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听小骨,耳朵听不见声音

我们从外面能看到的耳部,只是耳部的一小部分,耳部的绝大部分都隐藏在头部骨骼内部。外面能够看到的耳部称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以及在尽头处的鼓膜;隐藏在头部骨骼内部的是中耳和内耳。中耳是指鼓膜深处的空间;内耳是再往深处的那些在侧头骨里面如同迷宫一样的复杂管状结构。

解剖耳部时,先切下耳郭,然后打开外耳道。外耳道外侧的三分之一是软骨,内侧的三分之二是骨头。软骨用手术刀切下,骨头用骨凿扩开。

在外耳道的深处可以看见鼓膜,透过鼓膜,可以看到紧靠着鼓膜的锤骨,它是组成听小骨的成员之一。

轻轻地削薄鼓膜周围的骨,用手术镊小心地将鼓膜捅破后取出,可以看见鼓膜后面的深洞,该空洞称鼓室。在锤骨的深处,能看见另外两块听小骨成员,即砧骨和镫骨。

镫骨是内耳的入口,鼓膜的振动通过锤骨、砧骨和镫骨传入内耳。

鼓室里进入空气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空气膨胀后气压升高体积发生改变,比如,乘坐高层大厦的上行电梯,外部气压发生了变化,破坏了鼓膜的内外平衡,引起耳部涨痛。此时需要耳部有一个可以调整气压的装置,鼓室里的耳管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咽鼓管连接着咽喉,平时是封闭的。当耳部感到气压带来的涨痛时,猛地咽下唾液,咽鼓管瞬时打开,这样耳内部气压就得到了调整。

或许有人会说,鼓室里面的这个充满空气的空间,是不是应该用水来代替呢?这的确不是一个好主意。正因为鼓室里面充满空气,在三块听小骨的作用下,耳朵才能听见声音。

声音是空气的振动。如果用水替代空气,负责接收声音的内耳就需要从水中的细胞接收声音,那么空气的振动是否能传播到水中呢?答案是基本不能。空气轻且密度低,无论多么激烈的振动,空气产生的能量小,根本无法驱动水分子。所以空气中的声波,基本上都会被水面反射,进入水面的很少。

鼓膜接收的声音传到镫骨底部,鼓膜的接收面较宽,而镫骨底部较窄,二者的面积比为17∶1。为了使低密度的空气振动变为水振动,鼓膜上的压力应增大17倍。

声波在经过锤骨、砧骨、镫骨过程中,因杠杆原理振幅逐渐减小,能量向下集中,向水分子传递能量的力量更大。耳部这样的结构,声波的60%可以自空气传入水中。

膜迷路中**的种类

解剖完中耳之后,下面进入内耳。这里也是一个由骨头构建的复杂洞穴,由于形状十分复杂,通常称之为迷路。洞穴中有一个与洞穴形状一模一样的膜质袋子。骨质洞穴称为骨迷路,膜质洞穴称为膜迷路。

膜迷路内部和外部的**成分是不一样的,膜迷路外部的**是外淋巴,它与血液成分相似,钠含量较高。膜迷路内部的**是内淋巴,它与细胞成分相似,钾含量高。膜迷路内外**成分的不同,对于耳部的感觉至关重要。

内耳中负责听觉和平衡的感觉细胞,全部都浸泡在膜迷路中钾浓度含量高的内淋巴液里。感觉细胞是头部长毛的毛细胞,毛晃动时,内淋巴液中的钾流入细胞体,细胞兴奋,这是内耳感觉细胞的通性,若钠流入细胞体就不会这样,为什么是这样?原因不明。

将迷路按照地形划分成三部分,前面是耳蜗,中部是前庭,后面是半规管。

前方的耳蜗是感觉声音的部分,这里的管道卷曲得如蜗牛的形状一般,所以叫耳蜗;后边的半规管,可以感觉人体在旋转运动时的平衡;中部的前庭,可以感觉人体在直线运动时的平衡。

实际解剖时,操作者根本感觉不到这里是洞穴。

紧贴着膜迷路外侧的壁是质地坚硬的致密骨,再外一层是多孔的海绵质地。从理论上讲,用骨凿从海绵质地向下凿下去,应碰到坚硬的骨迷路外侧的壁,但是实际情况大多不是这样。

学生用骨凿向下凿下去,往往能看见的是骨迷路断面,只有少数人才能观察到良好状态下的骨迷路内部。还有更差的情况,解剖外耳时,破坏了中耳和内耳,这种情况下,老师会说:“下面已经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你们这个组下课吧。”当然,还可以取出锤骨和砧骨。

还有更糟糕的情况,学生在撬骨时,听小骨和其他骨结在一起掉下来,这时只能无奈地说:“听小骨肯定在这里面。”

解剖课就是这样,让学生们从不断的失败中理解人体的结构,在此过程中记住各个组织的软硬薄厚以及每个部位的具体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