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美〕爱德华·W.萨义德:《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彭淮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6.〔美〕爱德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萨义德访谈录》,梁永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7.〔美〕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8.〔美〕加亚特里·C.斯皮瓦克:《后殖民理性批判——迈向消逝当下的历史》,张君玫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9.〔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1.〔法〕弗朗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2.〔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美〕保罗·鲍威编:《向权力说真话:赛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王丽亚、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5.〔英〕罗伯特·J.C.扬:《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容新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6.〔印度〕帕尔塔·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一种衍生的话语?》,范慕尤、杨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1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德〕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0.〔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王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1.〔丹〕丹·扎哈维:《主体性和自身性——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蔡文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2.〔美〕保罗·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陈健、柯哲、陆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3.〔英〕斯蒂夫·芬顿:《族性》,劳焕强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4.〔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5.〔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6.刘健芝、许兆麟选编:《庶民研究》,林德山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7.〔英〕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28.〔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9.〔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0.〔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1.〔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夏镇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3.〔德〕马丁·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孙周兴、陈小文、余明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5.孙周兴编:《海德格尔文集》(上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6.〔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7.〔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城、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8.〔法〕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城、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9.〔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0.〔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1.〔法〕米歇尔·福柯:《性史》,姬旭升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42.〔法〕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3.〔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4.〔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5.〔法〕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6.〔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7.〔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8.〔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0.〔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蒋仁祥、胡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1.〔美〕乔万里·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2.〔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尔:《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3.〔德〕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倪梁康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4.〔法〕萨特:《自我的超越性——一种现象学描述初探》,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5.〔美〕凯利·詹姆斯·克拉克:《重返理性》,唐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6.〔法〕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狄玉明、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7.〔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8.〔美〕J.M.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地理传播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史观》,谭荣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9.〔美〕朱迪斯·巴特勒、〔英〕欧内斯特·拉克劳、〔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胡大平、高信奇、蒋桂琴、童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1.〔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2.〔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那滨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3.〔德〕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张文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4.〔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5.〔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6.〔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7.〔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8.〔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9.〔美〕D.赫尔德、J.罗西瑙等:《国将不国》,俞可平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70.〔日〕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1.〔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72.〔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3.〔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4.〔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5.〔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76.〔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7.〔美〕哥伦比斯、沃尔夫:《权力与正义》,白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78.〔英〕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杨宇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79.〔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阶段》,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0.〔美〕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81.〔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褚律元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82.〔美〕约瑟夫·拉彼德、〔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83.〔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韦苏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4.〔美〕欧文·拉兹洛编:《多种文化的星球》,戴侃、辛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5.〔英〕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关世杰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86.〔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三好将夫:《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7.〔法〕阿尔芒·马拉特:《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8.〔日〕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王子今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9.〔日〕樱井哲夫:《福柯——知识与权力》,姜忠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90.〔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91.〔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2.〔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93.〔苏〕米哈伊·巴赫金:《巴赫金文选》,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4.〔苏〕米哈伊·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1卷),晓河、贾泽林、张杰、樊锦全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95.〔苏〕米哈伊·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9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7.〔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8.〔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99.〔苏〕M.A.帕尔纽克等:《主体与客体》,安启念、林娅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100.〔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01.〔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02.〔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03.〔美〕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陆俊、严耕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4.〔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0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7.〔德〕弗里德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8.〔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109.〔法〕让-弗·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0.〔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1.〔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13.〔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4.〔美〕斯蒂芬·K.怀特:《政治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孙曙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15.〔法〕埃德加·莫兰:《反思欧洲》,康征、齐小曼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16.〔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17.〔英〕彼德·奥斯本:《时间的政治》,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8.〔法〕勒维纳斯:《生存与生存者》,顾建光、张乐天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19.〔法〕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20.〔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21.〔美〕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122.〔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23.〔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24.〔美〕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25.〔美〕普洛格、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26.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7.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北,麦田出版公司,1996。

128.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9.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30.王岳川:《发现东方——西方中心主义走向终结和中国形象的文化重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31.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32.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3.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4.张其学:《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东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35.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6.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7.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8.王宁、生安锋、赵建红:《又见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39.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0.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41.费小平:《家园政治:后殖民小说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143.曹卫东:《权力的他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44.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5.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6.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7.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8.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 态度 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9.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50.刘森林:《追寻主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51.刘森林:《实践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52.莫伟民:《主体的命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53.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4.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55.赵海英:《主体性:与历史同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6.严泽胜:《穿越“我思”的幻象——拉康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效应》,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157.孙小玲:《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胡塞尔与列维纳斯哲学中的主体际性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58.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9.哈佛燕京学社编:《启蒙的反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60.江怡主编:《理性与启蒙》,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61.卢风:《启蒙之后》,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162.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63.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64.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5.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166.刘莉:《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化霸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67.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68.赵光武主编:《走出自我中心困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69.张国清:《中心与边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70.张文喜:《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71.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72.谢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学》,陈永国、汪民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73.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174.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彭国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5.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76.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7.薛晓源、林拓主编:《全球化与空间扩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8.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79.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80.汪澍白:《文化冲突中的抉择——中国近代人物的中西文化观》,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81.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2.叶汝贤、孙麾主编:《马克思与我们同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3.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84.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5.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86.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87.张世鹏编译:《全球化与美国霸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88.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89.R.G.Dunn:Identity Crisis:A Social Critique of Postmodernity,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8.

190.Sarah Harasym,ed.:The Post-Colonial: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1990.

191.Dipesh Chakrabarty:Provincializing Europe:Postcolonial Thought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192.Johannes Fabian:Time and the Other:How Anthropology Makes its Objec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193.Nandy,A.:The Intimate Enemy: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94.Joseph Rouse,Knowledge and Power:Towards a Philosophy of Scienc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

195.Josephs.Nye,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 Basic Books,1990.

196.Joseph E.Davis ed.:Identity and Social Change,Transa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2000.

197.Jackson Lears:“The Concept of Culture Hegemony: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American History Review,Vol.90,No.3,1985.

198.Keith Michael Baker and Peter Hanns Reill eds.:What's Left of Enlightenment?A Postmodern Question,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99.Daniel Gordon ed.:Postmodernism and the Enlightenment:New Perspectives in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Intellectual History,New York:Routledge,2001.

200.David Bohm:On Dialogue,Ed.By Lee Nichol,Routledge,1996.

201.Erving Goffman:Forms of Talk,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