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述史学的成就与风格[1](1 / 1)

韦述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史家,但他却不像其他一些唐代著名史家那样,常常被后人所提到。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因为韦述对唐代史学所做的贡献以及他的治史精神,都是很值得后人认真总结的。

韦述(?—757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曾祖韦弘机,唐初时任司农少卿之职。韦弘机是个有思想、善著述的人。唐太宗时,他出使西突厥,“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裙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2]。韦述之父韦景骏,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任肥乡令,有政绩,“及去,人立石著其功”[3];后迁房州刺史,亦有所创举。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祖,当然都会对韦述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旧唐书·韦述传》说:韦述“少聪敏,笃志文学。家有书二千卷,述为儿童时,记览皆遍,人骇异之”。韦述的才华,很快就被一位著名学者元行冲所发现。元行冲,“为时儒宗,常载书数车自随。述人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4]。韦述遇见元行冲,真可谓“千里马”碰到“伯乐”,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韦述未来的事业。唐中宗景龙末年,即当唐皇朝的政治形势处在一次重大转变的前夕,韦述参加吏部主持的考试。于是,这个“仪形眇小”的少年,引起了考官的注意。史载:“考功员外郎宋之问曰:‘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述对曰:‘性好著书。述有所撰《唐春秋》三十卷,恨未终篇。至如词策,仰待明试。’之问曰:‘本求异才,果得迁、固。’是岁登科”[5]。考官宋之问,“雄于辩”,“以文章起”,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人物。据说他在任考功员外郎时,“赇饷狼藉”;他在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也有不少丑行[6]。但是,从他对韦述的考核和赏识来看,说明他还是做了件好事的。

此后,韦述便踏上了仕途,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名山事业。如前所述,韦述对于“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并且已经着手撰《唐春秋》30卷,说明他在史学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和宏大的抱负。韦述自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参与由马怀素、元行冲所主持的整理皇家图书的工作起,“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嗜学著书,手不释卷”[7],修订、补充吴兢所撰《国史》113卷,撰《开元谱》20卷、《唐职仪》30卷、《高宗实录》30卷、《御史台记》10卷、《两京新记》5卷等,凡著书200余卷,皆行于世。

韦述在史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现从三个方面略作介绍。

第一,韦述“好谱学”,并且是很有成就的谱学家。唐代为适应新贵的需要,官府谱学甚为发达,而在玄宗时期达到**,故当时有些著名学者都兼治谱学。开元初年,韦述在参加整理秘阁图书过程中,有机会见到柳冲等人撰写的《姓族系录》一书。于是,他便在工作之余,对这部成书未久的全国性的总谱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百氏源流,转益详悉。乃于《柳录》之中,别撰成《开元谱》二十卷”[8]。此外,他还曾撰《百家类例》,与萧颖士、柳冲、孔至等均以精晓《类例》而闻名当世[9]。

第二,韦述对于唐代“国史”的修撰和保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唐初,令狐德棻首倡撰集“国史”,继而又经吴兢多年撰著,然至韦述时,“竟未成一家之言”。韦述任史职后,参照以前二家“国史”,“始定类例,补遗续阙”,撰成《国史》113卷,“事简而记详,雅有良史之才”。“安史之乱”爆发后,两京陷落,韦述自己的“经籍资产,焚剽殆尽”,而他却“抱《国史》藏于南山”[10],终使《国史》得以保存下来。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颇得力于唐代的《国史》。《旧唐书》的作者们不仅抄录了唐代《国史》的原文,甚至连同韦述在《国史》中所写的论赞也加以照录,内中有的仍然保留着“史臣韦述曰”的字样(如《旧唐书》卷八十四《刘仁轨传》后论即是)。这不论是《旧唐书》作者出于何种原因而致,但它却可以让人们更真切地看到韦述对于唐代《国史》所做的贡献。

第三,韦述在制定《唐六典》一书的体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唐玄宗诏令徐坚等修撰《六典》,但体例却始终确定不了。“徐坚构意岁余,叹曰:‘吾更修七书,而历年未有所适。’”后来,萧蒿推荐韦述参加《六典》的撰著工作,“述始摹周六官领其属,事归于职,规制遂定”[11]。由此可以看出,韦述在史书的编纂方面的丰富知识和创造精神。他对于唐代典制体史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韦述之所以能在唐代史学上做出这些突出的成绩,是和他的治学态度、治史风格密切相联系的。韦述治史风格,概括起来一曰博识,二曰勤奋,三曰直书。

