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曾经是河(1 / 1)

高窗听雪 刘兆林 474 字 6天前

有幸随南京沈阳两军区作家访问团到绍兴一游。以往从史书上读到的不少名胜典故此次又身临其境重读了一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练兵点将之台,王羲之曲水流觞书兰亭序处,陆游愁肠百结吟《钗头凤》那堵残墙,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诸位先贤故居祖居都怀着十二分的敬仰一一拜谒,不由我连连喟叹,绍兴真乃地灵人杰之城。就连到街里查尽各家大小商店饭馆工厂学校企业及党政军机关的横牌竖匾,也竟然很难找到一块书法不怎么样的。联想我以前到过的大兴安岭新兴城市加格达奇,那里当时的情形则正好与此相反,满城很难找到的是一块书法像样的牌匾。相比之下绍兴文化土层的深厚实在令我等东北游子们仰慕。绍兴人种田便可犁出文物,连绍兴市区的路都曾经是吴越时的河呀。

羡慕两天之后,第三天便开始听到抱怨了,这抱怨便是由绍兴的路曾经是河引出的。据说三十多年以前绍兴市区现在是路的地方绝大部分是河,那种用于划船交通的街巷之河。后来逐年填土石改修成现在行车的路了。于绍兴人民的衣食住行来说,把街巷之河改成行车之路是再方便不过了,可游人们抱怨的是不该把许多圣贤的故居之地原有的风貌破坏掉,保持那古朴原始的水乡田园韵味多好哇。没文化,破坏文化,罪过……抱怨得真诚而理直气壮。

我便想,若是那些先贤们还在的话,会赞同这抱怨吗?我不是圣贤,将来大概也绝不会与圣贤有多大瓜葛,但以我小人之心揣度一下那些圣贤之腹,觉得他们似乎不会同意这等抱怨的。圣贤们皆因忧国忧民而为圣贤的。人类已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文明已在各个国度为人民造福,哪个圣贤忍心看他故乡的百姓还在窄巷深水中咿咿呀呀慢如蜗牛样划那小木船儿呢?圣贤们的故地,保存一些文化历史遗迹是绝对应该的,但绝不该使圣贤们成了当地发展现代文明的障碍或沉重包袱。不管多么伟大的圣贤都不应该成为后来人的包袱。绍兴的改变尤其街道交通和房屋建筑方面的改变与高度现代文明的城市比已经够小了,我以为这便是故乡今人为先贤们做出的重要牺牲。可以说,先贤们把大智大慧贡献给了全人类,但作为后人是不应该把并非先人意愿的东西当成沉重包袱的。故乡的人们得多考虑要为先贤们保存那些大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而摒弃如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所反思的那份沉重……

(原载1989年《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