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实际尝试一下,就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答案——这就是当今时代的真实情况。
但即便如此,也要尽可能避免最糟糕的结果。虽说失败也不要紧,但如果失败会导致企业破产的话,那代价未免有点太大了。
也就是说,绝对要避免“满盘皆输的风险”。
这也是孙社长坚守的人生信条。
近年来,有许多IT企业诞生,其中有不少还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最终却都落得破产的惨淡结局。
为什么软银能够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取得成功呢?答案是“孙社长非常善于控制风险”。孙社长从不会将全部身家都押在一个项目上。他从不参与那种赢了一夜暴富、输了血本无归的赌博。
当然,孙社长在该冒险的时候从不犹豫,但他采取的方法是“从可能会中奖的箱子里尽量多抽签,分散风险”。
说句题外话,如果孙社长能变成当今时代的年轻人,那他会用手中并不充裕的资金购买比特币吗?
孙社长肯定不会将全部的资金都购买比特币,而是会尽可能多地寻找其他的赚钱手段,进行分散投资。
因为当时购买比特币就像买彩票一样,“虽然中奖的概率很低,但万一中奖就能够获得巨额的财富”。
不过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如果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这种项目上,就会有“满盘皆输的风险”。
不管是经营企业还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去”。如果有可能危及生命的风险,就绝对不能碰。这是孙社长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
避免一局定胜负,事业也要分散投资
在成立公司或者开创事业时,尽可能降低风险非常重要。
软银成立之初之所以从软件销售开始,就是因为这项商业活动的风险很低。
自己开发软件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而采购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自己进行销售,则可以用最少的初期投资赚取利润。
软件销售的利润并不大,但孙社长为了巩固企业的经营基础,还是选择从“虽然利润不高,但能够切实地赚取利润的商业活动”开始。
由此可见,即便被世人普遍认为是冒险家的孙社长,在创业之初也对风险管理非常重视。
尤其是在认为存在重大风险的情况下,孙社长的行动就会更加慎重。
我在软银工作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软银联合ORIX和东京海上火灾保险一起收购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的时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连日本国会都专门讨论了此事。
原因是在收购合同中含有“瑕疵担保责任条款”。
这项条款的内容简单说就是“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存在不良债权的情况下,由国家(存款保险机构)收购”。对于接受股票转让的软银来说,因为无法在进行收购的时候对债权情况逐一进行检查,所以肯定要添加这样一项条款。
但因为瑕疵担保责任条款的内容让人难以理解,所以社会上就出现了“为什么政府要为软银提供补偿”的声音,就连政治家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以至于发展到专门提交日本国会讨论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孙社长决定将股票转让的截止日期推迟一个月。
然后他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亲自出席电视节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解释瑕疵担保责任条款的内容。
结果社会各界终于理解了条款的内容,而股票转让虽然推迟了一个月,但也顺利完成。
如果换作其他经营者,恐怕不会做出推迟股票转让时间的决定。
因为一旦推迟时间,根据当初预定的时间采取行动的利益相关者就会提出“为什么变更计划”的抗议,而且在推迟的时间里遭到媒体批判的可能性也更高。
普通人面对这种情况肯定会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做出“尽快转让股票”的选择。
而孙社长之所以决定延期,是因为他坚信“不能在存在严重风险的情况下做出最终的决定”。
如果在没有瑕疵担保责任条款的情况下签订合同,之后一旦出现不良债权,软银可能会因此承担几百亿日元甚至几千亿日元的损失。
所以孙社长当时只是坚持了自己“绝对不冒满盘皆输风险”的原则而已。
孙社长经常“推迟做出决定”
可能很多人对孙社长的印象都是“当机立断”,但实际上孙社长在决定“推迟做出决定”的时候也很果断。
有时候做出一个决定,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的选择。
虽然尽快做出决定会让人轻松不少,但却可能因为失去了其他的选择而出现损失。
