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性选择和美(1 / 1)

达尔文认为,性选择在人类的起源过程中有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他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的关系》一书第二版序言中,在总结其进化论的思想时,曾指出过性选择在人类的起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声称:早在《物种起源》一书第一版里,已经清清楚楚地说道,必须把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变化的很大分量,都归之于"用进废退"的遗传影响;一部分数量的变化的原因,归之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所产生的直接而持续的作用;还必须留一些余地给间或发生的结构上的返祖遗传以及"相关"的生长现象。当发现人身上许多结构方面的细节,无法用自然选择作出解释的时候,"我就发明了性选择","我对性选择的力量的信念至今一直没有动摇"[37]

达尔文进而认为,美是性选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深入研究,再次确认了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洪堡(A.von Humboldt,1769-1859年)所坚决主张的下述原则的正确性:"人总是要对自然赋予他的任何特征表示赞赏,并且往往还要试图加以夸大。"[38]

揭示美貌对人类婚姻的影响,从而对整个种族的进化发生影响。达尔文认为,在文明生活里,男子在选择妻子的时候,左右他的主要是女子的外貌,当然也不排斥其他的影响。但是世界上不同种族对于什么是美,在看法上是大相径庭的。这点在造型艺术上就有所反映。每一个文明有了足够进展的民族,都要为他们的神道或神化了的帝王造像,造像的雕塑匠无疑地会试图把他们的美丽和庄严的最高理想表达出来。将古希腊人所雕塑的天神朱比特(Jupiter)或阿波罗(Apollo)同埃及人或亚述人在这方面的造像比较一下,再把这些造像和中美洲残存的建筑上面的狰狞可怕的浮雕来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种族,对于什么是美在看法上有很大区别。例如,黑人是不喜欢欧洲人的肤色的,他们用猜疑的眼光来看欧洲人的蓝眼睛,又认为欧洲人的鼻子太长而嘴唇太薄;仅仅根据体格方面的一些秀美的表现,黑人大概宁愿看中一个好看的黑人女子,而不会看中一个最美的欧洲女子。

达尔文由此得出结论,不同种族的不同审美标准对女子的长期持续的选择,对人类的演化起到巨大的影响。[39]

就所有的未开化的种族来说,饰物、服装和外貌都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东西,各族男子对他们的妇女的所以为美,各有不同的判断标准。至于这种男子对妇女的美丑之辨,与从而产生的取舍之别,经过了许多世代之后,势必在妇女一性身上,或男女两性身上,引起显著的变化。

达尔文认为这种变化的实际情况是,就哺乳动物而言,一般的规矩似乎是,不论哪一类的特征,公母两性都是同样地遗传到的,因此,我们可以指望,在人类,男子一方或女子一方通过性选择所取得的任何特征,也一般地被转移到后一代,不分子女。而审美标准在这种性选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性选择确曾这样地引起任何改变,则几乎可以肯定的情况是,由于不同的种族有着各不相同的美的标准,它们也就不免于发生各不相同的变化。[40]

达尔文也认识到,美在性选择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如何起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他认为,特别是就野蛮人而言,许多原因可以干扰性选择在体态或形态方面的活动。文明社会里的男子被女子所吸引,主要是通过她们心理方面一些秀美的特点,通过她们的财富,尤其是通过她们的社会地位。原因是这种社会里的男子看重社会等级,难得与比他自己的阶层低得太多的女子通婚。能娶上更美貌的女子为妻的男子,比起娶上平常些的女子为妻子的其他男子来说,未必有更好的机会留下一大串的子孙。至于与此相对的选择方式,即女子对更为美好的男子所进行的选择,则文明民族的女子有着完全自由或接近于完全的自由来从事,而半开化种族的女子则不然。然而在有选择自由的女子进行选择之际,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到男子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影响。

但是即便这样,达尔文认为依然有理由相信,在某些文明和半文明的民族里,性选择,在一小部分成员的体格和形态方面,是引起过某些少量的变化的。就英国的贵族而言,一切有财富而长期以来实行长子继承权制的家族,由于许多世代以来一直从一切阶层之中挑选最为美貌的女子为妻,已经比中产阶级变得更为漂亮些了,而所谓漂亮,所据的当然是欧洲人的标准。事实上中产阶级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同等地有利于身体的完善发展的。

达尔文尽管不是专业意义上的美学家,但美学问题确是其整个进化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是进化论美学的奠基人。

达尔文之所以在科学思想的发展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与他在思想上继承和发扬了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论经验主义的优秀传统分不开的。他肯定人的理智能力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和发展起来的。他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由于坚持在理性指导下的怀疑主义精神,敢于打破几千年来在生物学领域里占到统治地位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长期持续艰辛的经验观察,进行归纳整理,不断提出和修正自己的假设,从而提出了促使人类思想实现巨大变革的进化论。而他有关美学的思想,正是他的这种进化论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 E.迈尔:《生物学思想的发展》,523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196页。

[3] 同上书,138页。

[4] 同上书,138页。

[5]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141页。

[6] 同上书,141页。

[7] 同上书,929页。

[8] 达尔文:《达尔文回忆录》,98页。

[9] 同上书,94页。

[10] 同上书,50页。

[11] 达尔文:《达尔文回忆录》,57~58页。

[12] 同上书,52页。

[13] 同上书,52页。

[14] 达尔文:《物种起源》,第1分册,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5]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3页。

[16] 达尔文:《达尔文回忆录》,95页。

[17] 同上书,94页。

[18] 达尔文:《达尔文回忆录》,94页。

[19] 同上书,94页。

[20] 同上书,94页。

[21] 同上书,94页。

[22] 同上书,94页。

[23]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880页,根据英文本《世界名著丛书》,第49卷,《达尔文文集》,577页。

[24] 同上书,880页。

[25] 同上书,880~881页。

[26]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881页。

[27] E.博克:《崇高与美——博克美学论文选》,4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8]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135页。

[29] 同上书,136页。

[30] 同上书,136页。

[31]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137页。

[32] 同上书,137页。

[33] 达尔文:《物种起源》,第2分册,229页。

[34] 同上书,227页。

[35] 达尔文:《物种起源》,第2分册,230页。

[36] 达尔文:《达尔文回忆录》,93页。

[37]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ii页。

[38] 同上书,878页。

[39] 同上书,888页。

[40]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8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