首先说博识。韦述兴趣广泛,学识渊博。他不仅是一位大学问家,而且还是一位大藏书家。从他的藏书范围,可以窥见其旨趣的广泛:“家聚书二万卷,皆自校定铅椠,虽御府不逮也。兼古今朝臣图,历代知名人画,魏、晋已(以)来草隶真迹数百卷,古碑、古器、药方、格式、钱谱、玺谱之类,当代名人尺题,无不毕备”[12]。韦述能够在史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成就,得力于其治学力求渊博,是无疑的。人们称赞他“史才博识”“当代宗仰”,并不是过誉之辞。

其次说勤奋。韦述一生治学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绝不限于一时一事。他幼时见到元行冲,“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他研究《姓族系录》,全在公务之余,“每私写怀之,还舍则又缮写”[13],“如是周岁,写录皆毕”[14],并在此基础上撰成《开元谱》。他在成名以后,身居史职,仍然“嗜学著书,手不释卷”,历数十年而不稍懈。因此,在唐代史学家中,他是拥有丰富著述的代表之一。

最后说直书:“直书”是史家的笔法,反映着史家治史的严肃态度和负责精神。韦述治史,于己于人都严格要求遵循直书原则。例如,他在《刘仁轨传》的论赞中写道:

世称刘乐城与戴至德同为端揆,刘则甘言接人,以收物誉;戴则正色拒下,推美于君。故乐城之善于今未弭,而戴氏之勣无所闻焉。呜呼!高名美称,或因邀饰而致远;深仁至行,或以韬晦而莫传。岂唯刘、戴而然,盖自古有之矣。故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非夫圣智,鲜不惑也。[15]

这里虽然说的是知人之难的道理,但他却明白无误地表明对于“甘言接人,以收物誉”的刘仁轨是很不以为然的。韦述作史,于此可见一斑。同样,他对别人也是这样要求的。唐人封演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著作郎孔至……撰《百家类例》,品第海内族姓。以燕公张说为近代新门,不入百家之数。驸马张垍,燕公之子也,盛承宠眷,见至所撰,谓弟埱曰:“多事汉!天下族姓,何关尔事,而妄为升降?!”埱素与至善,以兄言告之。时工部侍郎韦述谙练士族,举朝共推;每商榷姻亲,成就咨访。至书初成,以呈韦公;韦公以为可行也。及闻垍言,至惧,将追改之。以情告韦。韦曰:“孔至休矣!大丈夫奋笔将为千载楷则,奈何以一言而自动摇?有死而已,胡不可也!”遂不复改。[16]

这一段文字,更为直接地反映出韦述坚持直书的精神,虽面对权贵如驸马张垍这样的人,亦不为之动摇。他所说的“大丈夫奋笔将为千载楷则,奈何以一言而自动摇”的话,堪为史家治史的格言。韦述的这种坚持直书的精神,与比他较早的刘知幾以及和他大体同时的吴兢等人的治史精神交相辉映,成为唐代史学中直书传统的一股宏大的潮流。

韦述的治学态度和治史风格,即使在今天看来,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启发的。

韦述为人,“纯厚长者,澹于势利,道之同者,无间贵贱,皆礼接之”[17]。因此,他不仅受到人们的尊敬,而且也有一些很不错的朋友。当时有一位“名播天下”的学者萧颖士,十分敬重韦述,把他比做谯周、陈寿之才。而韦述与柳芳的友谊,在唐代就已传为佳话。李肇记载说:“柳芳与韦述友善,俱为史官。述卒后,所著书有未毕者,多芳与续之成轴也。”[18]这样的友情,的确是难得的。韦述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是:“安史之乱”初起,他曾“身陷贼,污伪官”[19]。其后,他为此不仅遭到唐肃宗的流放,还受到地方官的困辱,最终以“不食死”。当然,从韦述的一生来看,他的“污伪官”恐怕并非出于他的本意;他的不食而死,也证明他是不甘忍受屈辱的。

[1] 原载《历史知识》1981年第3期。

[2]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韦弘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44页。

[3]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循吏·韦景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26页。

[4]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29页。

[5]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83页。

[6]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中·李适传》附《宋之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50~5751页。

[7]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84页。

[8]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83页。

[9]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孔若思传》附《孔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85页。

[10]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84页。

[11]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30页。

[12]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84页。

[13]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30页。

[14]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83页。

[15] 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四《刘仁轨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97页。

[16]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十“讨论”条,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30~131页。

[17]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84页。

[18]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柳芳续韦书”条,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8页。

[19]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韦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