而如果一直到最后时刻才做出选择,就能从多个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个。
比如软银准备与其他企业展开合作,候选企业有三家,孙社长每次都会下令“与三家企业全部进行谈判”。
如果尽早锁定一家企业的话,那么现场的员工们只需要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完成谈判,而且资料也不用分别制作三份。
但即便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孙社长也要根据谈判的结果做出最佳的选择。
因为孙社长深知,推迟做出决定对于降低风险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这些事例也可以看出,孙社长具有非常强的风险管理意识。
进军手机事业的大项目也少不了严格的风险管理
软银在2006年收购沃达丰日本法人,进军手机事业的时候,也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风险管理。
因为这项收购的价格高达1.75万亿日元,打破了日本企业的收购纪录,所以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很多人都担心“为了收购贷款这么多真的没问题吗”,但孙社长其实早就想好了规避贷款风险的办法。
他采取的措施是将收购的事业证券化。所谓证券化,指的是将企业持有的资产转变为证券来筹集资金的方法。因为这是不动产行业经常使用的方法,所以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吧。
比如A公司将自己的办公大楼证券化,就是将大楼卖给其他的企业,然后将卖楼获得的现金流变为有价证券卖到市场上。这样一来A公司就能够从市场上筹集资金,同时还保留着“A公司大楼”的名称,内部的办公室也可以租赁下来继续使用。
软银将手机事业的资产证券化的情况与之基本相同。
软银移动通信(现在叫作软银株式会社)在收购沃达丰之后,通过证券化将企业整体出售给了金融机构,并用获得的资金偿还了1.75万亿日元的贷款。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银移动通信的所有权在金融机构手上,但公司名称没有变化,经营权也在孙社长手中,还能够与软银集团进行合并结算,所以从外部看来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但实际上,通过这样的操作软银集团就将贷款的风险从自己身上剥离了出去,万一软银移动通信的经营出现问题,软银集团也不会出现与其共同承担风险的情况。
软银集团在风险管理上还有一条非常严格的规定,那就是“母公司不承担子公司的任何债务”。软银自从创业以来,开展了许许多多的事业项目,其中有不少都以失败告终,但却对软银自身的经营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这都得益于孙社长严格的风险管理。
“止损”要尽快尽早
当孙社长发现“继续坚持下去也没好处”的时候就会立即“止损”。
1996年软银收购美国的金士顿科技有限公司,但因为经营不善,三年后又将公司卖回给原来的创业者。虽然软银因此出现了巨额的亏损,但这种尽早止损的做法非常符合孙社长的风格。
同样是1996年,孙社长与澳大利亚的传媒大王默多克联手收购了TV朝日控股的大量股份,结果因为遭到舆论的强烈反对而又将股份卖回给TV朝日控股的母公司朝日新闻集团。像这样即便已经出手,但发现未来存在巨大风险就立即撤退,也是孙社长的典型做法。
在投资领域,止损是最难做出的决定。如果规定“股价低于购买价格10%就立即卖出”并严格按照这个规则执行的话,或许就不会亏损太多,但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想“或许股价还会涨回来,再等等看吧”。结果股价一路下跌,损失越来越大,这是最普遍的情况。
在这一点上,孙社长就非常果断。因为他坚持“尽量避免满盘皆输”的行动方针,认为“即便稍微亏损,也好过公司破产”。能够在遭受致命打击之前做出决定,这就是孙社长身为经营者的过人之处。
然而即便是孙社长,也有过即便失败就几乎要满盘皆输的情况。这种冒险只有一次,那就是2001年进军ADSL事业时。
自从创业以来就实现了飞速发展的软银在2000年时的总市值高达20万亿日元,在日本的总市值排行榜中仅次于丰田汽车,位居第二。
但紧随其后的IT泡沫崩溃,使软银的股价下跌到之前的百分之一。软银瞬间就不得不面对创业以来的最大危机。
为了让企业生存下去,即便面对巨大的风险也必须赌一把。孙社长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进军ADSL事业。为了筹集资金,软银将青空银行和美国雅虎的股份等所有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出去,并且将获得的现金流全都投入到ADSL事业之中。
孙社长冒这么大的风险,恐怕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当时如果孙社长不冒这个险,恐怕企业就会走向灭亡。破釜沉舟和有勇无谋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孙社长坚持“避免满盘皆输”的原则,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改变。