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萨利的快乐说美学(1 / 1)

在19世纪英国心理学美学中,快乐说美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派别。它的基本特征是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美学,侧重的是美感的生理方面。对于美的本质问题,该派美学家也是从生理方面试图给美下定义。从表面上看,该派美学似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然而由于根本忽视哲学思辨的作用,因而难以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快乐说美学主要流行于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尤其在英国最有影响,此外在法国、美国等也有其代表人物。萨利、艾伦、居约、马歇尔、波伦那、倍恩等人都在自己的美学理论中阐述了该派美学的主要观点。下面我们将主要考察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詹姆斯·萨利(James Sully,1842-1923年)的美学理论,从中可以大体了解该派美学的一些主要观点。

萨利曾就学于英国汤顿市独立学院和摄政王猎园学院,并留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1892-1903年间曾主持伦敦大学哥罗特心理和逻辑讲座。著有《感觉与直觉》(1874年)、《错觉》(1881年)、《心理学大纲》(1884年)、《人类的心灵》(1892年)、《谈笑》(1902年)等。其美学观点集中体现在《人类的心灵》和他为《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1910年)所撰写的条目《美学》之中。

一 美学性质和美的本质

在谈到美学的性质问题时,萨利断然否定美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能够为艺术家和欣赏者提供具体指导。他指出,美学如同伦理学一样,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美学关心的是人们所希望的或者善的(就其广义而言)那种种属的性质的规定。"美学不断地论述着人类经验的一个大部门,那就是关于纯粹观赏的愉快活动。这里,'纯粹观赏'被理解为感官知觉(特别是视觉听觉)这样一种关切客体的状态,它全然是被那活动自身的愉快所感动着。这里'客体'是说任何通过感官而被感知的东西,如花卉、风景、飞鸟、音乐"。[8]显而易见,萨利把美学完全看作是一门关于某种人类经验的科学,即关于纯粹观赏所获得的愉快的活动。这是快乐说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这里,萨利深刻地认识到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观赏性,所以他明确反对把美学与实用科学混淆起来的看法。就此而言,萨利的观点具有合理性,揭示了审美活动与直接的功利活动无关的基本特点。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尽管美学对于艺术家和欣赏者而言,不能提供具体的指导,比如指导画家如何构图、设色等,但是美学毕竟还是具有某种理论方面的指导作用的。例如,就艺术创作的题材而言,美学应就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表示自己的看法,从而为艺术家提供理论指导。当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时期,如果许多艺术家只沉浸在鱼虫花草的闲趣之中,对身边发生的社会事件不闻不问,那么美学家就有责任通过美学评论为艺术家提供关于艺术题材方面的理论指导。萨利完全否认美学的指导作用显然是片面的。

对于美的本质问题,萨利主张的是主观美论。他认为,"美虽然无疑地是指着一种物体的对象来说的,但它和构成那物体对象的属性无关"。"美,不管怎样,决不会像颜色和形状之为对象的属性那样成为对象的属性。"[9]他的这种看法深受休谟影响。休谟认为:"美就不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内在属性,它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10]萨利也认为,色彩、形式之类的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并不是美的,美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心灵之中。他指出,应当抛开把美看成是对象的属性这样一种观点,还是回到康德对于美的本质的看法,仅限于考察美的对象与人的心灵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的心灵。这样,对象能引起人的美感观赏的愉快心境便是美的,便具有了"审美特质"。对此,萨利颇为得意,觉得自己的看法很巧妙,因为可以用相对的审美价值观念取代绝对的美的观念。

萨利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由于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属性对于美具有的重要意义,难免会陷入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之中。既然美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心灵之中,而审美主体的心灵又各不相同,那么美的确定也就失去了统一的客观标准。这样,美的疆界就可以无限地扩大,结果会最终取消美的存在:什么都是美的,那也就无所谓美不美了。

