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活着,真好!(1 / 1)

150多天的艰难征程,我见到和经历的奇遇太多,奇观太多,奇险太多,由此生发的感悟也太多。

5年来,南极冰盖这个充满梦幻的雪冰世界,始终令我难忘。在我看来,她纯洁得像个天使,圣洁得没有一丝尘滓。

可是,人们不知,在她闪现幻日、极光灵动之魅的表象下,却暗藏着冰裂隙的无底黑洞;在她展示极昼灿烂阳光的假象下,却隐藏起夏季-50℃、冬季-80℃的极端低温。我不能否认她的圣洁,更不敢忽略那片圣洁掩映下的凶险恐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只要想起,仍心有余悸!

南极归来,我常常被人问起在那里的故事和感受,更有不少高校邀请我作讲座。讲述南极,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远征冰穹A的经历,我无法用简单的词句描绘。

南极冰穹A,留下了我们艰难的足迹、光荣与梦想,她也同时渗入了我的血液,植根于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那片白色大陆至今让我沉醉、痴迷、难以忘怀。写出来,也许能让我得到彻底地释放,这本书的出版也算是对这种心境一个迟到的交代。

2005年回国时,书稿已大致写好。有朋友问我,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是妙趣横生的南极动物,如诗如画的幻象胜景,还是跌宕起伏的远征之旅,命悬一线的探险故事?我觉得都是,却又不完全是。似乎还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暂且把书稿放下,积淀一段时间后也许就答案自现了。却不想这一放就是4年,直到今年我国在Dome-A建站的报道勾起了深埋心中的南极情结。翻阅书稿,重温那段远征Dome-A的**岁月,4年前寻找的答案渐渐清晰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向读者传递一种自信感恩的精神和热爱生命的力量。

人的一生\不能忘记的\可能只有几件事\走到地球最远的地方\留下冰一样的记忆\和鲜艳的红色与誓言……\而让人们记住一件事\应该是人的一生\寂寞和距离不是痛苦。

这是中央电视台罗明副台长对我们这段南极之旅的有感而发。人的一生中能经历的大事不多,我在27岁那年却幸运地遇上了,有了南极内陆和可可西里的两极之旅。在这两个无人区,我感受到了久居都市很难经历的东西,比如死亡。有些危险来去匆匆、转瞬即逝,死神的发梢从我脸上扫过的一瞬并没给我留下恐惧的时间,而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那次死里逃生,却让我在7个小时的徒步过程中真切地触摸到了死神的面庞。经历的生死越多,就越珍惜生命和感恩生活。后来每当我遇到困难和烦恼时,就会回想南极那段时光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在我看来,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希望,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幸福就离你不远了。能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字与我一起分享,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大家能从生死故事中有所感悟,拾起挑战困难的信心,那么看待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就不那么悲观了。

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许多领导和朋友们的帮助,正是他们的热切关注,本书才得以顺产,这里一并感谢: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先生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先生写来的精彩序言,褒奖之辞,受之有愧;

于丹老师早在2005年就为我写下了推荐语,这两年有机会重返校园充电,听她充满**的讲课是一种享受;

张越的文字和她的主持风格一样,是我喜欢的沉静风格,每次与这位大姐交流,总能沉淀下一些纯净的东西;

李栓科的极地情节浓厚到以至于连他的电子邮箱都是以极地命名的。4年前他为我们Dome-A之旅送行,现在又写来了《南极离我们很远,离未来很近》的**感言;

吴晓镛大哥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和我分享自己年轻时在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感受时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当记者要有自掏腰包也要采访的冲动;

感谢戴东女士为本书付出的辛劳,在这位资深图书策划人的鞭策下,我有了不断完善书稿的动力;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饶涛先生和戴轶女士,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李院生、效存德、孙波、侯书贵、张永亮、张胜凯、陈有利、徐霞兴、盖军衔、崔鹏惠、童鹤翔、李亚玮,这12位生死与共的第21次南极科考内陆队队员是故事的主角,其中的几位后来又多次重返最高点开展科考;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每当我踏上一段生死未卜的旅程,父母总是希望能从电视上看到我更多的身影,他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每次身陷绝境,让我坚持活着走出来的信念都来自于他们。这本书就是我送给他们的一个小小的礼物。

从小就很喜欢硬汉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人可以被击毁,但不可以被击倒。”在我看来,苦难和伤痛可以摧毁肉体,但意志是不灭的。这一点在爬冰川雪山时深有体会。向上爬的过程很艰辛,我每次累得想放弃时就往回看,雪地上是一长串刚留下的脚印,能够坚持到最后完全是靠这种信念的激励。我很享受艰辛攀爬后“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这种挑战极限、征服自己的极大快感会推动你去攀登下一座高山。

看山,要看极高山,其实人生也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