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中华民族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论纲)[434]02(1 / 1)

[157]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资治通鉴》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页。

[158] 乾隆丁卯《御制重刻〈通典〉序》,《通典》卷末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513页。

[159] 吴兢:《贞观政要》卷七《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4页。

[160] 贾谊:《论积贮疏》,载班固:《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0页。

[161] 晁错:《论贵粟疏》,载班固:《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1页。

[162] 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4页。

[163]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一《上皇帝万言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3页。

[164]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一《上五事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19页。

[165] 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四“宏文馆”条,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115页。

[166] 杜佑:《通典》卷十七《选举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02、423页。

[167] 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55页。

[168] 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制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604~3605页。

[169] 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制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633页。

[170]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史学”条,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58页。

[171] 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四十三《读书》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40页。

[172] 王夫之:《读通鉴论之二叙论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173]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3~274页。

[174] 以上均见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5~3299页。

[175]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176]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3页。

[177] 杜佑:《通典》引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178] 符载:《淮南节度使灞陵公杜佑写真赞(并序)》,《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78页。

[179]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8页。

[180]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首《三朝北盟会编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页。

[181]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序,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页。

[182]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页。

[18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凡例,康熙五年(1666年)刻本。

[184] 恩格斯:《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3、704页。

[18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708页。

[186] 本文原载《红旗杂志》1986年第22期。

[187]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6页。

[188]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3~274页。

[189]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190]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2页。

[19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192] 李大钊:《史学概论》,《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7~361页。

[193]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8页。

[194]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4页。

[195]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196] 本文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197]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198] 王夫之:《宋论》卷七《哲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34页。

[199]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首《新注〈资治通鉴〉序》,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页。

[200]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1页。

[20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6页。

[202] 以上均见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9~197页。

[203]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9页。

[204]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四《历代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02页。

[205]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三《春秋·纲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52~2153页。

[206]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四《历代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08~3209页。

[207]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7页。

[208]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五《历代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1页。

[209]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三《春秋·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60页。

[210]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7页。

[211] 袁宏:《两汉纪》下《后汉纪》序,张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页。

[212] 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8页。

[213] 孙甫:《唐史论断》序,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214] 荀悦:《两汉纪》下《汉纪》序,张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页。

[215] 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二《李大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88页。

[216]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首《新注〈资治通鉴〉序》,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页。

[21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9608页。

[218]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219]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易教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220]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93~394页。

[221]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20页。

[222]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31页。

[223]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54页。

[224]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0、1442~1443页。

[225]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726页。

[226]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63页。

[227]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83页。

[228] 魏徵等:《隋书》卷六十四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22页。

[229] 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典一·兵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780~3781页。

[230] 范祖禹:《唐鉴》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2页。

[231] 苏轼:《东坡志林》卷五“秦废封建”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3页。

[232] 以上所引均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0~1115页。

[233]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8页。

[23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孟子·离娄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1页。

[235]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236]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光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157页。

[237] 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页。

[238]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页。

[239]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4页。

[240] 本文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241]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页。

[242]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243]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8页。

[244]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245] 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叙》,见《通鉴纪事本末》书首,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页。

[246]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四》,《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247] 邱汉生:《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特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76页。

[248]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20页。

[249] 《国语》卷十六《郑语》,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07、523页。

[250] 《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57、661页。

[25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47页。

[252]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页。

[253]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1页。

[254]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0页。

[255] 《春秋左传正义》卷一《序》,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1页。

[256]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1页。

[257] 杜佑:《进〈通典〉表》,见《通典》书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258]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8页。

[259]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260] 本文原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61] 白寿彝:《谈史学遗产》,《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6页。

[262] 白寿彝:《漫谈史学传统三事》,《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87页。

[263] 具体情况可参见乔治忠、姜胜利:《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8~39页。

[264] 瞿林东:《传统史学和史学传统》,载《光明日报》,1987年4月22日。

[265] 瞿林东:《说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266] 瞿林东:《史学传统与人文精神》,载《求是学刊》2001年第4期。

[267] 瞿林东:《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68] 《左传·宣公二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3页。

[269]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99页。

[270] 刘勰:《文心雕龙》第十六《史传》,周振甫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72页。

[271] 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三十八《柳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681页。

[272] 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06页。

[273] 吴缜:《新唐书纠谬》卷首《新唐书纠谬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274]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275] 瞿林东:《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载《安徽史学》1984年第4期,后收录于瞿林东:《中国史学散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98~111页。

[276] 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876页。

[27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首《新注〈资治通鉴〉序》,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页。

[278]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1页。

[279] 杜佑:《通典》引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280]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历代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50页。

[281]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282]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页。

[283] 参见瞿林东:《论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

[284] 杜佑:《通典》引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285]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8页。

