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现代家庭教育》记者问(1 / 1)

和鱼去散步 刘兆林 1643 字 11天前

答《现代家庭教育》记者问

问:刘老师,我们是通过您的《父亲祭》大致了解了您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您的童年时期充满了艰辛,可这些往事在您的笔下却像童谣一样美好亲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雏菊在傲雪绽放,充分认识了您的人格力量。“苦难是一所人生大学。”我不知您是怎样看待这句话的,您能为我们回顾一下您的童年吗?

答:现在我每天公务缠身,业余时间还要抓紧写作,真的很少有闲暇回顾童年的事了。这并不是说对童年生活没兴趣回顾了。童年生活一直像储存起来的清泉水,什么时候拧开水龙头,那水就会自动流淌出来。你的提问就等于让我停下其他事情,拧开了水龙头。我童年是艰苦的,但那艰苦中也有许多的乐趣。冬天溜冰、玩雪,在自己挖的大雪洞里打仗,在自家院子里扣鸟;春天里放风筝,到山上挖野菜,采野花,看小人书;夏天到大草甸子的河里洗澡、抓鱼,到山上抓蝈蝈,捉迷藏;秋天到野外烧苞米烧黄豆吃……还有许多乐趣。当然,这些乐趣是和许许多多艰辛紧密联系着的。我不满六岁就开始上学读书,家里生活不富裕,兄妹几个同时读书,全家必然就得节衣缩食。我是老大,就得在当教师的父亲和做家务的母亲带领下,一同为柴米油盐奋斗。打柴,种菜,买粮甚至最困难的时候和父亲一同上山开荒种粮,抬水推磨,烧火做饭,缝洗衣物,同时还得完成学习任务。劳动是每天的必修课,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当时并不觉苦,因为所谓苦都是和甜相比较而言的。我家兄妹都能上学读书,那就够不错了,当时只是觉得不像别人家小朋友有那么多时间玩儿,也不像别家孩子吃的穿的那么好。从上学到参加工作,我很少有觉得苦和累的时候,就是因为习惯了。真正觉得童年艰苦,那是到了中年过上富裕生活后的感觉。如果一直都在那样的艰苦中,就不知道那是艰苦了。到了青年以至中年时,我还遇了许多其他方面的不幸和苦难,但这些都变成了我的精神财富,帮我磨炼意志,认识人生。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大学”是很有道理的。

问:刚才提到您的那篇饱含真情的《父亲祭》,可以说,它打动了无数颗读者的心。您现在也是孩子的父亲了,我们想请您结合自己的家庭谈谈,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和义务?

答: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十分重要,是母亲和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我认为父亲的责任主要是母亲不能胜任那部分。孩子在母腹中孕育,怀胎十月才得以分娩,出生时惨烈的痛苦,出生后日夜不停哺育和伺候的辛劳,真是太多太多,几乎所有血肉和神经都紧紧相连。所以,在教育方面,母亲就容易感情用事,甚至溺爱,舍不得严厉管教。而父亲则相对理智些,对孩子的成长目标和现存的缺点看得比母亲要客观些,也容易下得了决心,甚至狠心。光有母亲的甜腻温柔的爱心,没有父亲严格坚硬的决心甚至狠心(有时狠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完不成孩子成长目标的。孩子幼小无知,如果光让他说好,光按他的想法去办,他的成长肯定会出大问题。父亲的严厉主要对孩子将来成才有特别的好处,这好处只有孩子长大了他才会认识到。我儿子小时候总认为母亲好,明显地亲近母亲而疏远我,而上了大学尤其参加工作之后,他才感到我对他事业上的影响和帮助是相当重要的,他才逐渐由对我事业成就的佩服转化成由衷的爱。父母在家庭教育上这样分工的结果,体现在成人后的孩子身上便是,他对母亲更多的是关爱,对父亲更多的是佩服。一般来说,父亲应该让儿子佩服,不然人类怎么一代比一代强啊!这样,父亲在做人成事方面就要真正能成为儿子的楷模。

