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7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建成,它位于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6分的冰穹A地区,高程4087米。这是我国在南极继长城站、中山站后建立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也是目前为止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学考察站。
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冰盖最高点和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热点。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地区的建立已成为继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站,苏联在南极冰点建站,法国和意大利在南极磁点建站后,人类南极科考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实现了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跨越。
从20世纪末至今,我国共组织了6次南极内陆冰盖综合考察活动。其中,前3次重点开展了从我国南极中山站向冰穹A地区方向沿线的断面勘测调查工作,为实现我国南极考察登顶冰穹A并为开展南极内陆科学考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科考队首次到达冰穹A地区最高点。这是我国第4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这次冰盖考察经历了高寒、缺氧、机械故障、白化天气、冰裂隙和暴风雪等种种困难,堪称是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史上最艰难的科考工程。本次科考不仅掌握了从中山站到冰穹A地区的大量综合观测资料,而且在后勤保障和应急救援方面验证了从中山站到冰穹A线路的可行性,也为我国开展昆仑站选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作者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科考队队员和随队记者,和另一位同事通过全程跟踪、持续报道的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人们正是通过前方回传的现场报道密切关注着科考队每一天的进程。中央电视台大型特别节目《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成功播出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南极热潮。
值得高兴的是,陈晓夏在艰苦紧张的内陆征程中,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电视报道任务,还坚持在业余时间每天书写手记,记录下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到登顶冰穹A的惊险经历。如作者对亲历的西风带冒险拍摄、直升机航拍险情、遭遇南极奇特天象、国际大营救等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五十年来,人类对两极的认识从探险时代跨入了科学考察的新时代,许多国家在不断深入对两极科学考察研究的同时,也在就未来有效开发利用极地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极地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广泛关注。
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建站一周年之际,陈晓夏把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穹A的经历写出来非常有意义,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不怕困难,勇于探索,自强自立,迎接挑战的进取精神和英雄气概。
这本日记体作品兼备纪实性与文学性,包含了丰富的南极科考知识和极端环境下的野外生存常识,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极地科普读物。读者在家中就可以体验少有的“南极游”,走近神秘的南极冰盖深处,一探“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奥秘。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