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一路走好!(1 / 1)

宋艳萍

2011年2月15日晚上8点17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令我万分震惊!泪眼婆娑之间,又看到了何先生那张慈祥而亲切的脸,无尽的哀思涌上心头……

今年春节前两天,我去医院看望了何先生。何先生看到我,非常高兴。他亲切地询问我的近况,还谈起了社科院历史所的情况及有哪些学术委员。我感觉他的思维还是比较清晰的,精神状态也不错。当我送给他我新出的专著时,他很高兴,翻看了很长时间。先生的笑容依旧那么平和,话语依然那么亲切。没想到这次相见竟成永别……

2000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非常荣幸地成为何先生的博士后,我的心情异常激动。在我的想象中,何先生一定是个威严的人,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到何先生家报到,何先生和郭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们是那么和蔼慈祥,让我紧张的情绪平复下来。先生很亲切地问候我的情况,帮我制订两年的工作计划,非常耐心地倾听我对学术的理解。能成为何先生的学生,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王夫之曾说“身教重于言传”,何先生虽然年事已高,却每天都伏案苦读,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正是受这种精神的鼓舞,我也立志要发奋读书,做一个像先生那样勤奋好学的人。

爱因斯坦曾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我想,何先生为什么被人敬仰,就是因为先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极高的才情。先生是个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一生光明磊落,虚怀若谷。先生无论对谁,都是那么温和,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先生曾说过:“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先生的话我铭刻在心,将作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如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仁者寿,智者乐”,何先生兼具两者。他是个仁者,他的高尚品格众口皆碑。他也是个智者,他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因为先生是个仁者,所以他长寿。有一天,我去先生家,先生正端着小锅喝米粥,他笑嘻嘻地说:“这种粥最有营养。”在别人的想象中,大教授家的饮食一定非常讲究,餐桌上肯定有几菜几汤,没想到先生家吃饭却如此简单。只要营养足够,就不苛求美味了。这不仅是饮食习惯的问题,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崇尚自然,不苛求完美。正是这种近乎自然的饮食方式,铸就了先生平和的性情,或许正是他长寿的原因所在。我曾向先生讨教长寿的秘诀,先生笑着说:“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少生气。”是呀,我跟随先生作了两年博士后,工作之后也经常去看望他。在这几年中,我从没看到先生发过脾气。正是这种温和的个性,如大海般开阔的胸怀,让先生淡泊名利,心静如谷,如松般矗立,任风吹雨打,却岿然不动,这样的人怎能不长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何先生确实如高山般,让人仰慕!

如今,恩师走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哀痛、无尽的怀念!先生,虽然您已仙去,但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何兹全先生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