[286] 谈迁:《国榷·义例》,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8页。

[287] 白寿彝:《漫谈史学传统三事》,《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91页。

[288]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2页。

[289] 参见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8~85页。

[290] 参见施丁:《试论我国史学的传统问题》,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10期;许凌云:《漫谈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陶懋炳:《我国古代史家的优良传统》,载《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等等。

[291]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页。

[292] 本文原载《炎黄文化研究》第五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293] 以上分别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49、353、356~357页。

[294] 《论语》第二《为政》,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22页。

[295]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3320页。

[296] 以上均见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8~909页;南朝刘宋王俭曾撰目录书《七志》,南朝萧梁阮孝绪曾撰目录书《七录》,故文中格外强调予以参考。

[297]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298]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7页。

[299] 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0页。

[300]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42页。

[301] 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小学类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9页。

[302] 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8页。

[303] 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

[304] 《隋书》卷二十七《百官志中》记中书省、秘书省原先的职责是:“中书省,管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秘书省,典司经籍。”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54页。

[305] 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九“史馆”条,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81页。

[306] 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史官》,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67~568页。

[307] 据《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记,它们是:1.祥瑞。礼部每季具录送。2.天文祥异。太史每季并所占候祥验同报。3.蕃国朝贡。每使至,鸿胪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4.蕃夷入寇及来降。表状,中书录状报;露布,兵部录报;军还日,军将具录陷破城堡、伤杀吏人、掠虏畜产,并报。5.变改音律,及新造曲调。太常寺具所由及乐词报。6.州县废置,及孝义旌表。户部有即报。7.法令变改,断狱新议。刑部有即报。8.有年及饥,并水旱虫霜风雹,及地震、流水泛溢。户部及州县,每有即勘其年、月、日,及赈贷存恤同报。9.诸色封建。司府勘报;袭封者不在报限。10.京诸司长官及刺史都督都护、行军大总管、副总管除授。并录制词,文官吏部送,武官兵部送。11.刺史、县令善政异迹。有灼然者,本州录附考使送。12.硕学异能、高人逸士、义夫节妇。州县有此色,不限官品,勘知的实,每年录附考使送。13.京诸司长官薨卒。本司责由历状迹送。14.刺史都督都护及行军副大总管以下薨。本州本军责由历状,附便使送。15.公主百官定谥。考绩录行状、谥议同送。16.诸王来朝。宗正寺勘报。凡“已上事,并依本条所由,有即勘报史馆,修入国史。如史官访知事由,堪入史者,虽不与前件色同,亦任直牒案;承牒之处,即依状勘,并限一月内报。”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85~1286页。

[308] 刘知幾:《史通》卷二十《忤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54~559页。

[309] 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3~305页。

[310] 脱脱等:《辽史》卷四十七《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76、781页。

[311] 脱脱等:《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18、1245页。

[312] 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189~2190页。

[313] 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三《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86页。

[314]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五《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10~3313页。

[315] 乔治忠:《清朝官方史学研究》,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316] 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01页。

[317] 如荀悦、袁宏、裴松之、范晔、萧子显、李百药、杜佑、王溥、刘攽、刘恕、郑樵、胡三省、马端临、王圻、王世贞、李贽、陈邦瞻、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谈迁、马骕、谷应泰、全祖望、章学诚、崔述等,皆非史官出身。

[318]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荀悦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62页。

[319] 李延寿:《南史》卷三十三《裴松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63页。

[320] 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史部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92页。

[321] 刘知幾:《史通》卷十《辨职》,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3~264页。

[322]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申郑》,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3页。

[323]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答客问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0页。

[324] 《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

[32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吴兢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29页。

[326]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宣宗大中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032页。

[327] 司马光:《稽古录》卷十六《历年图序》,王亦令点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第652~653页。

[328]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0页。

[329]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廉耻”、“宋世风俗”条,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58~763、772~773页。

[330] 近人金毓黻指出:“往代官修、私修之史,非有犁然可分之界限,例如沈约《宋书》、姚思廉《梁》《陈》二书、李百药《北齐书》,虽奉时君之命,名为官修,实为自创义例,成于一手,无异于私修诸史,是其证也。唐宋以后,亦多是例,宋司马光承英宗之命而修《通鉴》,有刘攽、刘恕、范祖禹诸贤为之佐,又得以书局自随,及书成,神宗又为之命名制序,不可不谓之官修矣。然考修是书时,凡属宏纲细目,悉由光一手草创,无异自撰一史。同修诸氏,虽各分撰一部,用力甚勤,然仅属初稿,为编订比辑之助,最后勒定,仍属之光。昔者孔子修史,亦极惨淡经营之功,故曰,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以后例前,正可借喻。故是书为马、班二氏以后仅见之作,非沈、姚、李三氏所可比拟,亦以其准于私史故也。”(参见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71页)

[331] 本文原载《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2期。

[332] 《尚书·盘庚》,王世舜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2页。

[333] 《尚书·牧誓》,王世舜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2页。

[334] 《尚书·大诰》《尚书·康诰》,王世舜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8、150页。

