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活跃的歌者(1 / 1)

和鱼去散步 刘兆林 1155 字 11天前

一位活跃的歌者

大前年李继伦出版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融金》,是写他所在的朝阳市一个金融单位全貌生活的,当然是极其热情地歌颂了那个单位从领导到群众的品格和业绩。他寄给我书,又写信嘱我到时一定去参加这部书的研讨会,临到会要开时又几次打电话叫我一定去。我最终还是没有去成,写封祝贺兼读后感的信托别人带去在会上念了。这次他又趁一个星期天来沈阳直接把《在木为桐》的校样交我,说了一大堆只有我写这序才来得及才合适的理由,却不容我说一说我如何没资格给一个比我岁数大且是报告文学作家写序的理由,他就用一句话把这事儿定死了:我很相信你,我知道你是轻易不肯浪费时间的,但谁让你被我相信了呢!

他能这样跟我说话,就说明了我们不是生人。我们确实老早就熟了,但因选择的写作样式不同而没熟到很深的程度,连他的书斋叫昆仑斋及何以叫昆仑斋,我都是这次才听他说的。他说是取了他和妻子名中的一个字(音)而成,这也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妻子的存在,是生活态度严谨的那种作家,同时还可揣测他是看重崇高的人。我说我们没熟到很深的程度,还有一例,就是书后附录里散文作家谢子安写的那篇很有味道的广播稿所说的大部分情况,我也是读后才知道的。还有其他等等。再有,我们没在一起深谈过人生、爱好和创作追求等,这也是没熟到很深程度的佐证。我说我们老早就熟了,是熟知他频繁地在《辽宁作家》通讯上出现的名字,是熟知他时常在省作协创联部及省报告文学学会、各市作协组织的活动中活跃的身影(怎么个活跃法读读书后的六篇附录就清楚了)。所以让我感到他是个有热情,能吃苦,肯跑路,乐于东西南北地奔波,以能活跃地,不知疲倦地向人们报告他采访到的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为开心。因此我说他是个爱生活的活跃的歌者。他的歌是否动听呢,没太多读他作品之前我也没认真去想,不过因熟知他的那些和活跃的身影连带着的直率而活跃的声音,加之读到的那部《融金》,我感觉他的歌是属于雄壮的那种。他本人嗓音洪亮,我常常是在某个场合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的。他不仅声大,话也说得率直,什么目的三言两语就见了底,简单利落不兜圈子,从没在他那儿产生防备点什么的想法。所以酒桌上和他碰碰杯,会后与他合个影也挺轻松愉快的。他还有一件事我比别人熟知,就是前年辽宁作家正高级职称评定时,他只差一票没达到三分之二评委赞成数而仍留在副高级作家的行列,我们大家很替他惋惜。本指望来年再增加些作品,一举进入一级作家行列呢,哪想到第二年非考外语不可了。他只差两个多月就可进入满五十五岁免试外语那一堆人里,可现在的职称评定严得不是一般厉害,别说差两个月,就是差两天也没办法。我是评委会主任,直接和这事有关,他便直率地和我诉了两次苦,我很同情他,但跑了几次还是爱莫能助,只好安慰他认倒霉再等一年算了。我说你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作家,有几个会外语的呢?但想评职称你就得考外语,想不考外语而能评职称你就得等满了五十五岁,祝愿你明年好运吧!

今年就是那时我说的明年,他拿来了这本新作集,这对他无疑是个大喜的收获。

看他郑重递过的一捧书稿,我想到诗人晓凡常说的那句话了:咱们一个穷作家除了能看看稿子还能干什么?人家诚恳求到你看看稿子,你都不干,那你就什么也不能干了。

我便扔下自己手中写不出什么名堂的小说,来看继伦兄的报告文学书稿。

继伦的文风的确是朴实雄壮的。他写的人物虽然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都是有能力有作为有业绩有正义感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有个性的血性人物,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潮流中在潮头驾船奋进的人,读后大多能给人留下有血有肉的鲜明印象,如《愿在木而为桐》《谢谢你,老三!》《镇北招工》《人庶在心》等。尤其《镇北招工》,文字精练篇幅极短,艺术效果却很强烈,它所塑造的主人公给我留下的印象,丝毫不比用了一两万字写的人物浅淡。这一篇的创作经验更值得继伦兄认真总结和记取,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他自己在跋文中所谈的最主要追求。他注重以写小人物为主旨,以小见大,这追求我是很赞同的。不管何类题材何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以小见大都是高明的手段。以大见大当然也很好,但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大人物大事件让一个普通作家去见啊。大量的是小人物小事情提供给你,你若有了大眼光大气魄,就能写出以小见大的作品来,否则就是以小见小,或以大见小。以小见小不高明,以大见小就更不高明。所以说继伦是因地制宜选择了高明的追求,也可以反过来说,他这样的选择是高明的。这种选择也许跟他出身孤苦经历坎坷与平民百姓一直有着血肉联系有关。因之读后让人感到强烈的人民性。

继伦的报告文学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认为的确还如他自己所说,与他愿意在报告文学中运用小说的注重情节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甚至对话等手段有关。我赞同他的这种运用,甚至觉得还可以进一步把小说的心理描写手段也用一用。优秀的创作,都是充分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为己所用,不拘一格的。小说化散文化诗化的报告文学都可能给该种文学样式带来新意或新的突破。我倒觉得继伦的这种尝试还可再深入一点,例如对所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用心理描写手段进行深入的揭示,别因过于热爱自己笔下的人物而舍不得割弃一些文学上相同的事件。不舍弃一些同类项事件,就倒不出应有的篇幅来揭示人物的深层次思想感情世界。还有,小说不急于过多地“报告”事件,特别重视“文学”的传达。我以为,对于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报告”和“文学”这二位先生都是他的顶头上司,他应当把这二位当成党政“一把手”去对待,必须一一请示之后再去落笔,对谁都丝毫轻视不得!请继伦兄见谅,我明知这是一个眼高手低自己写不好报告文学却班门弄斧者的胡言,只为你下一部书能有更辉煌的成就。

原载《在木为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