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的肋骨

去掉腹腔上的壁、胸腔上的壁和胸大肌,能看到肋骨。肋骨后侧与后背脊柱的椎骨形成关节,肋骨前侧连接着胸腔中部的胸骨,呈鸟笼结构,该结构称胸廓,胸廓左右各有12根肋骨。

从上数第1根到第7根肋骨与胸骨连接,第8根到第10根肋骨与上面的肋骨连接,最后两根,也就是第11根和第12根肋骨是悬浮着的,和哪里都没有连接。为什么只有这两根肋骨悬浮着呢?理由不明,这也是人体内的一个谜团。

连接肋骨之间的肌肉称肋间肌,肋间肌是双层结构,肋间外肌从后上方至前下方倾斜伸展,肋间内肌与肋间外肌垂直相交,自后下方向前上方延伸。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向上方抬起,胸廓张开,反之当肋间内肌收缩时,胸廓稍微变小。

肺部本身没有扩张能力,它连在胸廓内部,通过跟随胸廓一起做扩张、收缩的动作来吸入或者吐出空气,从而形成呼吸。

胸腔和腹腔的分界线是膈肌,它与肋间肌的呼吸密切相关。

胸廓

要想仔细观察胸廓内部,首先必须去掉肋骨。切割肌肉的解剖剪无法剪断肋骨,这里必须使用肋骨专用的肋骨剪。肋骨剪比普通解剖剪大,刀刃部呈曲线状。从下方顶住肋骨,很容易将其剪断,横着用肋骨剪一根一根地剪断肋骨。

剪肋骨时,先用肋骨剪在肋间肌上掏个洞,下一根也是同样,如此反复。只需剪断10根肋骨就可以了,最后两根悬浮着的肋骨不用剪。剪断肋骨之后,去掉连接在肋骨上的动脉、静脉、腹外斜肌、腹直肌等组织,用力向上一托,胸廓就被取下来了。

有的遗体生前患了肺炎,炎症粘连在肋骨上剥离不下来。这种情况下用力将它们剥下来,然后再抬起胸廓,最后剪断粘连在肋骨上的膈肌与肋骨之间的连接。

光滑的肺

摘下胸廓后,可清楚地看到包裹着肺的薄膜,该薄膜称胸膜。胸膜是与腹膜同样的膜,以前称之为肋膜。胸膜与腹膜一样,大多情况下已经被破坏掉,肺部直接暴露出来。

胸膜十分轻薄,几乎看不到。但是为什么说肺上有膜呢?它是完全透明的,肺的表面特别光滑,很明显是有一层膜包着的。

人体共有三种光滑薄膜,最大的是腹膜,然后是包着肺的左右胸膜,还有包着心脏的心膜,共四处。

严格来说,这些膜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共性是光滑、轻薄、可析出水分。膜析出水分后变得更加光滑,里面包裹的脏器运动时,不会与周围脏器产生摩擦受损,也很容易移动。

因肺部疾病去世患者的遗体,大多胸廓上的胸膜很难去掉,有时肺部周围有积液。

积液若是从血液析出的,可能含有白朊等血浆蛋白质,另外有时会有肺出血、化脓的情况。肺分左右两部分,右肺有三叶,左肺有两叶,称作肺叶。解剖观察时,肺叶正像插图画的那样是分开的,胸膜夹在肺叶缝隙处,清晰地将肺叶分开。

肺分成一片一片的最大好处,是方便肺部活动。每片肺叶在自己的空间里活动,彼此之间的牵制较少。

肺叶

肺部膨胀以后,并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变大,而是膈肌下降,肺部整体被纵向拉伸。每片肺叶的重叠部分相错。呼吸时每片肺叶的形状变化不大。

如果肺是整整的一块,膨胀以后肺的形状就会发生很大变化,肺部组织可能变形。现在这样的结构,可以保持肺部原来的形状,这样的设计真是天衣无缝啊!

左右支气管的弯曲方向不同

胸膜剥离后,肺部暴露出来,学生们被肺的颜色惊呆了。

解剖书上的肺呈肌肤色,实际看到的肺差不多是黑色的,这是多年吸入肺中的灰尘造成的。所有人的肺都是偏黑色的,那些生活在新鲜空气环境下的人也不例外。

仔细观察了肺部表面之后,将其取出。首先手从外侧插入,让肺悬浮起来,然后手再从内侧插入,将其托起。左右肺中间有连接在一起的进出肺部的动脉、静脉、支气管,切断它们与肺部的连接,肺部就被完整地取出来了。

取出肺部时需要注意的是,刚才切断的肋骨断面很尖锐,经常刺伤手指,当然大家是戴着手套的。肺部给人的感觉非常柔软,按一下表面会凹下去。肺部发生病变后很硬,内部常呈石灰状。

众所周知,右肺比左肺大,左肺覆盖在心脏上。气管分叉后形成的左右支气管是不一样的,右侧支气管粗壮,左侧纤细。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右肺肥大,左肺瘦小,另外左右支气管的角度也不同。

右支气管接近垂直,左支气管近乎水平。从心脏进出的大血管跨过心脏到达肺部,由于距离肺部入口较远,所以左支气管几乎是水平状态的。

左右支气管角度上的差异,带来医疗处理上的两个差异。一个是支气管镜有左右之分,不能通用。左支气管因为是水平的,所以左支气管镜弯度大。还有一个是呛气管。婴儿误吞纽扣、老人吃花生米堵住气管,一般都是进入了右支气管,因为右支气管粗,而且近似垂直状态,食物容易进去,所以右肺毛病多。

取出肺部以后,用注射器向其中的一根支气管注入空气,可以看到肺部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