[335] 《左传·昭公十八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95页。

[336] 《战国策》附录《刘向书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98页。

[337]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24、2125页。

[338] 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十六《天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5~287页;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五《天论》上中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1~55页。

[339] 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页。

[340]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6~1327页。

[341]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20页。

[342] 《周易·系辞下》,《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6~85页。

[343] 《周易·系辞上》,《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8~82页。

[344] 《周易·系辞下》,《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5页。

[345] 《周易·贲卦·彖传》,《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7页。

[346]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93~394页。

[347] 班固:《汉书》卷一百《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208、4235页。

[348] 《韩非子》卷十九《五蠹》,诸子集成本,王先慎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342页。

[349]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350]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太宗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92~693页。

[351] 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一·边防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979页。

[352] 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礼八》后议,北京:中华书局,第1355页。

[353]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文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47页。

[354]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2页。

[355]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一“唐高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26页。

[356] 魏徵等:《隋书》卷六十四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22页。

[357]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43页。

[358]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25页。

[359] 曾巩:《曾巩集》卷五十一《说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94~695页。

[360] 范祖禹:《唐鉴》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2页。

[361] 苏轼:《东坡志林》卷五“秦废封建”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3页。

[362] 以上所引均见《读通鉴论》叙论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0~1115页。

[363]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8页。

[36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孟子·离娄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1页。

[365]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页。

[366]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1页。

[367]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0页。

[368] 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

[369] 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与韩愈论史官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9页。

[370] 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页。

[371]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文集五《与人书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页。

[372] 本文原载《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73]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5页。

[374]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9页。

[375]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2页。

[376]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5页。

[377]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1页。

[378]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6页。

[379]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6~97页。

[380]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7页。

[38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382]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3页。

[383]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6页。

[384]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2页。

[385]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4~135页。

[386]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5~136页。

[387] 如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开篇也是论述“历史”与“史学”的区别,也讲到历史观的重要,讲到史学的姊妹学科,讲到史学同文学的关系,讲到史学工作者的任务等。

[388]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389]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390]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391] 李大钊:《史观》,《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4~255页。

[392] 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393]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394]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李大钊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6~147页。

[395]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6页。

[396]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4页。

[397] 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5页。

[398]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页。

[399]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新版引言》,《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页。

[400] 郭沫若:《史学论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43页。

[401]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9页。

[402]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9页。

[403]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13页。

[404]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405] 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1938年)有系统的论述,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导论卷》以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而展开的论述,都是有代表性的论著。本文重点不在于此,故不评述。

[406]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534页。

[407] 见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近年,北京出版社把这6篇文章辑为一书,名曰《史学遗产六讲》,收入“大家小书”第三辑(2004年1月出版)。

[408] 白寿彝:《谈历史文献学》,《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07页。

[409] 白寿彝:《再谈历史文献学》,《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58~559页。

[410] 白寿彝:《谈史书的编撰》,《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25页。

[411] 白寿彝:《谈历史文学》,《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36~537页。

[412] 白寿彝:《谈历史文学》,《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49页。

[413]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414]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19页。

[415] 侯外庐:《中国古代学说思想史》,上海:上海文风书局,1946年,第1页。

[416]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页。

[417]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7~321页。

[418]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419] 毛泽东:《致郭沫若》,《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1~242页。

[420] 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5页。

[421] 郭沫若:《青铜时代·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11页。

[422] 以上见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页。

[423] 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7页。

[424] 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8~21页。

[425] 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5~6页。

[426] 以上见翦伯赞:《史与论》,《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8~79页。

[427] 吕振羽:《怎样学习历史》,《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10页。

[428] 吕振羽:《怎样学习历史》,《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11页。

[429] 尚钺:《关于研究历史中的几个问题》,《尚钺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页。

[430]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六版序言》,《历史和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210页。

[431] 黎澍:《一九七九年的中国历史学》,《再思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22~130页。

[432] 白寿彝:《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433] 尹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尹达史学论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08页。

[434] 本文原载《炎黄文化研究》第8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435] 分别见《易经·乾卦》《易经·坤卦》《易经·大畜》,《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36] 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页。

[437]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438]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0页。

[439] 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6页。

[440] 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0~281页。

[44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页。

[442]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443]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箸议第九》、《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81页。

[444]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6页。

[445] 参见瞿林东:《论春秋时期各族的融合》,载《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

[446] 《史记》中所写的周边各族传记包括《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

[447] 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64页。

[448] 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史部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92页。

[449] 《易经·乾卦》象辞,《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页。

[450] 《礼记·大学》,《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3页。

[451] 《易经·系辞下》,《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6页。

[452] 苏轼:《东坡志林》卷五“秦废封建”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3页。

[453]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页。

[454] 《孟子》卷十二《告子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98页。

[455] 《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

[456] 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4页。

[457]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0页。

[458] 《国语》卷十七《楚语上》,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8~529页。

[459]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5~446页。

[460] 邓小平:《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