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化主体性的反思——对文化殖民主义的批判”的最终成果。本项目申报时的名称是“文化殖民:一种主体性研究”,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达的立项文件中,将项目名称调整为“文化主体性的反思——对文化殖民主义的批判”。对于评审专家所建议的关于项目名称的这种调整,我认为评审专家希望项目主持人在项目研究中通过反思文化主体性来达到突出对文化殖民主义的批判之目的。对于评审专家的这个建议,我觉得是合理的、中肯的,实际上也正反映和体现了我当时申报本项目进行文化殖民的主体性研究的学术旨趣和理论落脚点。在项目的后期接续研究中,我进一步认识到,本项目研究意在探讨文化殖民与主体性的内在勾连,并着重从主体性的角度来解读和反思文化殖民,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文化主体性问题。故此,在吸收评审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将项目最终成果的名称又调整为“文化殖民的主体性反思——对文化殖民主义的批判”。我认为,这样的调整更能反映和体现我进行本项目研究的初衷和主旨。
在进行文化殖民的主体性研究之前,我对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所涉及的东方学和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术梳理和讨论。比如,在博士学位论文《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东方社会》中,我系统梳理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方社会历史命运的分析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议题。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分三个部分来阐述上述问题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崛起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及其实质。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并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准绳对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了总体性的评价。
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我们认为,后殖民主义理论主要涉及对东方学(东方主义)的解构和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批判。博士学位论文在论述文化霸权这一西方对东方殖民的新形式时,具体阐释了文化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问题,文化与权力的“共谋”问题,非殖民化中的文化抵抗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所提出的反文化霸权的策略问题,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化霸权主义的当代性问题。
博士学位论文在论述文化殖民、文化霸权这一论题时,主要侧重于从文本上挖掘和梳理赛义德等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主要做了一项文本上的清理性工作。至于文化殖民的“合法性”、文化殖民产生的根源、文化殖民运行的动因等问题很少论及,尤其是从主体性视角探讨文化殖民产生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根源、探讨文化殖民在主体性上的种种表现以及针对主体性的反文化殖民机制的建构等问题几乎溢出研究的视野之外。而这些问题对研究文化殖民这一论题来讲,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更为基始性的。实际上,赛义德等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在其批判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对文化殖民的主体性根源、主体性表现以及基于文化“杂交”、“模拟”(实际上就是文化间性思维)等反文化殖民策略基础上的对文化的非纯粹性、互融和共存等问题都有论述和强调。
赛义德《东方学》的理论旨趣就是对东方学家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进行批判。在东方学家的眼中,西方是“自我”“主体”“中心”,东方是“他者”“客体”“边缘”,东方需要得到西方的关照、教化、启蒙和拯救才能走向文明,走向现代性。在《东方学》中,赛义德详细地分析了西方对东方的“建构”“表述”“想象”“妖魔化”和“类型化”,阐释了东方是如何被西方人所观看、凝视的,赛义德强调,无论是东方学家对东方进行的编纂和实验,还是居处和朝圣,都体现出欧洲(西方)对东方的一种傲慢、对立和救赎意识。他的《文化与帝国主义》基本上是立足于文化间性思维(或者说是交互主体性思维)来展开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批判的。我们从其章节的标题就可看到赛义德的主旨。《文化与帝国主义》共有四章,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标题分别为“重叠的领土,交织的历史”和“融合的观念”。赛义德把基于传统的二元对立基础上的身份认同看作帝国主义文化的特征之一,他反复强调东方民族文化的重建并不是建立一个类似于传统西方自我中心式的文化,不是摧毁一个西方中心后再建立一个东方中心,东方文化是与西方文化“杂交”中的文化,东西文化是互渗的,文化是不纯的。因此,从主体性的角度解读文化殖民实际上也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本项目研究可以看作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延续和深化。
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成果从主体性(或主体性批判)的角度解读文化殖民,旨在探讨文化殖民的主体性根源、主体性表现以及反文化殖民策略的主体性重建,讨论了“自我主体”、“权力主体”和“身份主体”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文化殖民这一重要问题的哲学研究。第二,自我主体、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无疑是近代主体主义哲学的重要主题,而且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围绕着它来展开讨论的:比如,勒维纳斯的“无脸的他者”、拉康的“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伽达默尔的“视阈融合”、阿多诺的“星丛”、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和“商谈伦理”等思想;同时,权力主体在文化殖民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系统地理清这些问题,并进而将之与文化殖民问题勾连起来,对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主体理论、权力理论、文化理论,深化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第三,本成果以文化殖民与主体性的关系为主线,并将“自我主体”“权力主体”和“身份主体”等作为研究文化殖民与主体性关系的三个重要切入点进行分析,这在国内外学者以往对于文化殖民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成果中是鲜见的。
当然,受项目主持人现有学术能力和水平所限,本书一定存在许多问题和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自我主体、权力主体、身份主体、启蒙主体等文化殖民的主体性分析中所涉及的这几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身份主体、身份政治、身份认同在文化殖民化与非殖民化中的位置、表现和作用等问题;如何以马克思的主体、权力、文化等理论为观照,进一步拓展文化殖民与主体性关系的研究,等等。这些问题只能留待以后的相关研究去深化了。
本成果的相关内容已分别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这些论文主要有:1.《自我与他者的二分:文化殖民的哲学理据》(《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2.《权力主体:文化殖民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9期);3.《文化霸权的主体中心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4.《身份及其意识形态化——对文化殖民主义的一种批判》(《哲学动态》2013年第10期);5.《主体性的式微与文化霸权的解构》(《学术研究》2010年第4期);6.《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7.《启蒙:是拯救还是殖民》(《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8.《从二分思维到间性思维:走向平衡的文化生态》(《岭南学刊》2010年第5期);9.《对几种典型权力观的评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8期);10.《文化的时间叙事——对殖民主义文化话语的一种解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6期)。同时,因主持本项目,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相关部门的邀请,撰写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论文,并发表于《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版(2012年4月11日)。另外,依托本项目成果的相关内容撰写并发表的论文《权力主体:文化殖民的基础和源泉》,还于2013年5月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本项目的立项和最终成果的出版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推荐和大力支持,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尤其该社饶涛编审和编辑杜松石女士对本项目及最终成果的辛勤付出,深表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