二 审美欣赏的特点

萨利十分重视审美欣赏问题,对审美欣赏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首先,他强调审美欣赏的情感性特征。他说:"美的鉴赏是贯穿着愉快的感情的,并为愉快的感情所支持。在审美欣赏中,我们的感情能力达到它们最充分的最完满的发展。"[11]他明确指出,美感经验是包含着情感的,但这种情感以"适度"为特征,即美感中包含的情感是有节制的。同时这种情感又应当是最纯洁、最精粹的情感,即不应包含焦急、失望、贪婪等痛苦的因素,并远离肉体的需要。显然,萨利明确地指出,审美欣赏中的情感应当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感区别开来。从这种观点出发,萨利反对格兰特·艾伦和亨利·马歇尔把美感等同于快感,把美学问题当作普通愉快学的一部分来处理的做法。他指出,审美愉快是由纯粹欣赏所引起的,与实际生活中的欲望和意志无关。审美愉快要求对象能适当地刺激注意力又不致引起它的混乱或累赘。它是一种特殊的愉快经验。显而易见,萨利对于艾伦和马歇尔的批判是合理的。他主要从美感所具有的情感性和非功利性特征出发批评了艾伦和马歇尔,从而把美感与生理快感作了明确的区分。

其次,萨利认为,审美欣赏的又一重要特点是观照性。审美欣赏是一种"纯粹观赏"的愉快活动,这种活动只涉及适合纯粹观赏的感官知觉,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由于审美欣赏的观赏性特征的作用,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不会去关心对象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实用价值,比如在欣赏一幅画时不会希望占有这一幅画或者去思考这幅画可以卖多少钱。同样,纯粹观赏的态度也应与科学的求知态度区别开来,观赏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这样,通过观照性这一特征,萨利把审美欣赏与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活动和科学活动明确地区分了开来。

再次,社会性是审美欣赏的又一特征。萨利认为,审美欣赏中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可分享性。他赞成康德的观点,人们总是倾向于和别人一起享受审美乐趣的。他认为,美感经验的内容是有利于审美欣赏的共同行动和美感经验的共同享受的。因为审美欣赏不涉及个人利害关系,所以没有排他性,这样,审美欣赏活动具有可分享性,从而成为社会性的了。

此外,萨利还认为审美欣赏具有丰富性、扩散性的特点,美感经验包含了三个因素:感觉因素、知觉因素和想象因素。总的来说,萨利对于审美欣赏活动的细致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审美活动的许多鲜明特点,把审美欣赏活动看成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融合,一方面主体的知觉和想象具有自由活动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对于对象的魅力主体又自愿顺从,从而使得审美欣赏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审美感受。

三 创造性想象

萨利认为,创造性想象是艺术创造的重要主体条件之一。它把从先前经验中所获得的意象加以彻底修正、变形和重新组合,使之为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奠定基础。他认为,创造性想象不同于"再现的想象",因为后者主要是建立在通常的记忆之上,缺少创造性的因素。创造性想象则不同,尽管也离不开记忆,但是它从联想中引出它的素材,以一种比较自由的形式使素材具有新的意义。例如,一株池边的垂柳有着类似人的形态时,创造性想象可以赋予它某些近似于我们自己的情感和记忆。

萨利指出,创造性想象有三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理智的想象,这种想象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不受具有利害感的愿望制约,也就是说这是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想象;第二,实践的想象,这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想象,受到实际的利害感制约;第三,审美的想象,这是艺术创作中的创造性想象,为支配艺术家心灵的那种情绪和感情所决定,是艺术创造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萨利对于创造性想象的分类是合理的,这表明他认为创造性想象并不是艺术创造活动的专利,在人类生活的不同方面都存在着创造性想象活动。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意义更为重要。萨利的这种观点是符合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实际的。而他把创造性想象与再现性想象相区别的做法则表明,他十分细致地分析了想象活动中具有不同特点的两类想象,从而对于认识想象的特殊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的这种看法是他作为一位心理学家所具有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在美学问题上的灵活应用,显示了与哲学美学家迥然不同的理论特征。

[1]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449~450页,英文版,1890。

[2] 《心理学原理》,470~471页。

[3] 浮龙·李:《美与丑》,363~364页,英文版,1897。重点号原有。

[4] 同上书,53页。

[5] 浮龙·李:《移情》,载《现代美学文论选》,475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重点号原有。

[6] 同上书,475页。

[7] 同上书,477页。

[8] 萨利:《美学》,载《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169页。

[9] 《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174页。

[10] 休谟:《论趣味的标准》,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辑,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1] 《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