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是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美学家。出身于中学教师家庭,仅读过三年私塾,通过艰苦努力自学成才,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成为英国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美学方面,他的游戏说理论也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做过电气工程师和《经济学家》杂志的副主编,1853年接受了他叔叔的一笔遗产后,辞去公职,专事著述。他的著作颇丰,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美学等领域,主要有:《社会静力学》(1850年)、《进化的假说》(1852年)、《心理学原理》(1852-1855年)、《第一原理》(1860-1862年)、《生物学原理》(1864-1867年)、《社会学原理》(1876-1896年)、《伦理学原理》(1879-1893年)等。他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游戏说美学理论。
一 "综合哲学"
斯宾塞在思想上广泛受到当时的各种思想影响,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边沁的功利主义到孔德和穆勒的实证主义,他无不涉猎。在哲学方面,他把自己的实证主义哲学称为"综合哲学"。他的"综合哲学"是孔德实证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实证主义观点。
斯宾塞认为,现象背后有实体的存在,然而这实体却是人的理性无法达到的,因为理性只能认识相对的东西。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完全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翻版。他指出,人类只能认识经验世界,而不能认识实体。实体是所谓的"力",物质、运动、时间、空间都只是"力"的派生物,是相对的,而绝对的实体——"力"是一切的终点,任何经验的方法都不能证明力的恒久性。他说:"理智的作用只限于处理经验现象,如果企图用它去处理现象之外的事物,那么就会使我们陷入谬误。"[25]显然他亦步亦趋地紧紧追随康德,把理性思维的作用仅仅局限在感性认识的范围内,为宗教神秘主义留下了活动的天地。
斯宾塞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三类:低级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而它们都只涉及现象,与实体无关。也就是说,知识只涉及"力"的表象,而不能认识"力"的真正本质。而这三类知识的区别仅仅在于外部联系和抽象的程度的不同。其中,哲学是完全相联系的知识,最空洞,因而对于认识事物最无用。显而易见,斯宾塞的这种观点完全以其不可知论和狭隘经验论为依据,宣扬的是一种重感性认识、轻理性认识的感觉主义。
斯宾塞还像孔德等实证主义者一样,企图把生物学中的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提出"社会有机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不同的阶级则如生物的不同器官一样,担负着不同的职能,从而使社会有机体稳定,而各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则是生物学中的"物竞天择"原则的表现,优胜劣败,优等民族应当统治劣等民族。显然,他的这种"社会有机论"完全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哲学,同时也为后来的法西斯主义提供理论根据。另一方面,企图用生物学规律来解决社会问题是反科学的,在方法论上则是把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简单化,从而无法真正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 艺术的本质:游戏说
在西方美学史上,"游戏说"是一种很有影响的关于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的学说。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就已提出"游戏说",他认为艺术是想象力的游戏。席勒则继承了康德的看法并加以发挥,认为艺术活动的产生是由于人类游戏冲动的刺激,这种游戏冲动既是想象力的游戏,又是因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而引起的。斯宾塞深受席勒影响,对于席勒提出的观点进一步发挥,对过剩精力作出了细致的分析,指出它与艺术活动的内在联系。他的观点因此被人们与席勒的看法一起合称为"席勒-斯宾塞游戏说"。
斯宾塞的"游戏说"也可以称之为"过剩精力发泄说"。他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他说:"我们称之为游戏的那些活动是由于这样一种特征而与审美活动联系起来的,即,它们都不以任何直接方式推动有利于生命的进程。"[26]这说明了游戏活动是不涉及生命活动的。那么游戏又是为了什么而产生的呢?斯宾塞认为,低等动物把全部生命活动都耗费在维持个体的生存之上,而高等动物则不同,高等动物有较好的营养,只需要用部分活动维持生命。高等动物具有双重节约:活动能量的节约和注意力的节约。这样它们就常常会获得过剩的精力。同时,高等动物还会利用休息等方法恢复和增长精力。这些过剩的精力如果不能发泄到可以收到实际功效的活动之中,就会发泄到无所为而为的模仿或游戏活动之中去。小狗在吃饱喝足之后会互相追逐嬉戏,小猫玩扑线团的游戏,都是因为它们有过剩的精力需要发泄。不仅动物是如此,在人类的儿童那里,孩子们做玩偶游戏,做抓强盗的游戏或者做"娃娃家"(招待客人的游戏),也都是由于发泄过剩精力的需要。成人也是如此,人类的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同动物的游戏一样,为人类发泄自己过剩精力提供了机会。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本质乃是人类的过剩精力的发泄这一观点出发,斯宾塞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将在人类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高级组织机构将会导致能量的更大幅度的节约,而能量的不断剩余将会进一步提高各种审美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比例,并将进一步提高艺术的档次,使之在更大程度上诉诸更高层次的情绪。
"过剩精力发泄说"是斯宾塞对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起源和本质所作出的一种理论解释,其中包含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认为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为高级,从而能够具有过剩的精力,并在发泄过剩精力时进行各种游戏。如果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生物学基础上看问题,斯宾塞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指出:"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也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并且不能说,这种进食活动与动物的进食活动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27]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对于劳动者的巨大损害时,明确指出了从事审美活动的一个生物学上的前提条件,即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如食物等应获得保障。从这种意义上说,斯宾塞所强调的审美活动乃是过剩精力的发泄是有合理的一面的。然而,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是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科学解释的。这正是斯宾塞的"过剩精力发泄说"的根本错误所在。
