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舒伯特——在贝多芬墓旁(1 / 1)

舒伯特一生没有接受过完整系统的音乐训练,全凭自己兴趣所致的摹仿、学习和感悟,加之天赋。艺术歌曲是他主要的创作内容,他所有的灵感和浪漫主义笔触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这一短小精悍的形式中。他的宗教作品、交响乐,大体延续了古典主义的创作传统,而室内乐则兼具古典主义的形式完美均衡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

※舒伯特给朋友们演奏音乐:他只活跃在很小的圈子,他的一些最精湛的作品,长久以来只有私人密友有幸能够听到。在那个时代,他更像是传说中的人物

※舒伯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奥地利度过,他的大部分作品生前都未获得公演,甚至只有很少一部分出版,他的创作中声乐作品占有着相当的比重

舒伯特(全名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通常写作Franz Schubert,1797-1828)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奥地利度过。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将他所知不多的音乐知识传授给了他,在他最初的阶段,天赋是他最好的老师。然而,贫困的家庭却不能给他提供更好的机会。11岁时他以优美的童声进入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这同时是一所寄宿学校,在这里他开始了解到前辈大师的作品。他唯一正式的音乐教育来自于萨列里,可惜时间也不长。他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教课以维持生计。当他离开那里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决定资助他全身心投入创作。从此他笔耕不辍,直到离世。

但是他与所有同时代的有名作曲家都不一样,他更像是一个传说,在贵族的客厅,在富家小姐的钢琴谱架上,在沙龙的舞会上……都有他零星的曲目流传,但大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作曲家都无视他的存在,或是不知道他们/她们所喜欢的某部优美的歌曲是出自那位白皙矮胖的无名之辈笔下。他只活跃在很小的朋友圈子里,几个青年诗人、业余音乐家、二流歌手和被舒伯特的才能吸引但并不将他认真对待的看客。他几乎完全靠别人接济过活。出版商挑剔而刻薄,有时半打儿歌曲只能换来几餐饭,或是一周的房租。无论音乐多么精彩,靠作曲吃饭对于他来说完全是儿戏。直到他去世那年的春天,他才举办了第一次个人音乐会(巨大的成功)。但他仍然一贫如洗,他的大部分作品生前都未获得公演,甚至只有很少一部分出版。

※舒伯特的灵感和浪漫主义笔触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艺术歌曲的形式中。他的室内乐则兼具古典主义的形式完美均衡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

※油画中的舒伯特在演奏钢琴,他的音乐在家庭和聚会中广受欢迎,但他依然一贫如洗

舒伯特的作品最为有名的编目体系是由多伊奇[1]研究编订的,按年代顺序排列。其中经历了数次修订和扩充(包括新发现的作品)。舒伯特生前只有约100多部作品正式出版,多伊奇编号成为标准的舒伯特作品编号体系,以多伊奇的名字“D.”为前缀(也可以不加点),如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的编号写作D.667或D667。他的作品多伊奇编号一直到998号。他短暂的一生(他活到31岁,比莫扎特还短命)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9部舞台作品(包括歌剧及戏剧配乐等),10首交响曲(两首为不完整的草稿),超过36部宗教音乐——弥撒(既有成套的也有单乐章的)和多声部艺术歌曲性质的赞美诗、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及其他许多室内乐作品。

艺术歌曲是他主要的创作内容,他所有的灵感和浪漫主义笔触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这一短小精悍的形式中。我们通常所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包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但舒伯特的作品中,艺术歌曲不拘一格,情感表达支配着曲式结构,内含细腻的抒情和大胆的和声,这一形式是最为精致的浪漫主义体现。他的宗教作品、交响乐,大体延续了古典主义的创作传统,而室内乐则兼具古典主义的形式完美均衡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

※有趣的是,大部分『鳟鱼』五重奏的唱片,真的会在封面上印上鳟鱼

舒伯特22岁的时候,跟随朋友福格尔(Johann Michael Vogl),一名男中音歌手四处旅行,舒伯特的许多艺术歌曲便是由他传唱的,他大力支持舒伯特,并在各种场合尽可能地演唱他的艺术歌曲。在一位贵族的鼓励下,舒伯特写就了一首钢琴五重奏。一定是那首《鳟鱼》的歌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舒伯特在一半玩笑一半认真的建议下,在这首五重奏中引用了《鳟鱼》的旋律。这首A大调五重奏(D.667)也许还不够完美,但舒伯特的旋律天赋在这里弥补了一些技术上的不足,它代表着舒伯特典型的创作手法,并且是他的室内乐作品中最经常演奏的几首之一。这首五重奏有5个乐章,采用不太寻常的乐器配置: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一把低音提琴。虽然在这里低音提琴没有太多的复杂技巧和个性陈述,但宽阔的声部配置和延伸至更低的音区的安排事实上更接近交响乐的音域涵盖。

