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南史》和《北史》在《二十四史》中还算不上是第一流的著作,但它们毕竟也有自己的特点。比较深入地发掘和阐述这些特点,并用通俗的形式把它们表述出来,这是史学史工作者的责任。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试图把通俗性和学术性结合起来,希望它既便于各方面读者的阅读,又可供专业工作者参考。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和尝试,究竟做得怎样,就难说了,那是要从这本书的实际情况来判定的。

本书承朱尔澄同志校阅了初稿,毛士彤同志提供了有关图片。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祈望着读者对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予以指正。

瞿林东 记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

1985年8月

[1] 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98页。

[2] 魏收:《魏书》卷九十八《岛夷萧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79页。

[3]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纪一》,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186页。

[4]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8页。

[5] 以上分别见《隋书》卷五十八《魏澹传》、卷六十九《王劭传》、卷四十二《李德林传》、卷五十八《杜台卿传》、卷三十三《经籍志二》。

[6] 以上分别见《隋书》卷五十八《许善心传》、《陈书》卷二十七《姚察传》、《周书》卷四十二《萧大圜传》。

[7] 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80页。

[8] 西会州:州名,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置会州为西会州,治所在会宁(今甘肃靖远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靖远县及宁夏中卫市南部。

[9] 凉州:州名,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永昌县以东、天祝藏族自治县以西一带。总管:地方高级军事行政长官。

[10] 河西:地区名,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地区。

[11] 《吴越春秋》,编年体史书,东汉赵晔撰,记战国吴、越两国史事。据说原为十二卷,今存十卷。

[12]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13] 纪、传、书(志)是纪传体史书的组成部分。纪:本纪,以帝王世系为线索,编年记事。传:列传,即人物传记。书、志:史书中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

[14]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15]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5页。

[16] 北齐史学家魏收撰《魏书》,以东魏为正统,故《魏书》包含北魏和东魏两朝史事。

[17] 唐承于隋,隋承于北周,北周承于西魏,故唐初史学家撰《周书》以西魏为正统,而于《周书·文帝纪》中追叙了西魏史事。

[18] 实为二百三十三年,此误。

[19] 李延寿说的“八代”,是指:北朝的北魏及西魏、北周、隋,以及与西魏、北周同时并存的东魏及北齐,共四代;南朝的宋、齐、梁、陈共四代。

[20]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5页。

[21] 士族:亦作世族,指有一定经济、政治地位和较高门第的家族,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22] 见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04页。

[23] 曹寅等:《全唐诗》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49页。

[24] 监国史:即监修国史,是负责史馆全面工作的官员,通常多由宰相兼任。

[25] 以上参见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4页。

[26] 《科录》:记载上古至晋宋时期历史的通史。二百七十卷,成书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年)前,参见魏收:《魏书》卷十五《常山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80页。

[27] 《通史》:记载上古至南朝萧齐时期历史的通史。六百二十卷(一说六百卷),成书于梁朝普通元年(420年)后、太清三年(549年)前,参见姚思廉:《梁书》卷三《武帝纪》下、卷四十九《文学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6、699页。

[28] 刘知幾:《史通》卷一《六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29] 家传:由私家撰写的本家族的人物传记。

[30] 传主:传记所记的中心人物。

[31] 附传:附记于传主之后的人物传记。

[32] 同宗、同族:在古代嫡系长房为大宗,余为小宗,同宗即出于一宗;凡同高祖者为同族。此处所说同宗、同族,系泛指同姓、同族之人。

[33] 见李延寿《北史》卷二十九、卷三十五后论,北京:中书华局,1974年,第1066、1318页。

[34] 见李延寿:《北史》卷三十二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92页。“市朝”,说法不一。有人说市是交易买卖的场所,朝是官府治事的处所。所以把“市朝”比做争名争利的场所。有人说市上的行列,就如同大臣上朝时排列的一样。这里以“市朝”比喻一个皇朝、一个朝代,意思是说朝代虽然可能发生变化,但门阀地主家庭中的人的地位却不会因此而有变化。

[35]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十二《江左世族无功臣》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4页。“朝市革易,门第如故”,意犹上文所说“市朝可变,人焉不绝”。

[36] 谱学:即谱牒之学或谱系之学,是关于记述氏族世系的著作或学问。

[37]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南北史子孙附传之例”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2~204页。

[38] 黄门侍郎:亦即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侍中的副职。

[39] 以上分别见李延寿:《北史》卷八十八《隐逸传》序、卷九十二《恩幸传》序。

[40]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类二”条,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9~410页。

[41] 见刘知幾:《史通》卷五《因习》篇,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8页。

[42] 未央宫旧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西南隅。

[43] 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贞观七年”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04页。

[44] 参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47页。

[45]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46] 以上参见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三《僭伪附庸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61页。

[47] 谥号:古代帝王、高级官员死后,统治集团依其当时政治上的需要,并略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即谥号。

[48]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四“北为正”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

[49]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5页。

[50] 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三《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3~275页。

[51] 分见姚思廉:《梁书》卷二《武帝纪》中、魏收:《魏书》卷八《世宗纪》。

[52] 分别参见魏收:《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沈约:《宋书》卷五《文帝纪》。

[53] 沈约:《宋书》卷五《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9页。

[54] 沈约《宋书》一百卷,其中纪、传七十卷,成书于南齐永明六年(488年);志三十卷,可能成书于梁武帝即位(502年)以后(参见沈约:《宋书》卷一百《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66页。)