问:前不久,央视在“新闻背景”中推出这样一档节目。六岁的孩子窦寇出版了一本小说集,而他却是一天学校都没有去过,完全是由他父亲在家辅导他学习。小窦寇在一天天长大,而他的父亲自身文化知识有限,将无法继续教育他。对此,专家学者都很忧虑窦寇的成长。窦寇的父亲用“家庭教育”的形式取代学校教育,向现代的教育体制提出质疑。至今,小窦寇还没有入学,我想请刘老师就窦寇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父亲自己在家包揽了子女成长的全部教育,连学校的门都不让孩子进,这办法肯定不是先进的,也不科学。古代的教育是办私塾,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那是因为古代的知识还不怎么分学科,也没有那么多人读得起书,读书受教育只是极少数人的事,读得好了就可以做官。只是特别有钱的人家才请一个老师在家专门教自己的孩子。现代社会已发展到许许多多学科并立,许许多多专门学校竞存,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越来越现代化了。没有谁能够一个人胜任全部学科的教学任务,即便是小学,也包括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等好几门课程,一个人怎么完成得了。如果认为别的可以不学,只学写作,将来目标就是当个写小说的作家而且一定能当成,那只会是一厢情愿。六岁的孩子在父亲的全力帮助下出了一本小说集,这在现实商品经济的中国不足为奇。但他父亲的全部招数都使出来了,往后的全面教育任务就没法办了。何况当一个合格的作家是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的,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政治、经济、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一般性原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光是单纯的文学才能培养,即使暂时造就出了一个所谓小作家,他的先天营养也是不良的,也会是短命的。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行为,不值得提倡。文学是关于人的学问,一个人从小就脱离同龄人的群体,他怎么熟悉人,怎么了解和理解社会?学校已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从小就不进学校,而且小、中、大学校都不进,是不可思议的。你可以有些学科学得不好,而只把一些将来于事业有用的学科学得极好,但这和对其他学科知识一无所知是两回事。学校的教育方式可以改革,但一个人不受学校教育不行。现代社会,学校生活是青少年生活和生命过程必须经历的,缺了这个过程他长大了就无法融入社会。

问: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设有文化素质考试题,歌手们在文化素质考题面前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是不是与他们从小没有重视全面的素质培养,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您认为,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家长,应该怎样重视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减少孩子将来知识上的盲区,减少出现歌手大奖赛上的尴尬场面?

答:这个问题只要引起重视就好办。家长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学校的中小学普通教育对哪方面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特殊人才都是在普通人必备的基础之上又具备了特殊才能。当然,一个人的特殊才能有个从小开发的问题。但是,这必须和全面素质教育同时进行。现代教育,也就是学校教育,是重视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重视特殊人才的培养,只要家长们别急功近利,别拔苗助长,别鼓励孩子走捷径,这个问题就可以避免。当然,学校有个教育改革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另一面。

问:学校讲人文主义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全面体现。最早教育讲政治性,后来强调为经济服务,为将来谋生做准备,现在教育讲人文主义,其意思是教育不仅要为社会经济服务,还要为自身服务。传统教育方式忽略人的个性,单纯为考试为谋生而教学,但实质上谋生和考试都只是教学的一部分,而不应是全部。刘老师,您是怎样看待人文主义教育的,请谈谈您的看法。

答:我知道的人文主义含义,主要是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最早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的一种思潮,这无疑有极大进步意义的。现在学校是怎么讲人文主义的,人文主义的概念是怎么界定的,我不清楚。但无论讲什么主义,都要从现实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的现实国情正是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打破僵化保守观念,吸取世界一切先进的有益我国全面发展进步的科学和文化成果的时候,而且我国也正为适应改革开放新需要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所以适当强调人文主义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凡事都应适度,过分不妥。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溺爱甚至以他们为中心,不少成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小王子。面对这样一茬学生,学校再过分提倡以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中心,就有失偏颇。强调个性发展也就是说讲人文主义,应该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一同讲。当然,如果现在学校培养的人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谋生手段都不具备,那也是失败的。

原载2002年《现代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