※舒伯特的朋友们是他音乐最好的鉴赏者和传播者,站立的歌者为男中音歌手福格尔。舒伯特的许多艺术歌曲便是由他传唱的

第一乐章以一个宣示性的有力的和弦开始,在钢琴上有一个向上的分解和弦音型,在其后成为重要的平行声部,低音提琴缓慢地演奏持续的低音,就像嗡嗡作响的教堂风琴的低鸣(你可能需要开大音量,这段低音不太容易听清,甚至似乎听不到,但只要你的音响系统不是太差,你仍然可以明显感受到那种嗡鸣的摩擦声和低频震动)——这是赞美诗化的春意盎然的开场。弦乐器和钢琴越来越紧密地缠绕,又一声强奏的和弦后,似乎是不知不觉的,小提琴奏出明媚可爱的主题,钢琴则是开始时的向上分解和弦音型,织体清晰可见,随后互相交换声部,小提琴奏向上的分解和弦音型(通常交换声部后会根据不同乐器略有变化),钢琴接过了主旋律,并且带有清脆的装饰音,愈发显得优雅。经过一段兴奋的喧嚣,在低音区,大提琴缓缓地歌唱,然后过渡到小提琴,钢琴上是若隐若现的流水般的音型……这个旋律再次由大提琴开始陈述,并且变得越来越清晰,但它并不是真的主题——是的,这就是舒伯特,经常会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奏响一段出奇美妙的旋律,然后便好像把它忘了一样。与此类似的作曲家还有莫扎特与肖邦,他们太过丰满的天赋随随便便地抛出左一个右一个精美的旋律,似有挥霍之嫌,但却给听者带来此起彼伏的新鲜感受。在大提琴的旋律之后,钢琴上以三音型开始奏出一个略带矜持的安静素雅的主题(这一乐章的第二主题),然后移到小提琴复奏……在舒伯特的音乐中,你丝毫感觉不到其内在的技术运用,也没有音响的厚重堆砌。他的乐感天生带来的便是清澈如水一般的音响。第二乐章行板,继续舒伯特的旋律巡展,一共有三个美妙明媚的主题轮番交替呈现。第三乐章是令人兴奋的谐谑曲。第五乐章的主题像是民间舞曲一般,令人联想到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A大调五重奏『鳟鱼』代表着舒伯特典型的创作手法,并且是他的室内乐作品中最经常演奏的几首之一

而第四乐章是采用《鳟鱼》主题的一阕变奏曲,更像是在原本已很完整的四乐章作品外,后来附加的部分,事实有可能真的如此。《鳟鱼》的旋律是如此吸引人,作曲家以自己的这条旋律再写出一串华丽的变奏——这一期望实在太富**,就这么办吧,然后把它随便安排在哪儿……“鳟鱼”的主题就像歌词中的那样,游游停停,好似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在水中觅食、游戏、逡巡。开始的呈示由弦乐组完成,主题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两句,奏完后反复一遍;第二部分也是两句(顺便提到,像这样的结构,第二部分可以称作“副歌”,但典型的“副歌”部分歌词是不变的,只有“主歌”部分每次变换歌词),最后一句反复一遍。后面一共包含6段变奏,第一变奏由钢琴(在刚才呈示时保持沉默,只为在这里奏响时带有新鲜感)呈现,别忘了这里还有低音提琴,仔细听可以听到它神秘而富于趣味的拨奏,小提琴上则带有清越的颤音装饰,仿佛水纹涟漪,整个织体极富层次感,就像小溪清流般透彻。第二变奏小提琴将主题变形成为一段华丽的旋律,真正的主题由中提琴和大提琴静静地陈述,好像一位朋友在高谈阔论,而他旁边角落里的两个忠厚的朋友也在交谈着什么,为了不影响他,那两位朋友尽量压低声音,并且微笑着看着……第三变奏里,低声交谈的两位朋友变成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音更加低沉,但却并不阴郁,而是幽默和风趣,可以感受到低音提琴带有明显摩擦声的音色,钢琴上是密集的音阶跑动,上上下下的波纹和淙淙的水声。

