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小时的狂热和喜悦吧!猛烈些,不要限制我呀!
——惠特曼
1月4日 宿营地经纬度:79°16'47"S,76°59'46"E 海拔3841米,气温-31.7℃,冰厚1500米 距离中山站1128公里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根据行程计划,我们要越过DT416点Dome-A前进基地,1999年第15次队在这里设立了永久标志物,这个营地也是第15次队的折返点。
一路上雪丘增多了不少,车队行进起来非常颠簸,但开头车的徐霞兴却没有放慢车速,他和李院生、孙波、崔鹏惠和张永亮都曾是第15次队的队员,他们急着想看看6年前留下的永久标志物是否还在。
◎1999年1月6日,第15次中国南极科考队冰盖考察队在南纬79°00',东经77°00',距中山站直线距离1096公里的位置设立前进基地。次日,科考小分队驾驶一辆雪地车向南行进30多公里进入Dome-A地区,考察终点位置79°16'46"S、76°59'46"E,距中山站直线距离1106公里,GPS测得海拔高度3931米,这标志着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进入了冰穹A地区。
中山站时间21点43分,我们到达了第15次队折返点。让老队友高兴的是,用空油桶焊接成的永久标志物并没有被积雪掩埋,风蚀作用还把油桶底部周边的雪吹出了一个圈,底座油桶的油漆已经被风吹没了。标志物最上面是一根卷着五星红旗的旗杆,当时把国旗收卷起来是防止它被大风吹坏。五位第15次队的老队员是当年在这里树立永久标志物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们爬上标志物把五星红旗小心翼翼地展开了。经过长时间的强烈紫外线辐射,国旗有些褪色和破碎,被风一吹掉下了一些碎片,老崔赶紧跑下来把这些国旗碎片捡了回来。这面国旗在冰原上等待了他们6年,这么长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当年老队员都认为这里是后人无法超越的最南端,当时的央视随行记者谢力(现任东方卫视总编助理)说几年内不可能再有人跨越这个点了,没想到6年后我们来了,还要通过这个点向南极冰盖最高点挺进。
队员们纷纷拿出相机在标志物前合影留念,我们记者也用摄像机记录下这激动的一刻。老徐和老崔并肩接受采访时很激动,他俩的话音有些颤抖,老崔把手搭在老徐的肩上,当说到“没想到6年后我们又回来了”时,两行热泪留了下来。这一对同生死共患难的机械师都已泣不成声,老徐哽咽着说“我这辈子没干过什么大事,但是我们当年经历了太多苦难来到了这里……”,话没说完,两位老队员相拥而泣,已经忘记了摄像机的存在,语无伦次地述说着自己的心情。
⊙徐霞兴和崔鹏惠在接受采访时潸然泪下,他们身后标志物上的国旗已斑驳褪色。
尽管无法完全体会老队员6年后的重逢之情,我们这些新队员也为他们而激动,想必我们十几天后到达Dome-A的心情也会和他们现在一样。人生转瞬即逝,在Dome-A插上五星红旗后,我们中的多数人这辈子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最高点了,不过谁又说得清呢? 第15次队的老队员当时也认为不可能再回来了,6年之后不是又回来了吗?