[55] 何承天在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奉命“撰国史”(见《宋书》卷六十四《何承天传》)。《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徐爰传》记:“先是元嘉中,使著作郎何承天早创国史。世祖初,又使奉朝请山谦之、南台御史苏宝生踵成之。(大明)六年(462年),又以(徐)爰领著作郎,使终其业。”《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正史》篇著录:徐爰撰《宋书》六十五卷,见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5页。

[56] 见沈约:《宋书》卷一百《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66页。

[57] 沈约在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春,奉命撰《宋书》,第二年二月就撰成纪、传七十卷,前后仅一年时间(见《宋书·自序》)。

[58] 见魏收:《魏书》卷二十二《孝文五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91页。

[59]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三年”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441页。

[60] 九锡文:皇帝赐给有功勋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九种物品时所下达的诏文。“九锡”,原是一种最高的奖赏,后来演变成新、旧皇朝更迭中的一种格式或预兆。三让表,即受赐者三次上表以示“谦让”。

[61] 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三《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3~275页。

[62]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五年(210年),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所载曹操十二月令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见陈寿:《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33页。

[63] 韩信:汉初诸侯王之一。楚汉战争时,战功显赫,刘邦封为齐王;西汉建立后,改封楚王,因受猜忌而降为淮阴侯,后终于被杀。

[64]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太宗贞观元年记:“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按:封德彝当时任右仆射,身居相位。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贞观元年”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032页。

[65] 萧何(?—前193年):汉初著名大臣。他在秦末协助刘邦起事,楚汉战争中经营后方,成为刘邦击败项羽的主要助手,汉初任相国。萧望之(?—前47):西汉大臣,汉宣帝时任太子太傅等官。

[66] 颜师古(581—645年):唐训诂学家,作《〈汉书〉注》,流传至今。

[67] 艺术:旧指术数技艺,即阴阳占候、卜筮幻化之术,统治者常依此“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

[68] 见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五《梁纪》“论称郑文贞公”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

[69] 见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二《杂史类》、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经籍考》十九。

[70]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二《令狐德棻传附李延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6页。

[71] 《高氏小史》:唐高峻撰,初为六十卷,后其子高迥析为一百二十卷,是一部节抄历代史书的通史。

[72]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经籍考》“正史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27页。

[73]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六“史部·杂史类”条,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41页。

[74]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别史类录》,徐小蛮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8页。

[75]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八“历代史本末”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11页。

[76] 叶適:《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令狐德棻”条,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602页。

[77] 见《南北史续世说》俞安期叙,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翏翏阁刻本。此书曾被认为是唐人所撰,亦曾被认为是明人的伪作,此二说皆误,参见宁稼《关于李垕〈续世说〉》一文,《文史知识》1985年11期。

[78] 见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三《艺文志·史钞类》。

[79] 见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五《史部·史钞类存目》、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七《艺文志·类事类》。

[80] 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卷六说:“唐时以《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晋、宋、齐、梁、陈、魏、齐、周、隋书为十三代史也”。(见“十三史、十史”条)“宋人于十三史之外,加以南、北史及唐、五代,于是有‘十七史’之名。”(见“十七史”条)

[81] 见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三《艺文志·史钞类》、卷二百七《艺文志·类事类》。

[82] 见张廷玉等:《明史》卷九十七《艺文志·史钞类》,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89页。

[83] 见脱脱等:《金史》卷一百二十五《文艺传·蔡松年传附蔡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18页。

[84] 汪士铎书稿撰成后因战事散失,同治十一年(1872年)获得十四卷存稿,刊行于世;光绪末年,李肇偁又刊行另外十三卷存稿,合计二十七卷。它们与近人徐崇所撰《补南北史艺文志》三卷合为三十卷之数,都收在《二十五史补编》第五册中。

[85] 见周嘉猷:《南北史年表》引言,《二十五史补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5905页。

[86] 见胡德琳:《南北史年表》序,《二十五史补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5905页。

[87] 见周嘉猷:《南北史世系表》引言,《二十五史补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5983页。

[88] 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自序,《二十五史补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50页。

[89] 赵翼:《陔余丛考》卷八“南北史原委”条,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47页。

[90] 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南史》过求简净之失”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6页。

[91] 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南史》删《梁书》”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6页。

[92] 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一“《南史》增《梁书》琐言碎事”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26页。

[93] 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南史》增《齐书》处”、“《南史》增《梁书》有关系处”等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20页。

[94] 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三十五“南史一·宋本纪上”,卷三十六“南史二·袁粲传”、“褚彦回传”等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655~658、679~680页。

[95] 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三十七“南史三·武帝诸子传”、“简文诸子传”、“江淹传”,卷三十六“南史二·周弘正传”、“陈显达传”等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685、689、695、698页。

[96] 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三十六“南史二·王琨传”、卷三十七“南史三·江淹传”等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675、698页。

[97] 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三十七“南史三·文学传”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702页。

[98] 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二十六“梁书·张充传”、“临川王宏传”,卷三十七“南史三·韦叡传”等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511、697页。

[99] 见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三《新唐书》“过誉南北史”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1年。

[100]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第10册,专集之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页。

[101] 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四《史部二·正史·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6~208页。

[102] 参见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4页。

[103] 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第10册,专集之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6页。

[104] 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八朝史至宋始行”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9页。

[105]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