※『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最后的变奏,以小提琴开始奏主题,钢琴上是歌曲中一模一样的伴奏音型,仿佛溪流中的波纹和泛起的细小浪花,然后逐渐地流向远处,甜美的声音渐渐远去……

第四变奏,狂暴的强奏似乎是在对应歌词中搅混溪水的渔夫,愚蠢而粗鲁,而小提琴清越的音型对应在溪水中来回穿梭的小鳟鱼,聪明地回避着,不忘乐观地歌唱(好像这回渔夫失算了)。狂暴的强奏和小提琴的段落交替出现,如同影视中的蒙太奇手法,来回切换渔夫和鳟鱼的视角。第五变奏是大提琴带有附点的慢速哼鸣,充分展示了大提琴浑厚优美的音色,锦缎般的音质。第六变奏以小提琴开始奏主题,大提琴接叙,然后小提琴与大提琴交替歌唱,钢琴上是歌曲中一模一样的伴奏音型,仿佛溪流中的波纹和泛起的细小浪花,然后逐渐地流向远处,甜美的声音渐渐远去……

※虽然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同类作品的名气那么大,但它们仍然是这类体裁中的精品之作

舒伯特作有4首小提琴奏鸣曲,都系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形式。虽然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同类作品的名气那么大,但它们仍然是这类体裁中的精品之作。A大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大二重奏”(“Grand Duo[2]”,D.574)是4首中的最后一首,完成于舒伯特20岁时,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开始,钢琴摇曳的音型,既悠闲又有些慵懒,听起来像是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回响(K.525,第一乐章主题),带有附点的节奏,但随后小提琴上奏出真正的主题,同样**漾在这样的节奏型内,温和,带有点点愉悦的神情,简单得像是习作。不紧不慢地闲庭信步,呈现给人一幅悠闲的画面,像是暮春午后的花园,带有午夜时分那般静谧,空气难以察觉地扰动着,枝叶不时微微颤动,柳絮缓缓在空气中浮**……第二乐章(谐谑曲)充分展示了小提琴明亮的音色,钢琴与小提琴兴奋地互相追逐、嬉戏。三声中部以小提琴的半音上行开始,其后的进行,半音进行在钢琴和小提琴上交替出现,为音乐带来尤其妩媚的色彩。第三乐章是变奏曲式,以小提琴开始,主题的音调和同是C大调的调性不禁使人想到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一共包含三段变奏。第四乐章开始钢琴和小提琴俏皮地喧嚣,碎裂的节奏,高低音区的对比,快速半音阶与装饰音更像是谐谑曲,整个乐章都沉浸在兴高采烈的情绪中。

※F小调幻想曲完成于舒伯特逝世那年,是舒伯特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一体裁带有较强的幻想性因素

幻想曲(Fantasia)最早源于16世纪,开始的形式是以复调手法发展的乐曲,曲式结构较为自由,带有较强的幻想性因素。此后的作曲家经常使用这一体裁来表现那些充分发挥想象力,带有强烈的即兴因素,曲式结构自由的乐曲。舒伯特作有数首键盘幻想曲,其中的F小调幻想曲(D.940,四手联弹)完成于舒伯特逝世那年,是舒伯特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还有精彩的《“流浪者”幻想曲》(D.760)。而F小调幻想曲完成前不久的另一首C大调幻想曲(D.934)是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同样显示出舒伯特成熟时期的笔触。这首将近25分钟的幻想曲要求不间断演奏,取消了乐章,并在内部结构上采用模糊的分界线,大大突破了原有的曲式结构。其中第二大部分以舒伯特自己的一首艺术歌曲旋律为主题,展开四段色彩缤纷的变奏。

