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维谢洛夫斯基的美学思想(1 / 1)

亚历山大·尼可拉耶维奇·维谢洛夫斯基(Але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Веселовский,1838-1906年),俄国著名语言学家、科学院院士,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文学,形成了历史比较理论,主要美学著作有《历史诗学》(1899年)、《斯拉夫民族关于所罗门和基托夫拉斯的传说》(1872年)、《B.A.茹科夫斯基:感情和内心想象的诗歌》(1904年)等。1872年起,他任彼得堡大学普通文学教授。

维谢洛夫斯基把哲学美学与对艺术活动史的具体科学研究对立起来,认为"关于美的科学应该和关于真、善、美同一的陈腐理论一道被根本地改造",并且,在诗歌创作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之间作直接的类比,根据社会思想"在哲学、宗教和诗学运动中的体现程度和被词所固定下来的程度",把文学史界定为"社会思想史"[17]。因此,他更多的是力图从人类心理学、民族学、比较民俗学等新兴社会科学的角度,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将美学和文学的研究加以实证化,从而建立他的"历史诗学"。

他始终认为文学作品是脱离其起源和效果这些精神活动的一件客体,是某种可以与世界上其他事物混同处置、进行比较、以因果关系来说明的"事物"。而文学就是各种作品的总和,而诗学就以它们为对象。这似乎就给文艺学研究和美学的实证化给定了一个以作品(文本)为主的方向,这恰恰就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及其他西方形式主义者们的新要求。

在19世纪下半叶这种文艺学和美学的实证化的过程中,维谢洛夫斯基不仅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研究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特别重视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方面的研究。在建构他的"历史诗学"时,在选择一个世界性的进化论诗史中,他力图通过所有的文学的探本寻源来寻找诗(文学)的手法、主题、形式和体裁的变化规律。

他认为,"诗的意识及其形式的进化"与一般文化史的进化是统一的,就像印欧语言有一个假设的始祖语言一样,诗(文学)的形式也都起源于一种无差别的原始口头诗歌。他假定诗歌语言只是在那些史前年代由人创造的。诗歌语言却反映出初民的构想:泛灵思想,神话,礼仪,庆典等。因而许多通俗抒情诗歌中天人之间的"心理平行"反映出原始的、泛灵论的世界观。这样,在他那里,诗的内容和形式就相间离了:诗歌的语言和形式都是特定的,内容随着社会和才智的变化而变化。文学创造中个人作用极其有限,个人只能修饰因袭的诗歌语言才得以表现当世发生变化的内容。[18]他明确指出:"不能用关于美的抽象概念来规定词的诗意……词的诗意是通过这些形式与合乎规律地变化着的社会理想的相继结合而不断地创造出来的。"[19]他还认为,"社会产生诗人,而不是诗人产生社会",所以他激烈反对"英雄理论和这些人类的领袖、缔造者"[20],按他的看法,应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寻找"历史过程的隐秘动因",英雄只是"群众中孕育成熟的这种或那种运动的回光,他们依其对待运动的自觉性程度和为帮助运动实现所贡献的力量的大小而显出或明或暗的光辉"[21]

他同时还注重对艺术形式和手段的研究。他说:"那些力图不仅从对诗的理解和创作的过程中,而且从对诗所使用的那些手段的研究中提取专门的诗学概念的人,是正确的。"按照历史比较学派的观点,在诗歌中应该根据稳定性和暗示性的标准确定"美的规范",也就是说,要获得应有的经验基础。[22]这样,维谢洛夫斯基把社会学的观点同形式主义结合起来,他就能深入研究无名氏诗歌的、特别是口头诗歌的技巧。比喻和格律,以及母题和情节,或者说话题,他将这些与实际题材严格区别开来,都在广泛的范围里得到辨析。[23]

维谢洛夫斯基是俄国比较文学的发起者,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的一位首倡者。他的思想和方法具有19世纪末期的显著特点,他一方面倡导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突出了作品而淡化了作家;另一方面从社会进化史中强调了文学的形式因素,对推进俄国美学思想发展的转折和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的产生有着很大作用。

[1] 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7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2] 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73页。

[3] 同上书,75页。

[4] 波杰勃尼亚:《美学与诗学》,179页,莫斯科,1976。转引自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351页。

[5] 同上书,175页。

[6] 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345页。

[7] 同上书,349页。

[8] 波杰勃尼亚:《美学与诗学》,见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352页。

[9] 波杰勃尼亚:《美学与诗学》,见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357页。

[10] 同上书,356页。

[11] 同上书,356页。

[12] 波利亚科夫编:《结构-符号学文艺学》,405~40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13] 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353页。

[14] 同上书,358页。

[15] 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361页。

[16] 同上书,361页。

[17] 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346页。

[18] 参见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326~327页。

[19] 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350页。

[20] 同上书,354页。

[21] 同上书,354~355页。

[22] 同上书,360页。

[23]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