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的价值取向(1 / 1)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也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但是,当今全球化趋势又是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之很难摆脱资本主义体系固有的内在矛盾和弊端,如造成国际金融领域无政府状态和财富分配不公。它的负面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西方的垄断资本正通过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贸易、技术转让等各种途径,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支配,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再分配。这种情形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时处于威胁之中。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和南北对立。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已从1983年的43倍增至1994年的62倍。而眼下这场战后最严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也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并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特别惨重的损失。

经济全球化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要求人们以全球的眼光和胸襟,着眼于世界人民的福利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是对利润的追逐,它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美国学者《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曾深刻指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强调的是“不受束缚的自我”和“享乐主义”,其恶性发展已威胁着资本主义的正常运转,并“构成了西方所有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文化危机。这种文化矛盾作为关系到社会存亡的最重大分歧将长期存在下去”。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的作者莱斯特·瑟罗也指出,资本主义除了贪婪和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外并无其他指导思想。他甚至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缺少一整套能够把公民凝聚起来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观,“最终,有一代人将无法在变化了的地球环境中生存。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是想采取任何措施防止自身的灭绝也为时太晚了”。总之,希冀依靠传统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去解决今后的世界性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针对今日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存在的弊病,包括西方有识之士在内的世界进步人士都大声疾呼,应抛弃一切以利润为导向的资本主义价值观而构建起新的价值观。有人明确指出,“展望21世纪,我们应当以‘公共时代’而不是‘市场时代’作为新世纪的口号”。还有人提出,为了防止世界的“自行毁灭”,必须“要建立一个人道世界”,“一种合乎人道主义的国际秩序”。

1997年9月,国际行动理事会发表的由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起草的《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等文件鲜明地指出,在今天,“全球性问题伴随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而产生,而全球性问题则要求在所有的文化和社会都尊重的理念、价值观和准则的基础上达成全球性的解决办法”,并“需要有一种全球性的道德标准”。《宣言》起草人指出,“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政府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众多人将受损。如果人类靠掠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那么下一代将受损”。“坚持独享权利会造成冲突……忽略人类责任会导致无法纪和混乱。”出路何在呢?《宣言》提出,“所有具有理性和良知的人,都必须在团结一致的精神下,对家庭和社会以及民族、国家和宗教负责”,这种精神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密特甚至把这个“古老的规则”称为“黄金规则”。他认为,重要的是要时刻牢记这一黄金规则,把权利和义务很好地结合起来。

所有上述主张都从不同方面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做了否定,都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平等主张。对我们中国而言,这也提出了再现传统优良道德的积极意义。事实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提出者正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圣人孔夫子。

总之,我们对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需要有一个辩证的历史的认识。它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因此我们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迎接它的到来;但又必须看到,资本主义的主导地位使它存在一系列弊端。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不去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条件,不参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又不能在价值观上跟在资本主义后面亦步亦趋。历史赋予我们一项重任,就是与世界人民一道去确立一种符合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一套公正的国际规则,以遏止资本主义的无限贪欲及其对世界的危害,争取世界光明的未来。

(原载《世界知识》,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