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里面有个“心脏骨骼”(1 / 1)

心脏的厚膜

取出肺部以后,胸腔的中央只剩下心脏了。心脏也是被膜包着,这个膜称为心包。与肺部和腹部不同,心脏像一个两层结构的口袋。

包裹心脏的心包(心外膜)轻薄而光滑,心脏上的大血管根部相连下垂,心外膜从外侧翻转过来成一个口袋(心包腔)形状包着心脏,这个外侧的口袋是非常结实的结缔组织,连接并固定在膈肌顶点中心。

心包腔隙间有少量黏液,帮助心脏有规律地跳动。

心脏不能透过心包直接看到,心包是白色的,厚度1~2毫米,学生都可以将其完整地保留下来。心包为何如此之厚呢?心脏每分钟跳动几十次,而且终身跳动,必须有一个能够耐受这样强度的厚膜才行。

观察完表面后切开心包腔,就能看见心脏。心脏在多数情况下堆积着黄色的脂肪,小心地把脂肪去掉,能看见心脏壁上的肌肉。

心脏的结构很奇特吗?

心脏分左泵和右泵,结构上不是分开的,如果心脏分左心脏和右心脏,那生命就无法维持。

心室的厚壁和心房的薄壁是分开的,心室和心房之间被一层壁分割为左右两部分,换句话说,心脏不是纵向分成左右两部分,而是横向分成上下两部分。

从外侧可以看见心室与心房之间分布着的冠状动脉。

解剖心脏时,首先用解剖镊捏住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位置,使心房与心室分离。心房与心室之间的阀门四周很硬,切割这里时要特别注意。取出心房以后,露出心室的上面部分,能看见心房进入心室的两个入口和心室的两个出口,这四个出入口都有各自的阀门,分别称为肺动脉瓣、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

这里其实暗藏着心脏的“骨骼”结构,身体上的其他骨骼都是骨质结构,只有这里的骨骼是肌肉结构,共有以下两种结缔组织:

第一种是包着四个阀门的结实的结缔组织,称其为纤维体,它的作用是保护阀门不变形。

第二种称纤维三角,它的位置在左右心房、心室口与主动脉口之间缝隙内结缔组织集中、质地变硬的地方,它的作用是填充左右心房、心室口与主动脉口之间的缝隙。它有左右两处,即左纤维三角和右纤维三角。这些质地变硬的组织构成了心脏的骨骼结构,统称为心脏的纤维性骨骼。

包裹心脏的心室俯视图

构成心脏壁的肌肉叫心肌,心肌与心脏的骨骼相连,心肌的肌纤维两端连接在骨骼上。心室肌肉和心房肌肉的肌纤维两端与纤维性骨骼相连。当心室跳动时,心室与纤维性骨骼的距离时近时远,心室上面称为基面。以基面位置计算的话,远离心室的最上端(心尖)的跳动幅度是最大的。

心脏不是竖直的,它在体内略微有些倾斜。看着心脏解剖图,能分清左右吗?

大家在解剖图上经常看见的心脏,右心室大,左心室小,实际上左心室并不小。心室基面下侧向后方倾斜,从前面看,基面下方的心室看起来较大,而且心室向左倾斜,所以右心室看着大,左心室看着小。

由于跳动幅度最大的左下前侧的心尖在左侧跳动,所以我们感觉心脏在左侧跳动,甚至我们经常错误地以为心脏在左边。

心房与心室的肌肉

心脏骨骼的另一项重大工作,是将心房与心室彻底分离,即心室的肌肉单独地连接在骨骼上,心房的肌肉也单独地连接在骨骼上。也就是说,心脏被上下分开,二者之间无直接的联系。

这里要正确理解“彻底分离”的意思,如果心房和心室同时收缩,心脏就起不到泵的作用了。过程应该是心房先收缩,向心室输送血液,心室过一会儿再收缩。

有人会说,如果心房和心室完全分离,二者收缩时就不能互相配合,心脏不是更不能发挥作用了吗?那么心房和心室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这里的关键点是“心传导系统”这个结构。它位于构成心脏骨骼的右纤维三角中,是将心房收缩产生的刺激,过一小会儿再传给心室的细小联络通道。通过心传导系统的部分神经,将心房产生的刺激传递给心室。

心传导系统是一条极其纤细的联络通路,解剖时用肉眼很难看到。

只要解剖时理解了纤维性骨骼,也就理解了心脏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