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心理学美学(1 / 1)

在19世纪英国美学中,心理学美学也很值得人们注意。从古希腊开始,不少思想家已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学问题,不论柏拉图的"迷狂"说、毕达哥拉斯的"旁观"说,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都包含了浓厚的心理学因素。此后,在西方美学史上注重心理学研究的美学家比比皆是。不过,心理学美学形成为一股影响巨大的美学潮流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心理学美学的巨大发展固然与西方心理学在19世纪中不断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刺激有关,同时也与19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密切相连。19世纪下半叶,心理学美学在德国最为盛行,在英国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从浮龙·李的"移情"说、萨利和艾伦的"快乐"说,以及达尔文等人的美学理论中,都可以看到心理学美学的发展轨迹。总的来说,这些英国美学家尽管具体论点各异,但在下列几点则有共同之处。第一,都采用费希纳提出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把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美学的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审美体验。第二,都强调了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第三,一般都侧重于对审美活动作经验性的描述。第四,普遍都否定审美对象具有一种独立的美的性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体的具体特性之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