老队员给永久标志物换上新国旗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折返点,我们还需要再行驶30公里才能到今天的宿营地。可以说,我们已经成功地站在了前人的终点上,继续向南的每一步都是开创性的。
今天的天气也非常好,风力只有2~3级,从天上飘落下来很多冰晶体,这些像水晶一样的晶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把整个天空染成五光十色,在太阳两侧还各出现了一条彩虹,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我们幸运地遇上了南极奇特的水晶雨天气。老徐说如果水晶雨反射的阳光更明显,在一些光环的交会点上呈现出大的光斑, 看上去就像是几个太阳并列出现,他曾经亲眼目睹过五个“太阳”同辉的幻日仙境。
◎由于南极内陆十分寒冷,大气中的水分都结成了冰晶和雪粒,气温适中时会结成六角形或金字塔形的冰晶。这种冰晶落下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就会出现棱镜效应,将阳光四处散射开来,冰晶把阳光分解成了彩色的光线,形成环绕太阳的美丽光环。这种现象只有在无风且太阳照射角度恰当时才会发生。
因为自然所关心的是所有的对象,而不是个别对象,所以它需要的是生存,而不是美的本身。
——车尔尼雪夫斯基
1月5日 宿营地同昨天
今天我们在宿营地休整一天。我上午起床后就靠在生活舱门边上晒太阳,冰盖看上去和国内塔克拉马干、毛乌素这些沙漠有些像,都是一样的荒凉,一样的不毛之地,甚至连这里地吹雪刮起来都像沙漠里的微型沙尘暴。营地里一片宁静祥和,从生活舱向外望去,雪地车在冰雪映衬下十分醒目,可谓“窗含冰盖千秋雪,门驻内陆万里车”。
上午科研人员在营地附近采了一些雪样和雪芯,张永亮还特地给盖军衔多打了两截雪芯带回来。老盖如获至宝,把雪芯放进一个大壶里,靠在电暖风前加热化水。在他看来,用十几年前的冰雪烧水泡茶肯定口感不错。老盖在泡茶的时候也没闲着,又雕刻了两头水仙花,他担心之前养的水仙花被意外冻伤后在Dome-A开不了花,他希望今天刻的花有望在春节期间开放。
因为每天忙着赶路,对吃的没办法讲究,所以大家休整时就想着法改善伙食。航空餐早已经吃腻了,赶路时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才天天勉强下咽,好久没吃新鲜蔬菜了,体内缺少维生素,我的口腔和嘴角都有些溃疡。有些队员实在无法忍受航空餐的味道,就开始靠泡方便面充饥,有的队员还想办法对航空餐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将航空餐加水煮成粥,或把菜放到油锅里再炒一遍,有的干脆把早午餐里的摊鸡蛋和米饭加点葱花回炉做成蛋炒饭,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今天晚饭是由李亚玮给大伙做手抓羊肉,原料就是羊肉、洋葱和胡萝卜。我负责准备羊肉,在相当于国内4600米高度含氧量的冰盖上,要把羊腿剁成小肉块可不容易。澳大利亚大羊腿被自然冰冻了一个月后变得很硬,一斧子下去基本没啥变化。这里实在太缺氧了,没砍几下就累得气喘吁吁,砍一会儿就得换个人接着砍,我和李院生、侯书贵轮番上阵,使出全身的劲左砍右劈,花了一个小时才把3根羊腿剁成厨师需要的小肉块。
准备好羊肉块,我清点了一下生活舱里的食品和水果,发现可吃的东西不多了。苹果被冻得十分干瘪,吃起来如同嚼蜡;红色的胡萝卜变成黑色了,从外到里被彻底冻坏;黄桃罐头变成了大冰砣,吃起来更像是在吃雪糕。我们这次带了几个柚子进内陆,一路上都舍不得吃,现在冻得像地雷一样硬,抛出去掷地有声,要切开它刀刃都难免会被劈坏。既然好不容易保存到现在就别浪费了,我灵机一动,把柚子放进微波炉里加热化冻,让水果里的结晶水变成液态了再切开吃。加热5分钟后,柚子变软了,用刀切开后倒是能吃了,但吃着热乎乎、没什么水分的柚子,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胡萝卜在生活舱里被冻坏了。
今天我们在营地做了一期队员身体状况的节目,主要拍摄童鹤翔医生利用宿营休整间隙对大家进行生理指标监测。现在身处近4000米的内陆冰原,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考验着我们13个队员的生理极限,高原反应比冰裂隙、恶劣气候和机械故障更可怕,它直接威胁到每一名队员的生命安全。我们越来越接近冰盖最高点,海拔升高得比较快,队员们普遍出现了气喘、心跳过快、头疼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队员们的脉搏平均在每分钟110次,而血压也比以往明显增高。连童鹤翔医生本人也有高原反应症状,他今天在接受采访时,就没法连贯地说完一个完整段落,说几个长句子就喘不上来气,得歇会儿把气理顺了才能接着说。
