描写对象的美感和描写语言的美感,即使涉及到了丑人丑事丑物丑行,读后也会产生整体美感和美的力量感。
不管怎么发展,小说语言还是应该遵守审美这一根本要旨的。至于美如何定义,那是另一个话题了。不管怎样定义,反正不能以丑为美。
(原载《文艺评论》199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