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的崇山峻岭间,弯弯的山道下,留下了一行行跋涉者的脚印。那是我们——几个省城里来的作家,闯进了一个个困境紧锁的山村,推开了一扇扇家徒四壁、八面进风的贫苦家庭的门。这一次,历时三个月,行程两万里,走访了二十一个贫困县,一百余个特困村。在一个小山村里,见到几个青年在围看一本没有了封皮的旧杂志。接过一看,那是三年前的一本省群众艺术馆编辑出版的刊物。
“这么破了,还在看?”
“我们山里没有哇!这还是狗娃在城里打工带回来的呢!”
这一幕,沉沉地留在我的心里……
又是春天。
我放飞了一批爱的小鸽——那是我写给全国文坛师友的一封求援信。信中说“我想借助天下朋友温暖的手,汇集广大作家的爱心在贫困山区建一个作家爱心书屋,给贫困山区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送上一批精神食粮:这不是学校,但又是一所学校无法替代的、富于个性特色的、是千百名文艺家用爱心搭盖的学校!”信中呼吁我相识和不相识的文坛前辈、同辈和青年文友们,签名送上一本、多本自己的著作和其他的书籍,用爱心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构筑一座爱的书屋。
一个星期后,南南北北的电话、电报和信函,来到我的面前。一摞摞的图书,寄到了我的工作单位。**的时候,一个星期就要开车到邮局拖一车书刊邮件回来。巴金、冰心、臧克家、刘白羽、欧阳山、贺敬之……等等,等等,以往我一听到名字心就为之一震的文学大家们,也纷纷把大作、题词寄来了。书上、信中,师友们写的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像一股温泉,浸泡着我的心。我在呼唤爱,爱在净化我。
短短几个月,登上这列爱心列车的,就达三千多人。四万多册图书,从一双双老、中、青作家的手里,汇集到了一起……
还是春天。
湖南涟源田心坪。这个小小的山村里,绽开了一丛春风孕育的花朵——弯弯山道旁,清清小溪畔,出现了一处亮丽的风景:一栋白色的小屋收藏了几千位作家的爱心,集纳了四万多册图书。洁白的瓷砖墙面上,镶嵌着巴金老人书写的六个大字:作家爱心书屋。
看,山村少女们,借到了自己心爱的书,脸上笑得多灿烂!
看,怀抱娃儿的年轻妈妈,刚刚下课的中、小学生,来到书屋阅览室读书看报,猎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新世纪的春天。
建在县城的作家爱心书屋中心馆开馆了。由近四千多作家本人签名的近万册签名图书,被珍藏在这里。中心馆专门建立了“作家签名著作珍藏库”。从此,涟源——这个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县没有图书馆的令人痛心的缺陷,与上一个世纪一道,走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