三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斯宾塞深受康德美学对于美的分析时提出的"非功利性"观点的影响,也一再强调审美活动与实际利害关系无关,并把这一点作为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斯宾塞指出:"通过观察一种感情的审美特征如何与一种摆脱了为生活服务功用的独立性习惯地结合,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理解美感的普遍性和地位。我们几乎不把味觉看成审美特征。因为这方面的满足几乎没有脱离为生活服务的功能。相反,我们能够从听觉官能的多余活动中所获得的快感却具有广阔的范围,而听觉官能的多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为生活服务这一功能。从根本上说,审美意识是这样一种意识:即各种撇开实用目的的活动本身在其中组成客体。"[28]在这段话中,斯宾塞提出了这样几个观点:第一,美感是一种摆脱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审美心理感受。艺术和审美活动都与实际的功利无关,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也必定与功利无关。第二,听觉官能等人类感官的官能之所以能成为审美感官,就在于与为生活服务的功能相脱离,而味觉等感官因为几乎无法脱离为生活服务的功能而不可能成为审美感官。第三,审美意识与实用的目的无关。可见斯宾塞反复强调的就是把实用的功能从审美活动中彻底排除出去。
斯宾塞还认为,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情感不但不涉及实际生活功用,而且必定来自适度而非超量、丰富多样而非单一的活动。这是因为审美情感包含了组成各种情绪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无穷变化的,因此,最高的审美情感具有最大的容量。他举例说,我们在欣赏运动员溜冰时,可以发现运动员的身体姿态很优美,这是因为这种运动并不过量,不会使肌肉过度紧张抽搐,而是使它们处于平缓而协调的活动中。同样,欣赏造型艺术时,我们的视觉感官不会负担过重,因为平时我们已经用形式的各种奇妙组合有效地训练了我们的感官,使我们能够轻松地面对造型艺术中的各种结构因素。斯宾塞对于审美活动中感官活动状态的分析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审美活动的又一重要特征,即和谐性,他从具体的审美活动分析中为我们证明了和谐性对审美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当然,他的分析主要还是侧重于生物学的方面,因而对于审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社会因素就不免有所忽视,使他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理论错误。
四 美感的分类问题
斯宾塞认为,美感具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具体地说,他对于美感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审美对象与现实的联系而对审美主体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他认为,按照这种方法,美感可以分成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再现式"的美感。例如,当人们欣赏一片美丽的风景或者聆听一首悦耳的乐曲时,在风景和音乐所激起的模糊的精神状态中,各种意识状态全都是再现式的。第二类美感是"间接再现式"的美感。例如,想象性文学唤起的美感便是这种类型。从这种美感的分类方法中可以看到,斯宾塞把能够直接通过视觉、听觉器官感受到审美对象而引起的美感作为再现性的美感,而把不能直接被视觉、听觉器官感受,只能借助人的想象力才能引起的美感作为间接再现性的美感。这种分类方法的确看到了文学审美活动的特殊性,说明斯宾塞是颇具眼力的。
美感的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美感与不同的认知要素的联系加以划分的,这样,斯宾塞认为我们就有了三种不同程度的美感:第一种美感与简单的感觉和伴随着表象要素的感觉相联系;第二种美感包含了更复杂表象要素的感知和感动;第三种美感则与超感觉和感知的意识状态相联系。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美感尽管逐渐更趋于完善,但在斯宾塞看来,就其中的任何一种单独来看,都还不是美感的最完善形式。只有通过这三种程度的美感的各相应官能的全面活动,才能创造出美感的最完善形式,使具有痛感的东西降低到最低限度。斯宾塞说,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不完善的,所以人类一般很难达到最高程度的美感。
斯宾塞对于美感分类的研究开辟了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他对于美感的不同分类方法触及了美感的不同的特点。尽管从总体上来说,他的美感分类还嫌粗糙,同时比较侧重心理要素,然而他在这方面的探索却十分有意义,对于后来心理学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斯宾塞的美学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曾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启发了快乐论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人类学、生物学的美学研究,成为艺术发生学研究的滥觞。格兰特·艾伦、康拉德·朗格和谷鲁斯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影响。
[1] 《罗斯金选集》,第20卷,282页,1903-1912年英文版,重点号原有。
[2] 罗斯金:《拉斐尔前派的艺术主张》,见《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95页。
[3] 《罗斯金选集》,第20卷,46页。
[4] 《罗斯金选集》,第10卷,196页。
[5] 《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100页。
[6] 《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55页。
[7] 《罗斯金选集》,第3卷,343页。
[8] 《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109页。
[9] 《罗斯金选集》,第4卷,287页。
[10] 莫里斯:《艺术与社会主义》,载《西方文论选》,下卷,9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1] 转引自《美学史》,56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2] 莫里斯:《艺术讲演录》,131页,英文版,1882。
[13] 《艺术讲演录》,217页。
[14] 同上书,58页。
[15] 弗莱:《批评的解剖》,109页,英文版,1957。
[16] 意大利最古老的城镇之一,以崇拜狄安娜女神闻名。
[17] 弗雷泽:《金枝》,19页,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18] 弗雷泽:《金枝》,74页。
[19] 赖纳赫:《神话·祭礼·宗教》,第1卷,英文版,1905。
[20] 参见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英文版,1900。
[21] 同上书,283页。
[22] 门罗:《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466~467页,英文版,1963。
[23] 卢卡契:《审美特性》,第1卷,379~38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4] 赫利生:《艺术与仪式》,载《神话-原型批评》,74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5] 斯宾塞:《第一原理》,107~108页,英文版,1910。
[26] 斯宾塞:《心理学原理》,第2卷,627页,英文版,1855。
[2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79~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重点号原有。
[28] 斯宾塞:《心理学原理》,第2卷,6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