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竞争状态”,使成本最小化(1 / 1)

既然提到了预算的话题,我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孙社长降低成本的方法。大致上包括四点:

第一个是“通过竞争决胜负”。每当孙社长想要进行采购的时候,都会让多个供应商给出价格,进行彻底比较之后再做决定。

可能有人认为“这不就是比价吗,我们公司也经常这样做啊”。

但孙社长对竞争的执着超乎寻常,他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叫作DeeCorp的招标公司负责创建竞争环境。我在软银工作的时候,孙社长就曾经说过,“没经过DeeCorp的东西一律不要买”(这家企业现在也负责为软银集团之外的企业提供有偿招标服务)。

孙社长之所以成立专门的招标公司,是为了让招标公司通过多次的招标项目积累经验,从而能够在今后的招标中提供宝贵的建议。

比如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打算正式租赁一个办公室,很多人都不知道“工作时间之外的空调价格”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同写字间的工作时间之外的空调收费价格也各不相同。如果没经过仔细的对比,租赁了在这一项上收费很高的办公室,那么每年就要多出不少的开销。

还有合同中可能存在让人很难发现的附加条款,事后被迫支付意料之外费用的情况。

不过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只要是亲身经历过的人都能事先了解。即便无法委托专业的招标公司,至少也可以找身边对相关领域比较熟悉的人打听情况。

如果连熟悉情况的人也没有,上网搜索“办公室”“租赁交涉技巧”等关键词,应该也能学到一些窍门。

第二个是“让竞争环境一直保持下去”。

一开始通过非常严格的竞争环境选择了某个供应商,但随后就陷入了惯性思维,一直从这个供应商处拿货……这样做的企业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如果这个供应商能够一直提供最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倒还好说,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无论个人还是企业,一旦处于垄断地位都容易疏忽大意。比如自己企业委托某人才派遣公司支援人才,一开始可能对方派来的都是最优秀的员工,但时间久了,对方就会将优秀的员工派往别的企业去开拓市场,给这边派来的都是平庸的员工……这样的情况十分常见。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必须一直维持竞争环境。比如合同一年一签,给自己留更多选择的余地非常重要。

第三个是“建立自己的管理与评价体系,自己收集数据并进行检查”。

大家可能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对方企业提供的所谓“效果(结果)验证”的数据,大多是对他们来说有利的数字。就算没那么过分,至少对方提供的数据也是不完整的,不包括自己企业想要知道的全部数据。

因此,为了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工作成果,不能只依赖对方提供数据,而是要自己建立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将工作都外包出去,然后不管好坏一律付钱的做法,在软银是绝对行不通的。

最后一点是“坚持弥补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在企业内外经常会出现差异。

比如自己企业将某业务外包给A公司完成,但A公司其实开发出了一种能够大幅降低成本的工作方法。那么A公司会主动将这件事告诉我们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这样做会使A公司的收益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应该坚持主动寻找有没有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和技术。同时经常与外包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发掘对方的信息,坚持不懈地弥补信息的不对称。

上面介绍的这四点削减成本的方法,是我在软银时从孙社长身上学到,并现在应用于自己企业经营之中的方法。虽然坚持这四点并不容易,但在削减成本上的效果确实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