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是一种精致的室内音响艺术——它常常要求比大型器乐曲更为严谨的表达和更为精湛的演奏技术
欢迎走进室内乐艺术的大门,随我一起领略最为精致的重奏音乐魅力。
如果仅就乐器规模来说,室内乐(Chamber Music)可以看做规模庞大的交响音乐的缩减版。但事实上这只是个比喻,许多室内乐的声部数量并不亚于大型的管弦乐,而像莫扎特的降E大调嬉游曲(K.563)那样的无论其深度还是长度都可媲美真正的交响乐的作品,则代表了室内乐创作艰深复杂的那一类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哪怕是仅仅根据统计学意义而言,大部分室内乐作品在形式上的确比管弦乐作品要简约一些,这恐怕也是室内乐给人的最初印象。
※为一种乐器而写的无伴奏独奏音乐源于巴洛克时期,是室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并不意味着室内乐是一种简约和单调的艺术形式,恰恰相反,室内乐常常要求比大型器乐曲更为严谨的表达和更为精湛的演奏技术,室内乐作品往往具有更为细致精妙的声部结构、更为丰富的细节、更为细针密线的织体和更为细腻的力度变化。室内乐是一种精致的室内音响艺术——与音乐厅、教堂和歌剧院等庞大空间的艺术不同的是:在室内乐的相对较小表现空间内,任何细微的声音变化(无论是音色、和声还是力度)都能够为人耳所察觉,并且转化为音乐中的对比性因素,作曲家在进行室内乐创作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更为丰富的对比性因素创造出趋于无限复杂和细腻的音乐形态——这就是室内乐的奥秘和魅力。
※无伴奏大提琴独奏曲在室内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巴赫和布里顿等作曲家均有重要的作品存世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乐”这一名称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具有多重解释的。有的人认为这一名称应当指的只是“室内重奏音乐”——所谓的重奏意味着每一个声部只有一件乐器——这一限制就把数量众多的只有一样乐器演奏的室内音乐排除出去了,而且巴洛克时期的数字低音通常是由两、三样乐器演奏同一声部的,因此所有演奏时数字低音声部有超过一样乐器的作品,也都被排除在这个体系之外了——等等,还有个问题,特别是在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二十至三十样乐器的重奏音乐,“室内重奏音乐”的定义却无法把这只大脚从撑得发肿的室内乐小鞋中拔出。其实“室内重奏音乐”这一名称在开始的时候,多半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将键盘音乐(无论是独奏、四手联弹还是二重奏)与非键盘音乐的室内音乐分开讨论。无论如何,将“室内乐”局限在“室内重奏音乐”的框架内多少显得有些迂腐,因此本书介绍的作品是以广义上的室内乐为涉猎标准的。
本系列讲堂丛书已将钢琴音乐单独辟出,独立成册专门讲述,故虽然按照我们广义的室内乐概念,这些作品是属于室内乐范畴的音乐,但为了避免重复,所有钢琴音乐不在本册中讨论。因此本书讲述的室内乐作品是除了钢琴音乐之外的具有代表性的室内乐独奏和室内乐重奏作品。
※歌剧院内庞大的音响空间
在欧洲中世纪,专业音乐开始之初,教会钦定的音乐形式是无伴奏的格里高利圣咏,器乐音乐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步发展起来。早期的器乐仅仅是为人声伴奏,处于可有可无之中。随着复调音乐的发展,器乐音乐也变得越来越独立和丰富,然而早期的人声和器乐规模都相对较小。严格地讲,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都属于室内音乐的范畴,但是出于习惯起见,我们不将早期声乐作品列入讨论。当复调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第一次辉煌之时,从早期的以骑士音乐为代表的城市和世俗音乐发展而来的器乐音乐也愈加成熟起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管风琴这一特殊的教堂乐器还没有发展成为后来的庞然大物,因此我们的介绍也会涉及这一时期的个别管风琴作品。对于古典主义之前的音乐,在今天还有相当多的作品处在发掘和研究之中,类似巴赫和维瓦尔第故纸堆中重现光芒的境遇在今天和未来都将继续上演。即使对于我们所熟知的作曲家和作品,我们也无法全部涉猎。因此挑选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而未必是大家最熟悉的)作品的做法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便显得更为必要。
※贵族和王室的府邸则成为室内乐演奏的主要场所,这里的空间相对较小,却孕育了精致细腻的室内音响艺术
歌剧的诞生是巴洛克时期开始的标志,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的音乐面貌,它的影响是强有力和深远的。从这一时刻开始,音乐形式在各个方面开始走向更为细化和分层的局面。在乐队规模和空间音响形态上的区别也越来越明显,教堂艺术(宗教音乐)、剧院艺术(歌剧)和室内音乐开始各自独立发展(尽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从未中断),教堂艺术和剧院艺术都向着越来越庞大的音响形态过渡。那个时代虽然还没有像今天的交响音乐会那样在大型的专用音乐厅演奏纯器乐音乐的音乐会,但毫无疑问,协奏曲、乐队组曲之类的器乐形式倾向于在较大的建筑内演奏。而独奏乐器的无伴奏奏鸣曲、独奏奏鸣曲和三重奏鸣曲之类的形式是为普通贵族人家的客厅和卧室这样的空间而作的。
这种情况几乎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在此之前,室内乐也一直是小圈子欣赏的形式,甚至多半都带有自娱自乐的性质,像舒伯特那样的作曲家的许多室内乐作品在当时仅限于供几个好友私下演奏和赏玩。这样的作品就像是今天的爵士乐重奏,演奏者自己得到的乐趣要大于聆听者,或甚是音乐根本就是为自己而作的,供自己演奏和娱乐之用。庆幸的是唱片工业的发展打破了“自私的”演奏者和听众之间重心的失衡。在现代音乐生活中,室内乐也多半是在音乐厅这样的大型场合演出的,尽管在声音细节上必然有所损失,但每一位听众只要付钱便可以听到任何精彩的室内乐演奏,而不会像200年以前那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可能只在作曲家的家徒四壁的租屋内响起几次,便永远沉寂下去,甚至手稿都没有留下,无缘大众——只有偶尔几个人或很小的圈子内的朋友有幸能听到那些绝世珍品。事实上,现代的大部分音乐厅的优秀的声学设计能够大大减小在庞大空间演奏室内乐时声音的衰减和细节的损失,这就有理由以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在音乐厅欣赏室内乐作品了。