1824年,一件新发明的乐器“吉他形大提琴”(Arpeggione)引起了舒伯特的兴趣,他以一首奏鸣曲题赠当时的演奏家舒斯特。吉他形大提琴体形比大提琴要小,看起来就像是一把吉他,6根琴弦(比大提琴多两根),有品(就是有按键的音位,而无品的弦乐器音高只能由演奏者手动把握),以弓拉奏。舒伯特的吉他形大提琴奏鸣曲(D.821)虽然为这件乐器作了全面的技术展示和探索,但它远远不止是一部演奏教材。这里的音乐品质和舒伯特其他作品一样。第一乐章沉浸在忧郁的气氛中,吉他形大提琴充分地发挥了中低音区感人肺腑的音色魅力,深沉委婉。第二乐章对主题的变奏延伸中,带来了船歌一般的浪漫音调。末乐章则以宽广抒情的旋律开始,在其中以回旋曲式展示出不同的性格和声音魅力。如果没有舒伯特这部作品,这件乐器甚至名字都不会留到今天——好吧,事实上,它基本上是只有名字保留到今天,在演出和灌制唱片时,通常以大提琴代替Arpeggione。此曲最为有名的演绎之一,罗斯特洛波维奇(大提琴)与布里顿在1968年7月合作的录音(DECCA Legends 460-974-2)便是这样的例子。

※吉他形大提琴体形比大提琴要小,看起来就像是一把吉他,以弓拉奏

※完成于1824年的F大调八重奏也是舒伯特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此为八重奏的手稿

完成于1824年的F大调八重奏(D.803)也是舒伯特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采用一支单簧管、一支大管、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和一支圆号的编制。共有6个乐章,形式上更接近嬉游曲。与贝多芬的管乐七重奏比,多了一把小提琴。声部写作更为复杂和烦琐。但形式上的均衡和美感毫不逊色,甚至更多了一些优美的音调和妩媚。在第一乐章便可感受到舒伯特也常常将管乐置于主要表现层面,这不但是这一形式的特点,也有非常音响化的理由:无论在半开放型的室外,还是室内厅堂演出,管乐声尤其能够突出空间感,获得极佳的混响效果,并进一步将管乐声润色得近乎完美。第二乐章中每样管乐器的优美音色都得到了诗意的展示。第三乐章是一首谐谑曲,除了大跨度的力度对比,只是似乎加快了速度的小步舞曲。第五乐章则是真正的小步舞曲。谐谑曲和小步舞曲中间是一首行板速度的变奏曲,主题带有海顿式的音调,包括弦乐在内的所有乐器都在这一乐章获得了充分的表现。末乐章带有一段漫长的引子,主体部分带有戏剧性的笔触,仿佛是隐藏在这首八重奏中的一阕戏剧配乐。

※F大调八重奏共有六个乐章,形式上更接近嬉游曲,与贝多芬的管乐七重奏比,多了一把小提琴

舒伯特的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D.810)是他四重奏作品的典型样本,完成于舒伯特逝世前两年。这首四重奏共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尤其具有深刻的内容,并且具有复杂的技术探索因素。两个主题都不是单一形态,每个主题都是由彼此相似的、超过一个以上的旋律组成,称为主体群,类似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采用的主题构成法。这一手法增强了结构表现力,并且丰富了主题展示及发展的可能性,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比早些时候大为深化,更为严谨及更富洞察力……这在第一乐章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

第二乐章的主题来自舒伯特自己的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其后包含六段变奏,这首四重奏也因此得名,可以听到舒伯特将四重奏的特性发挥至炉火纯青之境,其中不乏动力性的变奏展示。第二乐章演奏时长将近17分钟。第三乐章谐谑曲,开始的切分音使紧张的音调更显乖戾和晦涩,其后的段落挖掘了小调本身的张力。三声中部转入大调,在平静中带有温暖的色调,但偶尔有不安从心底涌上,使整个段落处于一种无形的压抑之下。果然,毫无悬念地,(三声中部之后)音乐回到了尖酸乖张的切分音调,带有执拗而宿命的感觉。第四乐章是急板速度的附点音型,似乎带有旋转的舞蹈节奏,波希米亚式的音调,有时令人联想起吉普赛人在街头演奏小提琴。

※由埃贡·席勒(Egon Schiele)所绘的《死神与少女》也许是舒伯特早先的同名两部音乐作品的最好注解

※舒伯特所有室内乐创作中,C大调弦乐五重奏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这部作品完成于他逝世那一年