我今天测的血压还不错,分别是120和90,含氧量也很高,到了96%,就是心跳稍微快些,每分钟在100多次。老童说队员们现在的高原反应不是太严重,但是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可能发生高山脑水肿和高山肺水肿,这两种严重的急性高原反应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致命的,因为我们深入南极内陆1000多公里,基本上无法得到快速的后援医疗救助。童医生今天给我们又发了预防高原反应的红景天,嘱咐大家多喝水,注意休息,做事动作尽量放慢。
◎在南极几乎没有致病细菌和病毒,所以尽管这里气候严寒,天气多变,但考察队员很少患感冒或其他传染病。如果遇到轻外伤,只要简单处理一下伤口就行,不必担心伤口感染。在这种超净环境里待久了,人体免疫功能会下降,考察队员一旦离开南极回国后,一时难以适应众多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很容易患上重感冒等传染病。
这条到达科学的道路本身已经就是科学。
——黑格尔
1月6日 宿营地经纬度:79°43'S,77°12'E 海拔3992米,气温-31.1℃ 距离中山站1178公里
今天宿营后,李院生和位于南极点的美国南极考察站通过电台取得了联系,这让大家都很高兴,如果出现什么意外就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美国极点站始建于1957年,以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阿蒙森和随后而来的斯科特两人的名字,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站上所需物资和人员往来都从美国在罗斯岛上的麦克莫多站用大力神飞机运输。
晚上吃航空餐时,我感觉牙齿突然被咯了一下,像是咬到了一粒大沙子,一边埋怨航空餐的米没有淘干净,一边从嘴里吐出一个米粒大小的东西。吃了一会儿,就觉得嘴里有些异样,用舌头往牙齿上一舔,发现右后侧的下牙少了一块。原来这颗牙裂了,刚才吐出来的就是牙齿的碎片。最近没有用牙咬什么硬物,来南极前还特地把全牙做了一遍检查和处理,没想到这次还是出问题了,也许是因为这里太冷了,没准是因为食物里缺乏维生素吧。
在这里化雪烧水因为气压低,水很不容易烧开,把暖水壶全灌满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我们在烧水时也得抓紧时间编辑节目,但在密闭的生活舱里烧水有个问题,就是水蒸气排不出去,便携式编辑机不能工作,一直闪动着设备进水的标志。这么看来,烧水和编节目不能同步进行,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我们担心等水烧开了再编节目就太晚了,海事可以传输的时间也长,还是先保证节目。我们把烧水的工作先停下,等生活舱湿度降下来,便携式编辑机可以工作后赶紧编节目,等海事卫星传上片子后再接着烧水,这么统筹安排就哪项工作都不耽误了。
今天编前进基地拍的素材,看到老徐和老崔在标志物前相拥而泣的场面,我的泪水怎么也控制不住,一边编节目,一边抹眼泪,他俩的对话没怎么删减,保留了大部分同期声,解说词在这个情境下已经没有力量了。编完节目已是凌晨,我们马不停蹄地架设海事卫星天线和信号漂移时间赛跑。今天找星和传输都非常顺利,看来卫星覆盖也是“世无定时,我无定术”。传节目时,我们把水继续烧上,就用铱星电话和后方节目组沟通,值班编辑说社教中心已经同意了我们延长播出的建议,科教频道的整体节目编排根据特别节目延续到1月20日重新进行了调整。
在晚上干活时还发生了一次停电故障,我就跑到雪地车后车厢,把老盖叫起来检查原因。老盖睡得正熟,被我这一叫打了个激灵,听说发电车不工作了,他更是十分着急,批了件外套就跑去维修了。看专家出马检修故障,我就回到生活舱继续烧水,只灌了一半的暖水瓶,同志仍需努力。不一会儿,老盖找到了发电车故障,这次还是由于通风不畅自动断电保护造成的,供电恢复后我们的节目就接着回传。
⊙今天轮到我们两位记者值日,除了做饭外还要负责把每个队友1.8升的暖水壶都灌满,化雪烧水的工作量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