嬉游曲和夜曲在古典主义时期发展成熟,成为贵族和宫廷宴饮、沙龙和舞会之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背景音乐”,在相当多的时候,它们是在室外演奏的,但是与《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音乐》那样真正的庞大编制的室外娱乐音乐相比,它们的室内乐身材便显露无遗了。
※现代的大部分音乐厅的优秀的声学设计能够大大减小在庞大空间演奏室内乐时声音的衰减和细节的损失,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室内乐艺术。图为艾默生弦乐四重奏团
弦乐四重奏是巴洛克时期以后最为重要的室内乐重奏形式,由海顿确立,并由莫扎特和贝多芬完善,特别是在贝多芬手中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他创作了16部弦乐四重奏,堪称经典。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四重奏以及相关的形式(弦乐五重奏、弦乐六重奏……)便成为每一位作曲家研习室内乐形式的必争之地。门德尔松的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op.20)可以看做这一形式发展的一个极致。勃拉姆斯以复杂艰深的六重奏形式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室内乐创作(事实上他的作品中古典主义精神更为明显)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进入20世纪后,肖斯塔科维奇的15部弦乐四重奏堪比贝多芬的创作,就像他的交响乐创作可以比照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他以现代主义的音调和大胆的结构创意将这两种形式彻底终结……我们从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架上抽取最富价值或是最常被演奏的作品重点讲解,而那些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室内乐曲目也都会被着重介绍。
※弦乐四重奏是巴洛克时期以后最为重要的室内乐重奏形式,由海顿确立,并由莫扎特和贝多芬完善
更多精彩的内容,敬请读者在这节之后,开始进入每一讲的精彩空间。虽然本书力求不出现过多的术语和专业词汇,但是有一些基本概念是无法回避的,我将这些反复出现的基本体裁的名称安排在相应作曲家和作品之中简要地予以介绍,比如《第四讲 海顿》中出现了“弦乐四重奏”和“小步舞曲”(包括它的结构和“三声中部”的介绍);《第五讲 莫扎特(上)》介绍了“回旋曲”、“小夜曲”及“嬉游曲”;《第九讲 舒伯特》中简介了“幻想曲”……但本书在后面的章节中,力求不需要往前翻看相应词汇,便仍然可以了解本章内容。因此事实上读者不需要按章节和时间顺序阅读,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或者亟须了解的内容优先阅读。待到时间较为充裕时,可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地细察文字,结合唱片和音响对每一部作品详加了解并欣赏。
※伟大的交响乐团的乐手都必须经历室内乐重奏的训练,拥有深厚的室内乐修养,才能够获得细致的灵敏度和对于音响的万无一失的平衡感,以及和别的乐器配合时精确的协调能力。图为排练中的室内乐团
在准备好领略室内乐音调艺术之前,请容许我再为您接下来的音乐之旅增添一点趣味和了解陌生世界的信心——我们为什么要听室内乐?
一个交响乐团,从来都不是只要拥有一流的乐手就可以等同一流的乐团的,也从来都不是只排练管弦乐曲目就能演奏好这些大型作品的。伟大的交响乐团的乐手都必须经历室内乐重奏的训练,拥有深厚的室内乐修养,才能够获得细致的灵敏度和对于音响的万无一失的平衡感,以及和别的乐器配合时精确的协调能力。作为听者,虽然不需要作如此专业和深入的了解和训练,但即使是单纯的聆听和欣赏,室内乐都是你必须要经历的听觉之路。
室内乐不愧为最为精致和细腻的音调艺术,它清晰的织体、严谨工整的笔法和丝丝入扣的笔触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磨炼你的耳力,使你的乐感变得更为敏锐和完善。当你逐渐习惯室内乐的音响之后,再去听交响乐,会惊叹地发觉自己能够听到更多的隐藏在内部的音符,一切感受都变得细腻起来。以前听到的乐队音响都像是片状的形态,就像看一幅平面的画卷,而忽然间你会发觉眼前的景象变成了三维图像,原本毫无景深的音响开始展现出立体化的架构,如同带有透视效应的画面一般,能够让你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欣赏体验,最重要的是,你距离作曲家的心灵大大前进了一步,你会如此贴近音乐的灵魂。
※室内乐作品往往具有更为细致精妙的声部结构、更为丰富的细节、更为细针密线的织体和更为细腻的力度变化。图为常见的中等规模编制的室内乐团,全为弦乐
巴洛克时期那些深沉静穆或是高贵迷人的室内乐作品,尤其能够涤**心灵,获得纯洁的意念和超越尘世的欣悦。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尤其富于优雅的气质,堪称典雅风范,感情的表达和均衡的形式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丰富的感性和思辨的理性相得益彰……如果说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完善人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经历,那么室内乐无疑是最为合适的音乐形式。
事实上,丰富的聆听室内乐的经验和感悟,也能够使你的音乐听觉拥有深厚的“室内乐修养”——受用终生。
那么,就从下一页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