舒伯特所有室内乐创作中,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这部作品完成于他逝世那一年,创作过程都笼罩在疾病的折磨中,完成后过了不到两个月他便与世长辞。他明确地知道自己大限已至,你听到的音调仿佛是他站在天国的大门之前,在高处回首,向凡界投去深情的一瞥(虽然这不是他最后的作品)。与莫扎特与贝多芬那些弦乐五重奏中采用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的配置不同,舒伯特这部作品采用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这一配置在技术上难度更大,因为采用两把大提琴,各声部音响的平衡颇为困难。舒伯特出类拔萃的天赋帮助他克服了扰人的技术障碍,并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感人肺腑的音调。

※C大调弦乐五重奏第二乐章柔板具有难以名状的美感,将葬礼进行曲(附点节奏)化为天堂的赞美诗。鲁宾什坦希望这一柔板乐章陪伴他最后的时刻……

其中第二乐章柔板具有难以名状的美感。乐章开始,是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第一大提琴温和的和弦陈述,第一小提琴轻轻奏出若隐若现的音型,伴以第二大提琴稀疏的拨奏……初听之下恍若某个乐章尾声的感觉,但是声音并没有渐行渐远,而是始终保持如此平稳的律动和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力度。小提琴断断续续勾勒出旋律,但这个旋律已经被弱化了线条形态,更像是绘画中的点描。在极为缓慢的速度下,主题却极为悠长,以至于任何时刻都似乎只能“管窥”,而不能感受全貌,这应当是舒伯特刻意的设计。时间似乎凝固,或是进入到无始无终的虚空。主题的附点音型似乎是心灵的悸动,绵延无尽的进行中,将葬礼进行曲(附点节奏)化为天堂的赞美诗。其后小提琴一半是拉奏,一半是拨奏,它的拨奏与大提琴的拨奏如同星星点点,带来晶莹剔透的效果,仿佛是雪后清晨的林间,盡盡剥剥的雪沫不时地抖落……中段转入小调,并历经了复杂纠结的音调变化(转调),无法抗拒的宿命动机虽然并非咄咄逼人般凶险,但无可逃避的步步紧逼尤其令人绝望。终于,第三段返回开始时的清明,整个的音响似乎是上界的泛音。鲁宾什坦(Artur Rubstein)希望这一柔板乐章陪伴他最后的时刻。

※舒伯特胸像

舒伯特一生没有接受过完整系统的音乐训练,全凭自己兴趣所致的摹仿、学习和感悟,加之天赋。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他还打算投师西蒙·赛赫特[3]门下,系统地学习对位法,打下扎实的基础。可惜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舒伯特一生都非常仰慕贝多芬。贝多芬去世一年后,舒伯特也追随而去,根据他的要求,舒伯特被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一生都非常仰慕贝多芬,将他视作偶像。在贝多芬最后的日子,他的学生兼管家辛德勒(Anton Felix Schindler)将一沓儿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拿给他看,贝多芬大为惊讶,对辛德勒说“舒伯特的作品中真是有神圣的光芒啊”。在贝多芬临终前,舒伯特不止一次来到他的病榻前,能得到这样的殊荣,也许贝多芬感觉真的像自己此前说的那样,太晚认识舒伯特了。贝多芬对另一位学生胡腾布伦纳(Anselm Hüttenbrenner)说:“你了解我的心意,但弗朗茨(舒伯特)了解我的心灵。”贝多芬曾说,只有舒伯特能够参透他的音乐……贝多芬逝世的时候,舒伯特是38名火炬手之一,走在贝多芬葬礼的前列,并且扶着贝多芬的棺柩下葬。一年后,葬礼音乐的余音未尽,舒伯特也追随而去。他将自己视作贝多芬的弟子,根据他的要求,舒伯特被葬在贝多芬墓旁。

[1] 多伊奇(Otto Erich Deutsch,1883-1967):奥地利音乐学家,艺术史专家,编目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舒伯特、莫扎特与亨德尔,曾在维也纳大学教授艺术史。多伊奇编订的舒伯特作品目录成为事实上的标准目录,第一版1951年完成(英文版),1978年完成新版,以德文版发布。

[2] 舒伯特作品中,有两部以此为标题;另一部为C大调钢琴奏鸣曲(D.812),为四手联弹而作。

[3] 赛赫特(Simon Sechter,1788-1876),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后专门从事教学,布鲁克纳便是他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