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小说朋友的幽默
无论对于准,幽默都是难得的智慧和才能。国家主席、总统、部长、教师、母亲、丈夫、演员、服务员、科员……哪个都需要幽默。幽默是一种综合素质,具备它会使我们的人生质量大大提高。我一向认为,真诚是生命之车上行的动力,而幽默则是使生命之车在远行的路上遇了坎坷免于颠簸的永不生锈的弹簧。如果怕真诚太重压垮了车,只有将拿下真诚那部分用幽默填补。一个人的生命之车既拉了真诚又拉了幽默,那就完美了。那么对于从事为人民进行精神服务的作家和他的作品来说,真诚和幽默的结合就更加重要。没有真诚的小说不是好小说,但板着脸说教一点儿也不幽默的小说既不会受欢迎,也绝不能算是好小说。当然,油嘴滑舌耍贫嘴瞎扯不能算幽默。我爱读幽默的小说,也盼望作家们都多吃点儿卓别林、侯宝林和鲁迅先生喜欢吃的养生食品,使自己多生出几个幽默的细胞来,多写几篇幽默点儿的小说。鲁迅先生其实就是幽默的大师,他是冷峻的幽默。他的《阿Q正传》,他的《孔乙己》等,都充满着幽默。但幽默不一定都弄成冷峻的这一种,马克吐温式的活泼幽默,卓别林式的夸张幽默,哈谢克式的讽刺幽默,契诃夫的内在整体幽默……都是了不起的,都是急待提高精神素质的国民读者所需要的。这里提到的几篇小说及作者,都或多或少具有自觉的幽默。邓刚是公认的活泼式幽默,鲍尔吉·原野是讽刺式幽默,白小易是冷静式幽默,方明贵、于晓威则初露了天然幽默的端倪。韩春燕虽为女性,她的这篇文字却显示了不逊于男性的幽默与讽刺才能。几篇小说虽都说不上是作者最好的力作,但都是幽默好读的小说。
《神秘的小琴》。高大胖壮而又浑身长满幽默细胞的邓刚,简直离了幽默就不能说话。大概他是在忙得十分疲劳时为了按时交稿而赶写出这篇小说的,尽管如此,他这篇《神秘的小琴》也是挺幽默好读的。该篇是轻松自如的幽默,结局甩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大包袱,调笑中突然使你受到感动,先前的不经意原来都是为最后这个艺术的打击力而铺垫的。读后让人想,我们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事固然不少,但美和向往美的人还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个神秘的小琴不就是一个机智善良而又不甘沉沦的美人吗。
《与风水有关的故事》。女性青年作者韩春燕,用不逊于男性的幽默笔致从古写到今,实际是写了一篇反封建反迷信,呼唤人性的檄文。荒唐现实扭曲了农家男女的人性,造成极其不幸的人生悲剧。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其中的愤恨与同情交融之心。有趣的是,叙述中接连不断的幽默句子,如,“大大小小的坟头已连成一大片庄严而神秘的波涛”“赵玉昌的儿子读小学,让他爸爸帮他用英勇一词造句时,赵玉昌饱含热泪和深情地说了一句:‘奶奶为了生爸爸而英勇牺牲了’”“在无灯的黑夜,书记就把她想象成自己心中那有两只水灵会说话的杏仁眼的干妹子,于是乎,热情洋溢中就接连造就了五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如果没有许多这样有趣的句子,便不会取得强烈的批判效果了。
《一路尴尬》。青年作者于晓威将现实生活中一个认认真真却又窝窝囊囊,大事做不了小事也做不成或做成也难做得漂亮的收水员老费,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人物。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阿Q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小公务员式的卑微,等等,但他确确实实是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之一种。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不算最难的事,难的是塑造一个既生动又发人思考的典型人物。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都需要作家塑造出文学典型。老费这个新时代中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工作的人物,却带有许多陈腐而卑微的思想意识,这就难免在人生途中走出一路的尴尬来。
《马什么,你活得好吗》。方明贵以朴实的但却极简洁有味道的幽默文字,散淡地讲了一个看似平常,但细品却既让人心酸又让人心热的故事。这是一个每天都为肚里缺食而发愁但却乐观的穷人的幽默,所以是辛酸而苦涩的幽默。一个穷苦农民到省城的文学院求文学,饥窘万状,得助于不知姓名的打饭女孩一勺花生米的关爱,得以完成学业,两人竟没说过几句话也不知道姓名,后来只打听出姓马。小说用一句“马什么,你活得好吗”结尾,叫人好生感慨,穷苦人的关爱是这般简单实在,但想表达一下这简单实在的关爱又是这么艰难。
《鲸鱼之梦》。白小易是写精短小说的高手。他这篇《鲸鱼之梦》与方明贵苦涩的农民式的幽默截然不同,他描写的是一群女大学生为寻求吃饱撑着以外的欢乐而遇到的麻烦,读来令人捧腹,令人紧张,又令人思索。作者轻松随意并没怎么刻意使用幽默文字,却把个幽默故事讲给你了,是城市现代青年的雅幽默。故事中的人物是有幽默感的,不讲人物的外在模样,专拣她们简洁幽默的对话去写,像电影导演似的,自己不露面,却在幕后指挥演员去表演他的思想。
《流氓同志》。鲍尔吉·原野是散文随笔的高手,他的横溢着讽刺意味的幽默文字常让你微笑不止。他少有的小说也带了这个特点。此篇《流氓同志》既是个讽刺意味很强的故事,又是让人惊心动魄后产生感动的故事。生活有时很荒唐。很人道很正经的“人类社会学教授”认定的流氓,竟是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警官,而且是警官大学的“生化物证专业”副教授,两人竟然都属于知识分子,甚至连职称都是同一级别的。但他们是新旧两种不同素质的知识分子。原野讲述的这个故事既尽情地歌颂了一个新型知识分子英雄,又尽情地嘲讽了一个陈腐的旧型知识分子。
《饭后一小时》。此篇是鄙人的拙作,具不具有自己所喜爱的幽默,读者诸君看了再说吧。
1999年8月12日草于沈阳·听雪书屋
原载2000年《章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